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路外公共停车场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停车场选址、停车场管理、出入口设计、车位诱导、停车选择行为等方面,而公共停车场规模计算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模型的参数获得和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研究避开现有模型中参数标定难、部分调查数据误差较大和计算过程复杂等问题,首先,利用增长率法获得满足未来停车需求自然增长的公共停车场期望供给规模;其次,采用圈层外推法快速获得公共停车场影响范围内周边道路的最小路网容量,反推公共停车场最大可接受规模。综合考虑停车需求增长和路网容量限制两个因素,获得规划公共停车场最适宜的建设规模。研究最后对计算方法给出实际算例,交通调查及计算过程均较为简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虑公共停车场的竞争关系,对公共停车场的供应规模进行优化。首先分析影响公共停车场供应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现有的单体公共停车场的规模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公共停车场之间的竞争关系,应用蚁群算法作为公共停车需求的分配方法,进一步建立公共停车场规模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优化后单体停车场供应规模减少7%,有效避免公共停车设施的重复供应。  相似文献   

3.
为给非机动车道路内停车泊位的优化设置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交通冲突分析技术,研究了有机非隔离带的路内停车对非机动车通行的影响,构建了路内停车影响下的基本通行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非机动车道有效宽度、交通构成和时间障碍率,计算出相应的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系数,得到路内停车影响下的实际通行能力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路内停车使非机动车道实际通行能力降低了14.04%;通行能力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为4.56%;距离隔离带开口近的泊位比较远泊位对非机动车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根据不同性质停车场进出车流规律的实际统计数据,建立了停车场高峰小时进出车流量模型;再基于交通流理论,分析了停车场出入口两种交通组织形式下进出车流对相连道路车流的影响;分别对两种进出车流影响下的道路通行能力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停车场建设规模与建成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两种出入口交通组织形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分析和仿真数据统计,验证了停车场建设规模与其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停车场选址、建设规模和出入口交通组织等必须考虑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确保城市道路交通顺畅。  相似文献   

5.
停车问题是中国大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之一。考虑到早期对停车问题认识不足和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发展公共停车场十分必要。构建城市公共停车场选址双层规划模型:下层优化目标为考虑停车场容量约束的用户均衡,上层优化目标为行驶时间和步行时间广义成本最小。该模型克服了传统规划模型无法同时考虑行驶时间、等待时间、停车收费和步行时间的缺点,并利用交通规划软件EMME3进行求解。最后,基于经典Sioux Falls路网算例的结果表明,停车场选址双层规划模型求解过程相对简单,结果较为可靠。该研究方法可为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衡量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停车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确定性,引入停车时间可靠度的概念。配建停车场停车时间可靠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建筑类型、区位因素及停车场规模。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停车排队时间、停车搜索时间和用户忍受时间是计算停车时间可靠度的决定性指标,据此建构停车时间可靠度模型。其中,停车排队时间按照非满位排队时间和满位排队时间进行讨论;停车搜索时间是在已有丈献基础上进行的细化;用户忍受时间通过排队等待率来反映,通过模糊数学理论进行计算。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某市区综合商业大楼配建停车场的停车时间可靠度进行计算,并评估了停车场当前状态下被用户接受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停车场出入口处车辆驶入驶出对连接路段车辆速度的影响,对停车场规模、驶入驶出率、出入口道路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入时间障碍率参数,利用时间障碍率来反映停车对路段车辆的影响,将停车影响作为路段车辆的交通阻抗,在BPR路阻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主路车流受停车影响的车辆速度模型。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停车场出入口处仿真,与车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车速模型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差较小,车速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路侧停车泊位。在求解区域内路侧停车需求的同时,提出泊位设置方案,使路网通行能力达到最大。首先对研究区域停车现状进行调查,测算出路侧停车需求量;然后基于道路条件、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v/c和道路距周边居民区距离3个条件,确定区域内符合设置路侧泊位的道路优先级;最后基于设置路侧停车泊位后道路通行能力和道路优先级,以路网通行能力最大为目标函数,以道路可容纳最大路侧停车泊位为约束条件,构建路网通行能力模型,使用序列二次规划法计算出各条道路应规划的停车泊位数量。采用VISSIM在平峰交通量和高峰交通量条件下对研究区域路网进行仿真,选取总停车延误、停车次数、车均延误、总延误时间和总行程时间5个指标,对路侧停车泊位设置方法的延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路侧泊位设置方法对比,路网通行能力模型延误低于常规设置方案,有效降低了设置路侧停车泊位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公共停车场的费率和规模进行规划,建立了规制经营和竞争经营2种管理模式下的停车费和规模优化模型。运用二维逆向选择和动态博弈方法得出了公共停车场最优停车费和规模的制定准则,分析了各因素对最优停车费和规模的影响。通过对2种模式下公共停车场的经营状况和社会福利的比较得知:经营模式对停车费的影响不定;竞争经营模式下停车场的规模较规制经营模式下大94.21%;私人停车管理公司的利润较规制经营模式下高67.13%;停车服务需求较规制经营模式下大36.70%,社会福利较规制经营模式下高41.34%,可以看出竞争经营模式对公共停车场的经营管理和社会福利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停车难已逐渐成为各大城市的普遍性问题。本文从停车供给的角度,以公共停车场为重点,探讨了城市各类停车供给设施的功能定位和结构比例。结合交通小区划分,分别考虑基本停车需求和动态出行停车需求,构建了停车结构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公共停车场规划控制的全过程,构建了公共停车场规划指标体系,并量化了公共停车场用地规模、服务半径、占地要求、交通要求、泊位要求等控制指标,以更加清晰地指导公共停车场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内停车场停车量分配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通过管理措施使停车量在各停车场合理分配,建立了区域停车的停车量分配优化模型.模型以总行程时间(包括行车时间和步行时间)最少为目标函数,考虑了OD(起终点)约束及各停车场周转量约束.给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通过仿真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指导城市公共停车场的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的合理过渡,避免城市停车资源的浪费,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近远期规划衔接的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法,并通过案例对其进行了验证。首先基于ArcGIS 进行近远期公共停车场选址规划,然后研究了二者间的衔接机制,将公共停车需求与规划用地类型相结合,探讨了不同类型规划下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模式,并给出临时公共停车场取消后的公共停车需求解决方案。实例表明,该方法实现了近远期规划公共停车场的有效衔接,其划分的公共停车场建设模式可实施性较强,所规划的公共停车场选址位置与泊位缺口突出地区能较好地匹配,可有效指导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目前公共停车场不足的问题,首先考虑从旅游度假区功能布局、停车设施分布、客流及停车特性等方面分析停车供需状况;然后结合广州市旅游发展趋势及长隆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预测旅游度假区未来年客流规模及停车需求规模;最后基于尊重现状、分散布局、停车共享、均衡疏解及规划预留等布局原则,从停车场选址、泊位规模、设置形式等提出旅游度假区的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路内停车设置规模非线性优化模型及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达到路内与路外停车的合理匹配,减小停车成本,从路内停车带与路外停车场匹配关系入手,分析了车辆停放者选择停车场行为,分别量化了路内车辆停放者和路段车辆出行者的社会成本,综合考虑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流延误的影响、绕行距离、收费差额以及个体时间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停车成本整体最小的路内停车带设置规模优化模型,设计了求解模型的内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设置路内停车带之前相比,优化后停车平均绕行距离减少了63.0%,停车综合成本下降了37.3%,可以看出路内停车带规模模型能够优化路内与路外停车之间匹配关系,使停车系统综合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考虑停车收费定价对私家车出行者、停车场运营者、交通管理者三方停车参与者的影响,本文基于Stackelberg博弈构建了三方参与者共同决策的停车收费定价模型。引入效用理论分析三方参与者在停车收费定价中的行为特征,分别建立私家车出行者停车行为选择模型、停车场运营者运营利润模型和交通管理者社会负效用模型。针对三方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三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引入停放饱和度和道路饱和度作为新的停车收费定价影响因素,建立基于三方博弈下的停车收费定价模型并设计求解算法,并用咸阳市两个公共停车场的实测数据对停车收费定价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当算例中的两个公共停车场收费费率分别为4.5元/h和3.9元/h时,停车需求为303个,私家车出行者的总出行成本之和为12 999.41元,总运营利润之和为6 902.17元,公共停车场的停放饱和度与期望值差距之和最小为0.35,周边道路的饱和度与期望值差距之和最小为1.51,为三方博弈下各利益主体间利益矛盾最小的停车收费定价方案。公共停车场停车收费定价模型可为公共停车场综合考虑三方主体需求制定停车收费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城市停车供需矛盾问题,使停车设施分布相对合理,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停车设施使用者、投资者、管理者三方效益最优的停车选址优化模型。建立综合考虑使用者的出行效益、投资者投资利润率与管理者区域服务水平的多目标约束模型,采用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调整公式来优化基本遗传算法并求解该模型,给出模型求解过程。最后,经实例分析,得出规划区域内最优公共停车场建设个数、各停车场的具体位置以及泊位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系统中,停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关系引发的静态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路网中存在大量的巡游交通,降低了路网的通行效率.对出行者停车行为进行分析,建立了由路网出行费用、停车费用及感知步行费用等组成的广义出行费用函数,基于Kirchhoff模型与随机用户均衡理论构造了考虑路段及转向费用的路径选择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机用户均衡状态下出行者步行时间感知差异及停车场特性会影响出行者路径及停车场选择,停车场分担率与步行感知时间呈负相关,与停车场的特性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动静态交通和谐统一,构建与停车需求相协调、停车资源时空均衡的路侧泊位动态供给方案,应用图论的方法建立了含有路侧停车网络的车辆运行模型,将路段分为通行路段与路侧停车路段,并根据用户通行性质与运行状态,基于改进的BPR(Bureau of Public Road)函数量化了通行用户与停车用户在常规通行路段和路侧停车路段的通行阻抗。为实现路网整体通行效率最高,以路网中用户总通行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以路网中停车设施利用水平的高效性与空间均衡性为约束,构建了最佳泊位资源配置模型,并应用相继平均算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verages, MSA)设计了路网总效率最高的交通流路径分配方案。以典型的Nguyen-Dupuis网络为实例,设计了多模式、动态的停车资源配置方案,量化了用户出行时间与通行需求和停车比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已知路网中的出行起讫点和泊位规划目标时,通过应用该优化求解模型能有效配置路侧停车资源数目,合理规划出行路径,改善用户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路内停车是城市公共停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路内停车定价对于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均有积极作用. 本文微观上分析车辆停放的选择过程,结合车辆停放者的行程时间、停车场搜索时间、停车等待时间、出口时间和停车场自身费用,建立当前停车场的选择效用函数. 通过效用函数建立了车辆停放者的概率选择模型,通过考虑停车选择的约束条件,在提高整个停车设施使用效率的前提下建立路内停车定价模型. 结合容量加载方法进行求解,并给出铜陵市路内停车定价优化模型的实例,实例证明了模型和算法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驾驶人停车行为特征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集计理论中的BL模型以停车场类型、停车费用、停车目的、步行距离为特性变量分别建立平日、节假日公共停车场选择模型,研究公共停车场驾驶人停车行为的总体规律及所选城市的一般性规律;以停车费用及步行距离作为假设变量,建立改进的BL停车行为模型,研究平日、节假日优惠费率交换步行距离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平日公共停车场停车目的相对集中,以通勤为目的驾驶人对停车费用较敏感且更倾向于选择公共停车场;节假日停车目的较为离散,停车费优惠措施对驾驶人停车场选择影响降低,因此,通过停车费优惠措施提高路外公共停车场利用率需考虑平日与节假日相区别的政策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