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分析桥梁坍塌的原因和风险,对2000~2014年非地震原因导致的179起桥梁坍塌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伤亡及原因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经研究发现,桥梁建造阶段桥梁坍塌风险最高,造成的伤亡最严重,其原因主要是支架问题、违规作业和违法行为。运营阶段发生坍塌事故的数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暴雨和洪水冲刷、超载,以及车辆和船只撞击;维修阶段发生事故较少,主要原因是支架问题;拆除阶段风险较大,造成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规作业、违法转包和起重机械问题。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我国古代风险认识及现代安全科学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总结桥梁结构风险产生原因及分类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的桥梁事故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我国桥梁施工风险评价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针对运营期风险评价的内容,指出了现阶段公路旧桥运营期风险评价的控制措施,肯定了北京地区运营风险评价必要性,最后对北京地区桥梁运营期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桥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中,各种潜在不确定因素均可能导致桥梁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对近10年来桥梁坍塌事故的统计分析,在将桥梁坍塌事故归纳为三类因素(先天夭折、人为原因、自然原因)的基础上按事故诱因又细分为水灾害、风灾害、船舶车辆撞击、超载、设计施工失误及年久失修六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桥梁坍塌事故进行剖析及总结,并结合具体案例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桥梁坍塌的原因可查、可控、可预防,通过严谨的事前准备、精细的事中控制、完善的事后预防可以有效避免桥梁坍塌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桥梁倒塌的原因,对上百起桥梁事故的原因状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并对部分桥梁工程事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维护、加固拆除不合理以及自然力量等。最后,针对造成桥梁事故的原因,提出深化科学研究、加大维护管理、完善安全体系、建立评估体系的桥梁维护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的桥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1813~2018年期间的584起桥梁事故进行分析,将桥梁倒塌原因分为施工、自然灾害、设计、意外荷载、耐久性等5类。各原因在倒塌事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1%、30.0%、11.6%、12.7%、3.6%。除自然灾害外,设计施工不合理为主要原因,而事故发生大多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以近几年9起典型桥梁倒塌事故为例,分析比较各种倒塌桥梁的主要破坏模式,得到以下启示:①国内大部分梁桥上部结构的平面外位移约束构造不足,在任何一个平面内都不应该是可变体系是国内桥梁设计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②在应用新工艺、新结构和拆除旧桥时,应加强各种施工工况下的验算;③建议加强桥梁巡查,预防和禁止汽车超载以及桥梁附近大规模堆载;④应注重桥梁结构尤其是斜拉桥和悬索桥等特大桥梁的日常养护管理,当养护力量不足时,尽量选择养护要求较低的桥型。  相似文献   

6.
桥梁构件疲劳、监测养护措施不当,会严重影响构件的承重能力和结构的使用,从而造成桥梁坍塌或局部破坏事故。光纤光栅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在突发性损伤发生时,及时做出判断和警报,以便采取处理措施,防止发生进一步的破坏和引发其它事故;对于累积损伤,能够定期对损伤的状态做出描述,以便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本文结合矮寨特大悬索桥设计时,选用了光纤光栅技术对其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7.
2000~2008年美国桥梁倒塌案例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2000~2008年美国发生的16起桥梁倒塌事故的相关数据,并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介绍.在16起事故中,10例是偶然事件或超载等外部原因引发的;3例是桥梁运行了约四、五十年后因损伤累积、耐久性低下而发生坍塌;另外3例是设计或施工过程中的失误导致的.从这些事故中,得到关于桥梁设计、施工和管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桥梁建设单位众多,难以有统一的管理标准,桥梁原始资料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桥梁运营过程又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养护,造成在役桥梁技术状态不明确。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运输需求巨大,超载超限时有发生,引发各类桥梁事故。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管养规划,保证城市桥梁的正常运营。通过对温州市主城区桥梁管理及养护中长期规划的介绍,为其他城市制定同类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路里程的延长,桥梁座数的增加,桥梁运营养护工作日益增多。桥梁运营养护检查,需要能接近桥梁结构各个部位的工作平台和通道。本文介绍了杭州下沙大桥运营养护检查设备的性能、结构特点及试验运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健  张仲勇 《公路》2022,(4):181-183
波形钢腹板梁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跨度桥梁,其在运营期的结构性能是养护单位关注的重点。因此,这类桥梁在建设期往往就构建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中的预警值设定得是否合理成为监测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以某实际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梁工程为例,借助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健康监测系统中预警值的设定方法。结果表明,文章中的预警值设置方法科学合理,可得到符合桥梁运营管养需求的监测预警值,可为同类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梁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一体化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目前同类软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将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业务相结合,开发集数据处理、资料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辅助公路工程质检业务;采用Office二次开发、组件等开发技术,合理地规划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充分考虑了其在公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系统中的架构与地位。研究与开发的系统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目前同类软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将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业务相结合,开发集数据处理、资料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辅助公路工程质检业务;采用Office二次开发、组件等开发技术,合理地规划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充分考虑了其在公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系统中的架构与地位.研究与开发的系统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浅谈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存在弊端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说明了目前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增加教书育人效果.《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挖掘本门课程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对立德树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内客车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客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国家重点改造,通过引进技术、中外合资,现已有了一个客观的技术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客车市场大规模发展起来,现在生产的大中型客车,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兼备的产品格局.近10年来,我国许多客车厂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且随着国外生产大中型客车的著名厂家的陆续进入,我国已具备了先进的客车车身和底盘制造技术;但中档和高档大中型客车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首次故障里程、平均故障里程、使用寿命等指标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另外,缺少适合高速公路使用的客车发动机,特别是缺少适合高速公路的高档客车底盘,因此,底盘的品种少和质量低,制约了客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中型客车行业呈现出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显著特点,以“三龙一通”为代表的客车业第1阵营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成为拉动中国客车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位居第2阵营的黄海、安凯、少林和中通客车的销量或销售额提升也较快,成为国内客车业活跃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却  相似文献   

17.
在华东地区客车市场中,属山东省最为典型.2009年1-5月客车销量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市场,是华东区域的第一大商用车车市场;但是,购车档次可能比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区域都要低,环保要求也不高.该地区2009年销量同比减少28.87%.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轻型车排放和油耗认证循环工况正处于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欧洲驾驶循环)和WLTC(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并行、CLTC(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逐步导入的特殊时期。对WLTC和CLTC-P(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Passenger,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进行分析,对比两种不同驾驶工况的特点,并选取同一辆车进行WLTC和CLTC-P排放污染物和油耗测试,对两种循环下排放和油耗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工况下整车排放和油耗特性,为后续整车开发和标定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1日本过去的20年,日本马路上汽车的数量几乎增加了3倍,但与交通事故相关的死亡却减少了近1%。这些成效的获得,一方面和ITS智能运输系统的实施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化的仪表和安全技术的进步。日本的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重型载货车的安全技术。早在1992年5月,日本交通署委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使用过程中皮带异常磨损的现象,分别对皮带传动工作中的受力情况、传递功率、皮带与皮带轮匹配等,找到异常磨损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