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地铁成为建设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地铁工程建设,其中地铁隧道施工大多采用盾构技术.在城市地铁建设中一般建(构)筑物较为密集,地铁隧道不可避免的正穿或旁穿各类建(构)筑物,各个建(构)筑物又有各自的安全标准和特点,盾构通过时,怎样来保证建(构)筑物安全,成为地铁隧道施工中一个重要技术.结合天津地铁二号线沙柳路站-博山道站区间盾构穿越祁连桥桥桩基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铁特殊地段使用超大异型断面隧道,因其结构较单管和双管隧道复杂,隧道断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开展大断面隧道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监测方面的研究,以便为宁波市地铁后续盾构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积累经验。本文针对大断面隧道盾构法施工的地表沉降问题进行了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断面盾构掘进在施工期间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在地质较差地段,影响更为明显;大断面盾构施工期间进行二次注浆可明显抑制地表沉降,但在地层比较薄弱或被其他施工扰动过的地段应严格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大断面盾构施工后期沉降稳定时间远比单圆盾构后期稳定时间长,后期沉降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施工最常用的方法,盾构机在穿越桥梁基础路段时,极易引起基础下沉,危及桥梁上部通行和地铁施工安全,因此控制基础下沉量是施工关键所在。杭州地铁一号线在盾构连续穿越群桩施工中,采用多次注浆技术,有效减少了基础沉降,预防桥梁开裂和变形,保证了桥梁结构和地铁施工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建隧道穿越既有建筑施工已成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情况,由于既有结构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如何有效控制既有建筑物的变形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深圳地铁9号线车公庙站—香梅站盾构区间下穿一高档装修家私城为例,介绍了下穿段盾构掘进控制技术、既有结构监测施工技术,通过对既有结构变形监测可知,在未对既有结构进行预加固的情况下,采用上述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既有结构的变形,确保了盾构施工安全和既有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以海岛复合地层为典型代表,盾构穿越较节理发育的全风化花岗片麻岩时,地表以及地层变形难以控制,其施工安全性是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厦门地铁一号线董任站~集美中心站盾构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对盾构穿越的典型节理复合地层盾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探明了复合地层盾构施工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力学行为特征的规律,从而为保证复合地层盾构施工安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太原地铁2-1号线联络线盾构隧道穿越富水粉细砂地层,由于地层稳定性差、地下水位浅及隧道上方地层中存在电力排管,因而接收施工风险突出。为保证盾构能够顺利安全接收,通过对端头井地层加固、在封门处安装翻板+橡胶帘布的组合密封装置、安装固定接收钢托架、根据降水井中水位确定端头井中的灌水液面高度、调整盾构机出洞掘进参数,实现了盾构机水下安全接收。盾构接收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结果证明了水下接收方案的有效性,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绍兴地铁1号线区间工程中盾构隧道穿越锚索区的施工情况为背景,研究软土地区盾构穿越锚索的处理技术.结合现场环境及地质条件,从造价、施工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常见处理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钢套筒结合人工拔除锚索的施工方案.实践证明:利用钢套筒护壁,能够安全有效地清除盾构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锚索,同时避免大面积开挖...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海沽道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了规划地铁1号线延长线与海沽道主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采取了特殊的桥梁下部结构设计,以满足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要求的最小安全距离;在施工中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把地铁盾构对本工程的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圳地铁7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区间实际工程,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了盾构施工的物理力学模型,模拟了盾构隧道穿越既有线施工过程,预测分析了盾构施工对既有盾构区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对隧道间土体进行洞内注浆加固的条件下,盾构区间施工对既有地铁线沉降变形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可以满足既有线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南北快速干道工程隧道从既有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隧道上方穿过,两者结构竖向最小净距为2.483m,土体较薄,地质较弱。主体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影响下方地铁区间隧道结构安全和正常营运,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经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通过采用高强度MJS满堂加固、基坑土体分层快挖等措施,尽量减弱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了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及地铁运营列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在已建地铁盾构隧道上方近距离施工暗挖矿山法隧道时,施工中采用弱爆破方案和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下方盾构隧道的安全。选择多种弱爆破方案进行实验,把爆破动荷载转化成静荷载来简化对盾构管片的受力分析,根据盾构管片的结构计算结果和爆破振动的监测情况,控制爆破振速在允许范围内。计算结果表明,暗挖矿山法隧道上台阶可以采用弱爆破方法施工,有效减少机械开挖隧道长度,缩短工期,保证相邻盾构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南京地铁鼓-玄区间隧道超前支护施工实例,探讨总结了采用矿山法进行地铁暗挖施工时,在软流塑淤泥质地层、隧道穿越楼房地段的预支护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2013,(5):52-52
近年来,国家批复了多个地区的地铁建设。在地铁建设中,地铁盾构施工需花费巨资。另一方面,地铁隧道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不均匀沉降、变形缝渗漏水问题不仅增加了运营安全风险,也大大提高了运维成本。如何保证地铁隧道安全的同时降低施工、运维成本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铰接盾构小曲线下穿地铁施工技术采用平衡盾构机进行主动铰接的方式完成地铁掘进施工工程。本文以长春地铁6号线隧道工程为例,通过对其中采用的主动铰接盾构小曲线下穿地铁施工技术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论述,着重讨论了主动铰接盾构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和安全性能的提升方式,为在隧道地铁掘进施工工程中进一步完善主动铰接盾构施工技术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铁三号线白雨区间需下穿运营中的宁芜铁路,宁芜铁路为碎石道床,为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铁路的安全,通过大型非线性有限元Abaqus分析了盾构穿越过程中的沉降特性,得出模拟分析道床沉降结果并提出穿越过程对沉降变形的工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盾构下穿既有盾构隧道时施工参数的合理取值,以北京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盾构隧道穿越既有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为依托,通过对既有隧道沉降的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数据、盾构施工参数的分析,讨论了既有左右线隧道沉降存在差异的原因,总结了控制沉降的施工参数经验,阐述了既有隧道受穿越施工扰动的沉降规律,提出并验证了盾构隧道病害整治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受盾构施工参数的影响,既有左线隧道沉降23.9 mm,而右线仅沉降4.8 mm,沉降差异明显,但规律基本一致;盾构施工时,土仓压力调整级差不宜大于0.005 MPa,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压力在0.50 MPa,二次补浆压力在0.20~0.35 MPa,曲线段适当减缓掘进速度;已投入运营的地铁维修作业时间短,宜通过化学注浆治理管片接缝和螺栓孔处的渗漏水,压力注胶充填树脂治理道床裂缝.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铁十四号线邓江区间从始发井出发,下穿街北高速公路匝道、路基及其街口收费站,同时在轨道右线右侧上方有街北高速的涵洞与其并行。为确保盾构施工时街北高速及其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性,文章结合盾构隧道掘进的的主要特点,建立了能全面反映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的三维模拟方法,分析盾构始发井及左右洞施工过程对街北高速路面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变位影响过程。同时,根据盾构隧道数值模拟研究成果,确定盾构施工影响的沉降控制措施,经模拟分析得知,盾构施工过程对街北高速路面影响均在控制范围以内,合理的盾构施工能够确保路面及周边建筑物安全。  相似文献   

18.
济南地铁R1线大杨庄站盾构接收施工中,考虑到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复杂,对原接收端头加固方案进行完善,增设液氮垂直冻结与水中接收的综合施工方案。通过优化液氮冻结参数,控制液氮冻结各环节,合理安排盾构施工工序,控制盾构水中接收的各项技术指标,使工程在复杂工况下得以顺利实施。监测数据表明:液氮垂直冻结与水中接收综合施工技术能有效控制地层损失率,车站、隧道结构以及周边建筑物沉降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可供临近繁忙交通要道、盾构穿越富水砂卵地层的工程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无锡地铁某盾构隧道区间穿越既有铁路隧道为工程实例,基于Ansys数值软件建立3维力学模型,从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盾构推力、注浆压力、施工工况、相邻隧道间距4个方面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隧道的结构变形和受力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既有隧道变形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无锡某泵站工程采用顶管法施工,顶管近距离跨越运营地铁隧道。为保证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施工前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2D和PLAXIS 3D模拟施工过程,预测了顶管法施工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同时在施工期开展了全过程的安全监测。基于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隧道变形均满足规范中对隧道结构变形的控制要求;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变形规律基本一致,顶管施工引起下方地铁盾构隧道的竖向变形表现为隧道隆起,水平变形相对较小,隧道收敛表现为横向压缩、竖向拉伸;顶管穿越施工引起下方盾构隧道上浮和轮廓收敛变形,隧道最大变形均发生在顶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隧道顶部上浮和轮廓收敛的监测工作。顶管法施工上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影响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安全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