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研各地客流较大的地铁车站,分析站台客流分布以及运行特征,同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轨道交通建筑设计经验以及对现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的分析理解,指出现行规范中关于车站站台宽度理论计算与实际运营需求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站台客流分布以及疏散特征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为今后的地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地铁换乘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中重要的组成单元,是一条轨道线与另一条(多条)连接的枢纽,也是地铁线位稳定的锚固点。研究换乘站中较为复杂的单站同站台换乘站、双站同站台换乘站的换乘功能的优劣及其工程实施的难易,提出可行性方案,为地铁同台换乘站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常见的单站同站台换乘站、双站同站台换乘站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双站同台换乘站可以满足所有乘客的"零"换乘需求,对同向和反向换乘客流都较大的地铁换乘站,在投资允许及施工场地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应采尽可能的选用双站同台换乘站。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铁同台换乘车站的研究可以得出,1个同台换乘车站无论采用平行双岛站台还是叠岛站台,都只能实现4个客流方向的同台换乘,而另外4个客流方向的组织需要通过楼扶梯绕行至另一站台才能实现。连续2个同台换乘车站组合可以实现两线间所有方向的同台换乘,从而为旅客提供最便捷的换乘服务,同时也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文章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客流、车站及区间实施条件、两线建设时序等方面分析这种组合模式的实施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线换乘车站的换乘客流组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车站整体结构、站台类型、楼扶梯位置、客流组成等情况,规划站台客流积压情况下客运组织方式,提出设置限流区域、限流点,改变乘客走行路径,延长乘客的换乘走行时间,缓解站台层客流积压,达到组织现场平稳有序的目的,为非正常情况客运组织提供一种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用好客流预测的结果对线路、车站、各系统的规模影响很大。通过西安地铁3号线规模设计实践,从全线路列车编组、线路两端车站、一般车站和换乘车站的规模设计等方面分析研究如何用好客流预测的成果,提出建议:设计时应注重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列车编组规模设计中的应用;对线路末端车站周边土地发展潜力要作充分估计;车站的规模设计要注重车站自身高峰小时客流;换乘车站的规模设计需综合考虑换乘客流的方向不均衡性及与进站客流的关系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伦敦地铁的发展建设历程,并系统总结了伦敦地铁的设计运营服务特色。在线路设计方面,线路共轨设计提高了乘客的换乘效率和成本,线路多个安全出口设计为突发事件下的乘客紧急疏散提供安全保障;车站设计方面,重点突出了其公共环境设计的艺术化、同站台换乘的先进性和节能减排设计的自觉性;服务方面,介绍了伦敦地铁灵活的列车开行模式、多样的票务组织以及便捷的接驳服务。伦敦地铁的运营管理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地铁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州地铁体育西路站的客流仿真模拟,分析其车站方案的适应性。利用现状调研数据对客流仿真软件参数进行标定,对体育西路车站现状客流组织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车站优化方案,对比优化方案及现状方案在仿真模拟结果上的差异,最后总结优化方案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车站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结合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4个平行换乘车站,对线网规划中一站平行换乘和连续两站平行换乘车站方案进行研究,对平行换乘车站应优先考虑采用同站台换乘方案,双岛四线同站台换乘车站和单岛四线同站台换乘车站,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双岛四线同站台换乘车站,便于进行同站台同方向换乘,而对换乘反方向列车的乘客不方便,这种车站占地宽,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单岛4线同台换乘车站可进行同站台同方向换乘,反方向换乘也较方便,这种车站占地少、工程造价低,应该优先采用。由于一站同站台换乘车站只能解决一半的同台换乘客流,为了实现全部换乘客流的同台换乘,在线网规划中,应尽量规划连续两站同台换乘车站,以方便乘客换乘。  相似文献   

9.
同站台换乘车站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几种常见的同站台同方向换乘车站进行了分析比较。双岛4线换乘站只方便同站台同方向换乘的乘客,对反方向换乘的乘客很不方便。这种车站占地宽,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工程造价高。单岛三层4线式车站可进行同站台同方向换乘,反方向换乘也很方便,通过调整线路组合还可进行同站台反方向换乘。这种车站使用方便,占地少工程造价低,应该进行推广。对一些为适应盾构法施工的变型车站方案,乘客使用不方便,工程造价高,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地铁双向同站台换乘线路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向同站台换乘车站在国外和香港的地铁线路中多有应用,但在国内地铁设计中尚属首次。提出双向同站台换乘的概念并阐述其换乘原理,指出同向同站台换乘站和反向同站台换乘站的确定是实现双向同站台换乘的首要问题,并以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为实例,对实现双向同站台的换乘、需重点考虑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深圳市轨道交通为例,通过对深圳市地铁客流的分析,以及对A、B型车的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的比较,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1)车辆选型应全线综合考虑,尽量选用建设及运营成本较经济的车型。针对局部区间运能不足的情况,应增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增强各运营线路的换乘节点数量,完善局部区域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给市民的出行提供多种选择。2)车辆选型从节能方面应综合考虑整个运营期间的乘客满载率。3)因B型车车体的长度、宽度及线路曲线半经小于A型车,故从地铁站、区间、车辆段土建结构造价及工程拆迁成本,以及运营噪声和振动等方面考虑,如B型车能满足远期客流要求,选用B型车较A型车更能体现地铁绿色环保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铁的牵引动力供电电压由于采用1 500 V直流供电,用走行钢轨作为回流路线,产生的杂散电流给建筑物内的金属构件带来电解腐蚀现象,决定了地铁的接地设计与一般的民用建筑设计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安地铁2号线地面景观的调查研究,从地铁地面景观与西安城市特色和文化的搭配协调、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周围已有建筑、未来建筑及道路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对地铁地面景观设计进行阐述,为西安地铁其他线路的地面景观设计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岛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及外部环境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青岛本地地理和环境特点,对即将投入建设的青岛地铁提出了建议.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应注重反映地域文化,注重内部结构变化,并注意变换车站形式.车站与外部空间环境的整合应注重地上与地下联合运营,加大综合开发力度,结合地形地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标准中对应急照明的具体规定,对备用照明、疏散诱导标志照明等应急照明系统的设计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地下车站应急照明系统的供电、线路敷设以及控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讨论地铁车站结构分析时应考虑的几种设计状况。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位于高水位地区的地铁车站,提出持久设计状况的两种受力模式;采用轨道交通领域的人防设计规范进行偶然设计状况的分析,同时运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震设计状况的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对地下结构使用和安全的不同影响,从而对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北京旧城中进行地铁站点建设的需要,完善其与城市环境和历史文脉的衔接,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站点空间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梳理,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方面研究处理地铁建设与历史城市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历史城市中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新特点等关键问题。并通过城市设计与地铁布局两者关系及保护并延续旧城历史空间文脉两个角度探讨了北京旧城中的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模式,以期为其它类似的旧城地铁站点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道路两侧倒边铺设加强型单层六四式军用梁铺盖法明挖施工方案进行地铁车站施工,达到交通不断路的目的。通过对24 m六四式军用梁的结构拼装设计、承台设计、桥面系设计、盖挖顺作配套施工设计,对军用梁在交通行车和临时堆土加载过程中的最不利情况下,运用M idas C ivil 671软件验算军用梁主要杆件内力,证明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灵活的控制和管理手段实现节能的目的.简要介绍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地铁车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2个应用方案进行了比较.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不但能进行各种节能模式的控制,还可实现其简洁化、灵活化,并减轻维护负担,适合在地铁车站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鲍宁  董玉香 《都市快轨交通》2014,27(6):112--116
新加坡地铁东北线(NE线)运营之前,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其主持了一个“ARTIN TRANSIT”项目,邀请19位本土艺术家针对每一座车站的文化背景和装修风格创作一批艺术作品,从而将交通建筑与公共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对新加坡地铁东北线车站的实际案例调研,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两部分出发,总结出新加坡地铁车站建筑的特点:空间分布灵活多样,商业业态丰富完善,室内设计注重城市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等,为我国地铁车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