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用电镜观察、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5钢冷形变后的预多边化处理对随后的回复、再结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多边化处理可推迟回复进程,促进再结晶的进行.最后还探讨了预多边化处理对冷形变强化效果遗传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内外越来越热的利用重复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来监测形变量较小或形变范围较小的地表形变的应用需求,本文针对影响重轨INSAR地表微量形变监测精度的多个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在利用INSAR监测地表微量形变应用中,如何削弱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开挖方法对围岩形变压力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文献调研及现场测试方法明确了其对围岩形变压力的影响规律;根据相应变化规律,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考虑围岩级别、隧道跨度及隧道开挖方法因素建立了围岩形变压力定量计算公式;对54座隧道的205个实测形变压力断面数据(108个大型机械化配套大断面开挖施工监测断面、97个常规分部开挖施工监测断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大型机械化大断面开挖方法,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所产生的围岩形变压力小;采用常规机械化分部法开挖方法,所产生的围岩形变压力大;围岩形变压力计算公式中开挖方法影响系数kc的取值范围为1.00~1.15,且围岩级别越大,kc取值越大,开挖方法对围岩所产生形变压力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二次曝光法即在同一底片上对被测弹性物体受力前后两次曝光,全息底片将物体受力前后形变的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底片经冲洗在原参考光照下再现时,因特体形变前后两个物光波相位有差异,形成干涉条纹图,利用这些条纹可计算被测物体各点的位移和形变。  相似文献   

5.
结合有限元分析和温度场实验,给出了单轴拉伸条件下ABS板材试件的塑性区形状和形变热效应所致内热源密度函数的近似模型,并依此对ABS材料形变热效应及其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ABS的形变热效应所致的局部温升是明显的,且塑性区形状和内热热源密度对温度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隧道施工现场的监测情况,对围岩的形变过程进行了概述,选取某省双车道隧道IV、V级围岩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两种级别岩石的典型断面,研究围岩拱顶的沉降和周边收敛规律。最后通过对围岩的稳定性分析,得出了围岩的形变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在当前条件下,围岩形变稳定的合理控制值。  相似文献   

7.
人体胸腹腔中大量非刚性软组织器官由于呼吸、脏器蠕动和体位变动等会产生大尺度非线性形变,粘性流体配准将图像的形变模拟为流体的流动过程而适宜于大的形变.针对粘性流体配准算法应用超松驰迭代求解离散化偏微分方程组耗时量大,且其最优松驰参数难以获得的问题,使用基于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的共轭梯度迭代求解形变参数,实现粘性流体配准.该方法所需存储量小,且具有步收敛性、稳定性高的优点,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不损失配准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配准速度.  相似文献   

8.
跨海大桥大多远离陆地,由于电子全站仪、GPS测程的限制,传统大桥形变监测手段常因远离基准点而无法对跨海大桥实施有效监控. 针对长大跨海大桥形变监测的困难性,提出了跨海大桥结构形变监测的动态基站自动监测技术,动态基站自动监测技术的核心是电子全站仪与GPS-RTK技术的有机集成.结合实例阐述了跨海大桥动态基站自动监测技术的实施方法、实施要领与实施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利用DEFORM-3D对一种油井管用钢在试样两端接触摩擦系数为0.1、0.2、0.3、0.4、0.5条件下1000℃以0.1s-1进行50%热压缩变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对试样1/2、1/4 YZ剖面Y、Z方向应变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接触摩擦系数的增大,鼓肚现象增强,形变不均匀性增大;不同剖面及方向条件下形变不均匀性差异显著,1/2 YZ剖面Z方向形变不均匀性最大,1/4 YZ剖面Y方向形变不均匀性最小。  相似文献   

10.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公路的质量,路基又是路面的基础.它与路面共同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因而路基的压实效果显得尤其重要。压实良好的路基可提高其稳定抗形变性.不透水性,结构强度等力学性能.减少行车荷载下对路面结构层产生的瞬时形变及形变累积,增强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对于当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的纵向裂缝与形变,从土基深层的强度不足与失稳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路堤压实中的取土天然含水量过大,造成湿土夹层软弹,往往是导致纵向裂缝与形变的一个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熔融沉积成型技术,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形状记忆聚氨酯(Shape Memory Polyurethane,SMP)材料固定率和回复率性能与打印速度、打印角度和打印层高之间的关系,并对打印参数影响形状记忆聚氨酯形变能力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合理的打印参数能够获得较好的形变能力.当打印速度为40 mm/s,打印层高为0.1 mm,打印角度为90°-180°时,3D打印样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形貌、强度和导电性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r相在形变过程中由铸态的树枝晶变形成为纤维,横截面呈弯曲状薄片,形变量越大,纤维越均匀细密.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结果发现,随形变量增加,强度提高,电阻率增大.中间热处理对强度和导电性均有影响,在形变量一致的情况下,中间热处理温度太高太低都会使得强度和导电性性能降低.随中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加,强度较小地先增加后减小,只经过一次中间热处理的材料在500℃时,性能组合最佳.几个较好的电导率和极限抗拉强度组合为82.8%IACS/791 MPa (Φ1mm、B工艺)、80.6%IACS/809 MPa (Φ1 mm、A工艺)和80.2%IACS/731 MPa(Φ1.29 mm、A工艺),78.4%IACS/950 MPa(Φ1 mm、C工艺).  相似文献   

14.
对心碰撞过程的分析及一种新的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讨论了碰撞过程中两小球的相互作用、形变及能量交换过程,对比完全非弹性碰撞、一般非弹性碰撞和完全弹性碰撞中的形变及能量变化特点,引入弹性度k的概念,给出弹性度k与恢复系数e的对应关系,给出了碰撞的一种新解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电极的位移形变所产生的误差时,需要在不规则边界条件下求解拉普拉斯方程.文中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并导出了一般公式.在此基础上,还求出了电极系统有任意形变时的电荷量变化的通用公式.  相似文献   

16.
强子己普遍被认为是具有广延性的客体。本文自然地提出强子具有形变的观点。若变形强子中的层子运动服从X空间中SU(3) 非球对称的谐振子势,则将满意地解释介于族和重子族的质量谱。强子具有椭球对称性,本文预示介子的电磁辐射衰变中将存在体积和形变效应。  相似文献   

17.
由于冷拌沥青混合料具有储存时间长、施工便利等优点,故常作为应急处治用于坑槽修补。选用市场上常用的乳剂型冷补料、溶剂型冷补料和反应型冷补料共4种,分别养生1 d、7 d和30 d后进行车辙试验和浸水车辙试验,对比不同龄期、不同试验条件、不同冷补料类型试件的车辙深度。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型冷补料的强度最优,且形成时间最短;乳剂型冷补料的抗剪切变形能力及抗水损坏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18.
实时控制是数控肋骨冷弯机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型材冷弯成型实时控制问题的研究,建立一种肋骨冷弯成型加工适应控制模型,根据一种基于大地坐标系的新型检测装置,给出了加工参数实时计算方法.该方法已用于数控肋骨冷弯机的制造,显著提高了冷弯机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形貌、强度和导电性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r相在形变过程中由铸态的树枝晶变形成为纤维,横截面呈弯曲状薄片,形变量越大,纤维越均匀细密.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结果发现,随形变量增加,强度提高,电阻率增大.中间热处理对强度和导电性均有影响,在形变量一致的情况下,中问热处理温度太高太低都会使得强度和导电性性能降低.随中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加,强度较小地先增加后减小,只经过一次中间热处理的材料在500℃时,性能组合最佳.几个较好的电导率和极限抗拉强度组合为:82.8%IACS/791 MPa(Ф1mm、B工艺)、80,6%IACS/809 MPa(Ф1mm、A工艺)和80.2%IACS/731MPa(Ф1.29mm、A工艺),78.4%IACS/950MPa(Ф1mm、C工艺).  相似文献   

20.
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加工硬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轴位伸试验测定了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室温加工硬化曲线,并用数学模型σ=K1ε^n1 exp(K2 n2ε)、σ=σ0+Kε^n和σ=Kε^n1 n2lnε进行描述。比较三个数学模型的最大描述偏差表明,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加工硬化曲线可用σ=Kε^n1 n2lnε描述。两种钢的形变结构中出现层错、晶界和退火孪晶处错塞积、位错胞状组织和形变孪晶。这些组织结构变化均产生加工硬化,其中位错塞积和形变孪晶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