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弹性轨枕+道砟垫有砟轨道结构疲劳损伤特性,建立轨道结构实尺模型,开展疲劳试验,探究轨道结构在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疲劳特征,通过测试钢轨、轨枕位移,轨距,道床沉降高度,轮轨力变化规律来反映轨道结构的疲劳特性。试验结果表明:300万次疲劳荷载前后,弹性轨枕+道砟垫有砟轨道各部件均保持完好;钢轨和轨枕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两者位移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轨距基本保持不变;道床因循环荷载作用逐渐密实,在加载初期其高度有所下降,后期保持不变;轮轨力在加载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反映出弹性轨枕+道砟垫有砟轨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仍能够保持良好的几何形位及受力状态,耐久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Ⅲ型轨枕徐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Ⅲ型轨枕的长期试验,研究了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Ⅲ型轨枕的收缩、徐变性能及其规律,探讨了温度、湿度、加载龄期等因素对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Ⅲ型轨枕徐变的影响,以及收缩徐变对轨枕中预应力损失和轨枕使用期间开裂荷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Ⅲ型轨枕的长期性能良好,满足Ⅲ型轨枕技术条件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作为铁路轨道中重要的部件,目前总体使用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不同类型的伤损,其中以纵裂伤损最为突出。本文分析确定了预应力轨枕纵裂伤损的主要特征,归纳了铁路线路中出现的6种纵裂伤损类型,调研和总结了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纵裂伤损的研究现状及预防措施。结果表明,纵裂伤损的两大主要原因是轨枕结构受力不合理和材料性能劣化,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是轨枕的预应力过大和混凝土材料的碱骨料反应。此外,轨枕使用的环境条件、后期线路状态、列车疲劳动荷载对轨枕纵裂伤损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建议轨枕设计时,应在保证承载强度的前提下合理设计轨枕预应力,并配置一定的箍筋;在轨枕生产过程中,应确保原材料的性能以及生产工艺都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结合洛湛线工程项目,以不同掺量的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无黏结预应力桥梁的疲劳试验为基础和基于结构变形的方法计算无黏结预应力筋增量,提出一种考虑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耦合作用的非线性疲劳损伤过程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考虑由于组成材料损伤机制不同而造成的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现象,通过分段线性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构件的非线性损伤过程分析.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损伤的全过程,并能给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5.
掺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Ⅲ型轨枕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掺超细粉煤灰的HPC Ⅲ型轨枕和普通C Ⅲ型轨枕的力学性能,如枕中和枕下截面的抗裂、极限承载力、轨枕端部局压和轨枕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各种龄期HPC Ⅲ型轨枕与C Ⅲ型轨枕枕中和枕下的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均比较接近,满足标准的要求。还对轨枕端部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很好地验证了试验结果,分析与试验结果均表明,轨枕端头局压破坏为主拉劈裂破坏,试验实测的超细粉煤灰HPC Ⅲ型轨枕端部局压的极限承载力远大于锚固板设计最大张拉预应力,有较大的安全储备。HPC Ⅲ型轨枕的疲劳性能与C Ⅲ型轨枕的相近,HPC Ⅲ型轨枕的疲劳残余裂缝宽度略小于C Ⅲ型轨枕。  相似文献   

6.
郭惠琴  章梓茂 《铁道学报》1996,18(6):116-121
本文以Bogdanoff提出的B模型为基础,运用概率统计及随机过程理论,探讨在多级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过程,在分析过程中,把疲劳损伤的许多变量处理成模型的内在因子,从而使它更贴近复杂的疲劳过程。将恒幅载荷作用下的损伤累积过程推广到多级载荷作用甚至随机载荷作用的情况,提出了在多级载荷作用下,处理荷载相互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寿命由于不可避免的随机因素的干挠,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因此有必要把概率的方法引入混凝土疲劳寿命的研究中去。本文根据混凝土在疲劳荷载下的损伤机理,提出以应变做为表征其损伤程度的量度。并由疲劳损伤过程与马尔可夫过程的数学相似性,认为可以考虑混凝土的疲劳损伤过程具有马尔可夫性。通过求解FOKKER-PLANCK方程,我出疲劳损伤状态的转移概率密度函数,求出在指定时间下疲劳损伤分布,也可求出在给定的临界损伤后的疲劳寿命分布。经与试验相比较,可知由此方法推出的寿命分布函数较对数正态分布更为接近试验数据,且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该方法在进行铁路桥梁疲劳可靠性分析中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刚度下降的混凝土梁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疲劳试验,引入剩余刚度和累积损伤值的概念,研究钢筋混凝土梁由于疲劳累积损伤而造成的刚度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荷载循环初期刚度衰减较快,且不稳定,这一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5%~10%;材料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基本稳定后,刚度衰减速率基本为一定值,剩余刚度与循环次数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这一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80%~90%;接近疲劳寿命时,刚度急剧下降,直至疲劳破坏,这一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3%~5%;在疲劳破坏时,混凝土梁的剩余刚度降为初始刚度的70%。基于钢筋混凝土梁疲劳的第二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85%,且在此阶段剩余刚度与循环次数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累积损伤值D与循环寿命比N/Nf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工程应用中,可以以累积损伤值D-1作为失效判据,通过少量循环的疲劳试验确定混凝土梁刚度衰减速率k的大小,然后由D=3.317k(N/Bo)来预测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9.
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构件或材料易出现疲劳损伤,导致结构出现突发性疲劳脆性破坏,故需对构件或材料的疲劳损伤进行精确评价,避免灾害性事故发生.但现有的疲劳损伤评价模型为了简化分析,常忽略了荷载顺序和相互作用等效应,使得疲劳损伤分析精度不足,为此,需对构件或材料的疲劳损伤模型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精确评价疲劳损伤.基于叶笃毅提出...  相似文献   

10.
考虑预应力损失的混凝土梁徐变计算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建立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徐变计算结构分析模型。模型考虑预应力束对结构整体刚度的贡献及预应力损失和徐变变形的相互影响,较准确的实现施工过程中、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计算。根据此模型编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徐变计算有限元程序,对小凌河特大桥32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进行计算。程序计算结果与实桥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较好地反映桥梁上拱及徐变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