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强 《世界汽车》2008,(1):22-25
截至2007年11月28日,欧洲NCAP公布了26款车型的测试结果,其中5星级车12款,4星级车13款,2星级车1款。与C-NCAP的测试成绩相比,其平均成绩要高很多,这一方面说明欧洲市场上新车的安全水平普遍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汽车厂家,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曾光明 《摩托车》2006,(12):30-30
“CE”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CE被视为产品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在欧洲经济区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如果加贴CE标志,则表示其符合安全、卫生、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等一系列欧盟指令所要表达的要求。只要贴有“CE”标志的产品就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销售,实现商品在欧盟成员国  相似文献   

3.
雅阁的“婚礼门”事件曾经轰动一时,关于汽车安全的话题也因此引起业内外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我国此前一直没有权威机构做碰撞测试,消费者只能听任厂家自我吹嘘,“高安全性,在欧洲、美国权威碰撞测试中拿到5星”等等,加上ABS、ESP、EBD、安全气囊、安全气帘等等安全配置装点,消费者选车基本没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话说欧洲NCAP     
李可 《汽车与安全》2005,(12):44-47
欧洲NCAP成立于1997年,它面向有车族,对欧洲销售的数款流行畅销的汽车提供现实而独立的安全性能评估。现已得到欧洲委员会,欧盟各国汽车与消费者组织、还有五家欧洲政府的支持,NCAP在鼓励提高新车安全设计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您买新车时,NCAP很愿意向您提供购哪种车更安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文龙 《汽车导购》2005,(6):80-85
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因素很多,有外形、价格、性能、空间、油耗和品牌。其中,大多数消费者都默认地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安全性能。安全性能是各项指标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安全性能,其他各项才有意义。什么样的车是安全的?有没有评定的标准?很多消费者都只是凭印象来判断车辆的安全性能,当看到一款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被撞瘪时,消费者便会认为这款车型是不安全的,也有的消费者通过钢板的薄厚来判断安全性能,但显然这些方法并没有科学根据,也站不住脚。在评价车辆安全性能方面,欧洲的NCAP似乎更有发言权,它的碰撞测试结果也被业界认为是最权威的。在介绍NCAP碰撞结果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车辆安全性能方面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6.
《汽车维修》2012,(10):47-47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儿童安全椅的使用率不足0.1%。而在欧洲国家这一数据是90%。儿童安全座椅的消费者认知度以及市场接受度都极低。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在我国.提高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认识是最紧要的一步。大多数家长选择乘车时抱着孩子.而且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自己怀里更安心。这种“人肉座椅”的安全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儿童乘坐汽车时的安全度,甚至远远低于让孩子单独乘坐。  相似文献   

7.
李源 《世界汽车》2005,(11):76-77
欧洲NCAP是为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向消费者提供车辆安全性能信息,并促进汽车生产厂商在汽车安全性方面加大投入。本文介绍了欧洲NCAP评价体系星级评价与现实车与车碰撞安全性的相关性。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8.
《汽车知识》2008,(1):75-75
Pre-safe系统是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吗?更适合欧洲的行车环境? 答:我们在研发这套系统时,不仅仅是以欧洲路况信息数据为前提,而是在全球各地搜集必要信息,包括欧洲、亚洲、美国甚至非洲国家。基于这样的前提,然后去定义和完善我们的安全系统。而在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后,我们也在全球各地进行了测试,以确保这个系统在全球都适用,所以这个系统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全球其他市场。此外,舒适性系统是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情况做出调整的。  相似文献   

9.
汽车安全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市场、消费者和政府管理。文章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介绍了常见的汽车安全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情况,并对未来汽车的安全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安全指数高的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世界汽车》2006,(11):8-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比以往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也成为企业研究开发的重点。虽然各国对新上市的汽车都有强制性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检验,但是这些标准仅是国家对汽车产品碰撞安全性能的最低要求,却不能完全反映汽车的安全技术水平和给消费者提供汽车产品安全性能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也会使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时因顾及成本等市场因素,只针对法规而忽略了对更高安全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澈 《时代汽车》2009,(11):120-121
中国的安全碰撞不可能一步到位向欧洲看齐,但是,欧洲碰撞测试标准对汽车安全性的促进作用却显而易见。对于消费者而言,测试机构与汽车厂商的良性联动更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性能的完善,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最大福音。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配件》2008,(18):13
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日前表示,计划在印度、摩洛哥、罗马尼亚和俄罗斯四国开设新的安全研究中心,以研究适合当地市场的汽车安全技术。“显然在印度或摩洛哥,我们不能只靠增加气囊数来保证安全”,雷诺安全主管Jean—Yves Le Coz表示。“这些市场的汽车交通事故和伤害种类与欧洲不尽相同,所以安全技术及设备的重要等级也不一样。”目前,西欧市场约占雷诺整体销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世界汽车》2013,(11):110-119
安全性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C—NCAP的推出.为消费者及.时了解市场上热点车型的安全信息提供了一条客观便捷的渠道。而作为C—NCAP的惟一官方平面发布媒体.《世界汽车》杂志更是将汽车安全作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文龙 《汽车导购》2005,(7):46-49
对于一直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品牌大家都很熟悉,2005年沃尔沃带给消费者的惊喜不断,年初沃尔沃S40悄然上市,市场反应激烈;现在,沃尔沃又引入了一款SUV旗舰产品(上海车展后消费者便可以订货了)这就是刚刚在欧洲上市不久的XC90 V8,它也是沃尔沃历史上第一款V8车型。  相似文献   

15.
陈卓 《汽车导购》2005,(12):72-75
江铃陆风以不足15000欧元的低价出口欧洲,不料却先遭遇了ADAC(德国汽车联合俱乐部,是欧洲NCAP合作伙伴之一)的“安全伏击”,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家电产业都曾在欧洲市场上频频遇到过政策、法规的麻烦,因此我们有理由将ADAC尖锐刻薄的评价,以及最终的负面结果理解为一种用技术“粉饰过”的市场保护。但若是抛开商战成分不谈,“陆风事件”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倒也是一针清醒剂,我们在追求动力、空间、配置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花时间去想一想:倘若真的套用欧洲NCAP的方法评测,各类国产轿车究竟能够获得何等成绩!在中国市场上,究竟有谁在为我们的安全把关!我们自己又真的具备安全意识了吗!  相似文献   

16.
《轿车情报》2008,(7):231-231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研究逐步深入,汽车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和汽车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安全性能也成为各厂家抢占市场的又一个筹码。为提升对汽车消费者的安全保障,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汽车设计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世界汽车》2007,(1):143
如今,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人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虽然我国对新上市的汽车已有强制性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检验。但是这些标准仅是国家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最低标准.不能完全反映汽车的安全技术水平,生产者也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时因顾及成本等市场因素。忽略了对安全的更高追求。为了更直观地评价产品的安全性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信息,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的改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安全“加试”为我国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设定了一个更高的评测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发展迅速,并在出口路线上向欧洲市场延伸。通过问卷及实地观察等手段对欧洲家庭汽车拥有情况、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宣传情况、中国汽车价格的变化对欧洲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情况及相关性等方面对中国和欧洲汽车市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对这些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关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开发欧洲市场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技术》2012,(8):29-32
3欧洲3.1欧洲摩托车市场概况欧洲摩托车协会秘书长Mr.Jacques Compagne介绍了意、法、西、德、奥、英等主要国家2001—2010年摩托车生产情况(见图7)、欧洲市场各排量摩托车所占比例(见图8)、2000—2011年欧洲摩托车进出口情况(见图9),指出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和美国,从日本进口摩托车的数量正在持续减少,出口到美国的摩托车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正在下降。3.2欧洲道路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20.
OD 《车时代》2009,(4):240-243
天语SX4自上市以来,凭借其时尚的外观、优秀的安全性能,以及丰富的配置,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汽车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长安铃木为了迎合消费者,再次推动动力更加强劲的1.8L天语SX4,使其产品线得到进一步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