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介绍了磁浮列车绝对定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绝对定位传感器的常见故障形式,以故障检测功能为目的设计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并采用故障注入方式模拟实际中的故障情形,验证设计的故障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故障检测系统能够及时对输入故障报警,满足磁浮列车绝对定位传感器故障检测系统的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磁浮列车整车型式试验的测速要求,对目前国内外各种主要的磁浮列车测速和定位方法进行综述和比较,包括基于感应回线的测速定位、基于计数轨枕的测速定位、基于多普勒雷达的测速定位、基于GNSS的测速定位、基于长定子齿槽检测的测速定位、基于查询-应答器和脉宽编码的绝对定位技术。给出各种测速定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通过比较和分析,选取基于多普勒雷达的测速方法和基于GNSS的测速方法作为适用于型式试验的磁浮列车测速方法。阐述磁浮列车测速定位方法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包括针对现有测速定位方法的改进、新型测速定位方法的研发和多种测速定位方法的数据融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中低速磁浮铁路信号系统,提出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测速与定位方案。采用涡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综合的方式,完成列车的测速工作;使用传感器所测速度数据进行列车的相对定位,通过查询应答器进行列车的绝对定位;展望了磁浮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列车定位系统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车定位的安全、高效、精确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磁浮列车运行速度最高达550 km/h,为了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定位信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磁浮列车定位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磁浮列车定位信号的传输过程以及列车初始状态的定位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电磁悬浮型常导高速磁浮列车绝对定位传感器进行工程化设计研究。建立传感器的解析电磁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标志板的屏蔽特性,从而为线圈设计及传感器工作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针对传感器的读码准确率、实时性和鲁棒性问题,对信号调理电路的动态特性及参数选择进行分析与设计,并基于有限状态机设计传感器的读码算法。试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传感器稳定可靠,可保证样车试验的长期顺利进行。该传感器同样适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对于轮轨列车定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玉泉 《电气化铁道》2021,32(3):85-88,92
通过对超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超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构想,并对测速定位和车-地通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绍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行控制系统(MATC)的构成,阐明ATP子系统关键设备——对称交叉感应环线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对称交叉感应环线地面和车载关键设备的工作实现原理以及对称交叉感应环线和车载天线的特殊安装方式。通过车地双向信息的收/发及环线检测滤波,实现中低速磁浮列车车地双向通信、绝对定位和相对位置校正,构建基于对称交叉感应环线车地双向通信的MATC系统,MATC系统已在唐山运行试验示范线完成基于移动闭塞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的运行控制试验。  相似文献   

8.
160 km/h磁浮列车的成功研发是我国将常导电磁悬浮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突破,刷新了短定子直线电机牵引商用磁浮列车的世界速度记录.文章重点介绍160 k m/h磁浮列车的总体技术指标、关键系统技术特点以及车辆的试验情况,并提出短定子直线电机牵引磁浮列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相关技术和经验可为后续磁浮列车设计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长沙中低速磁浮列车在线诊断技术,对车载系统设计、地面配套设计进行了说明。为实现车辆的故障预警与定位,对车辆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技术特点,并从悬浮、直线电机牵引、走行机构三个方面讲述了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邱成  朱衡君 《铁道学报》2007,29(3):118-122
介绍在轨道交通中常用的列车定位技术,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绝对位置编码的列车定位技术。利用优序列(最大周期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对轨道线路上的绝对位置进行编码,当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通过车载阅读器顺序检测设置在轨道线路上的二值标记,在不同位置上读到的标记在移位存储器中构成唯一的位置编码,以此位置编码值作为地址与车载阅读器所处位置的坐标信息相对应,就可以实现列车的绝对定位。二值标记可以根据列车定位精度的需要等间隔或不等间隔布置,既可以对整条轨道线路统一编码,也可以与既有应答器相结合应用,每段应答器之间的轨道线路采用相同的编码。该定位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封闭曲线线路列车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列车在线路上循环运行的特点,在分析现有列车定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封闭曲线特征轨道线路基于绝对位置编码的列车定位技术。在轨道线路沿线每个待定位置上设置一个0或1的二值标记,对待定的绝对位置进行编码,通过检测唯一的绝对位置编码值来实现列车的定位。结合封闭曲线线路的特点,线路上的二值标记按照m序列布置,绝对位置编码序列由n次本原多项式生成。根据封闭线路待定位置的总数,对m序列采用截短或补零的方法,确定绝对位置编码序列的长度。当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通过车载阅读器顺序检测二值标记,在移位存储器中构成绝对位置编码值,利用生成绝对位置编码序列的反馈逻辑函数进行容错处理,输出定位信息。二值标记采用附加的扣件螺母或射频电子标签等方式实现。该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列车定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不接触的特殊性,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提出一种采用位置标志板形式的绝对定位系统。对利用位置标志板进行检测的原理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给出了求解接收线圈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详细分析了在位置信息解码单元中对列车位置信息进行逻辑解码的过程。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应答器与测速组合定位在地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对列车定位技术的要求,针对地铁的具体特点,提出在CBTC条件下应答器与测速的组合定位方案。该方案利用测速电机和多普勒雷达提供列车相对位置,查询应答器提供列车绝对位置,利用测速电机定位和应答器定位相互补足的特点,得到精度较高的定位数据,较一般列车定位系统相比,提高了列车测速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应答器在CTCS2(China Train Control System 2)级列车控制系统中作为车-地间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之一应用非常广泛.点式应答器是CTCS2级列车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有源应答器和无源应答器两种.本文根据应答器报文的编解码原则、报文的结构、信息提取方式对报文编解码过程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6.
多传感器融合列车测速定位实验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阐述多传感器融合在列车测速定位中的应用;通过搭建多传感器融合的列车测速定位实验硬件平台,并利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实现平台的软件功能;介绍在铁路现场进行的实验及所获得的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通信网络是列车上信息交互的关键设施,与传统通信方式相比,以太网总线技术是相对较新的列车通信网络,它具有带宽大、组件灵活及成本低等优点.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以太网控车的重联方式、位置映射,以及重联信号的判定,通过拓扑协议实现了列车的结构拓扑和信息共享,使得以太网控车技术更加快速、...  相似文献   

18.
论轨道交通列车位置检测设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松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3):72--75
基于在地铁和单轨中应用的列车位置检测设备,阐述各种列车位置检测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其优缺点,同时提出设备选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鹏  耿鹏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6):144-148
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为了保证运营安全,CBTC列车降级后,ZC判断列车可能占用位置时会以牺牲精度为代价,以计轴为单位判断非通信车的占用位置,将占用计轴两侧的空闲计轴均作为非通信列车可能运行范围.现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在ZC和CI设备融合基础上判断列车占用位置的新方法,实现了列车占用位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列车占用位置的精度,可适应CBTC混跑模式下更小间隔、更高速度的线路应用需求,同时可提高判断计轴设备故障的准确度,对提升CBTC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通信在列控安全关键系统执行其安全功能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列控安全相关通信系统危险失效频率应满足的要求。探讨了安全相关通信系统的失效原理与机制。针对构建在不可信传输系统上的安全相关通信系统,讨论了安全编码和传输编码对列控系统SIL的影响。指出电磁、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干扰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安全相关通信系统无法满足安全性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对列控安全相关通信系统实行在线安全监视的原理和方法,给出监视周期和安全编码长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为通信安全提供有效的监视工具,以保证在环境变化或出现其他干扰因素时系统仍能达到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