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为了研究水泥混凝土吸收相变材料(PCM)的影响因素,通过借鉴混凝土吸收常数K的测定方法和自行设计的室内吸收试验,以混凝土对PCM的吸收常数K和吸收深度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分析了混凝土水化龄期、试验温度、浸入时间、水泥混凝土内部结构、PCM的粘度、PCM的极性,以及氢键对吸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吸收PCM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混凝土对PCM的吸收量随时间的增加最终将趋于一个稳定状态;混凝土中的凝胶孔、毛细孔或者其他开口孔隙、裂缝等的都会影响其对PCM的吸收;PCM的粘度越小越利于被混凝土吸收;氢键的存在阻碍混凝土对PCM的吸收;试验温度和水泥混凝土试块龄期间接影响了混凝土对PCM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以正十九烷为相变材料,二氧化硅为载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正十九烷/二氧化硅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用SEM、FTIR、XRD、TG、DSC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FTIR的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是二氧化硅凝胶和正十九烷的化学共混物,两者之间有化学相互作用.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正十九烷有新的晶相形成.DSC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正十九烷的相变行为相对纯正十九烷有明显不同,并且复合材料的储热能力较高于纯正十九烷.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相变材料在公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探索研究阶段。选择适宜于沥青混合料应用的有机类固液相变材料,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试验,分析了相变材料及其掺量对沥青性质的影响。试验得出,随着相变材料掺量的增加,沥青针入度增大,5℃延度不断增大,10℃、15℃延度先减小后增大,软化点减小,短期热老化后的三大指标损失率均增大。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短期老化后的长期性能和高温稳定性不利,在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正二十烷@二氧化硅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其中二十烷为相变主体材料,二氧化硅为基体材料,它能提供较强的结构强度,防止二十烷在熔化时发生泄漏现象.实验表明,在该复合材料中,二十烷不发生泄露的最大质量百分比可达到73%.使用红外(IR)、热重(TG)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多种方法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热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十烷的亚甲基与二氧化硅的硅醇基之间有很强界面相互作用,可以改变二十烷的物理性质.该复合材料显示出与纯二十烷不同的相变特性,其储热能力高于二十烷,同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二十烷相比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陈晓雷 《北方交通》2012,(10):12-15
通过对使用融雪材料环境条件下,沥青混合料SMA-13L的马歇尔稳定度、水稳定性、低温性能、路面抗滑性能的研究测试,探讨了不同融雪材料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为冬季公路融雪除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相变沥青混合料调温效果及其路用性能,制备PEG2000/硅溶胶相变材料,研究其配比和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调温效果的影响,进而就相变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高于40℃后,PEG2000/硅溶胶相变材料能有效降低沥青混合料高温持续时间,且降温效果随相变材料中PEG2000比例提高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随相变材料掺量增加呈线性提高趋势;沥青混合料升温过程中,其高温稳定性随相变材料掺量增加逐渐提高,而沥青混合料升温稳定后,高温稳定性随相变材料掺量增加逐渐降低;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随相变材料掺量增加呈先变好后变差趋势,掺量为3%时,低温抗裂性最优,水稳定性则随相变材料增加逐渐下降;推荐采用PEG2000与硅溶胶比例为5:10、掺量为3%制备相变沥青混合料,此时调温效果优良,且各项路用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变储能技术可解决建筑能源供求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不匹配的矛盾.综述了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的制备与导热性能增强、相变单元传热特性及传热强化、建筑相变储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总结了材料研发、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应用技术开发等3个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即开发性能稳定且蓄放热能力强的相变材料、有效预测多物理过程和多相态储能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实现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储能系统的自主有效运行等.   相似文献   

8.
前言冷拌沥青混合料是相对于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而言的,冷拌沥青混合料成型过程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明显不同,由于乳液是沥青与水的混合物,其中的沥青必须经过乳液与集料的粘附与分解破乳、排水、蒸干等过程后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粘结性能。因此冷拌沥青混合料作为结构层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其初期的强度比较低并且达到完全强度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在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成熟之前容易因为环境因素而产生早期破坏。  相似文献   

9.
将合成颜料对混凝土各个方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提出了消除不利因素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压浆是工程上对于已脱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采取的一种及时修补措施,目前规范对压浆材料的抗冲磨性能要求尚无明确规定,考虑压浆材料使用耐久性,结合水泥路面实际使用状态提出一整套试验方法,并提出评价压浆材料的抗冲磨性能指标。针对目前工程上典型的水泥砂浆、水泥粉煤灰砂浆材料进行试验,并得出部分试验结论,为设计合理的耐冲磨压浆材料提供参考,对于有效延长压浆材料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机聚丙烯纤维为对比,进行了无机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的抗压、抗折、抗拉伸及抗弯系列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掺量下,玄武岩纤维水泥砂浆的各种力学性能优于聚丙烯纤维水泥砂浆;玄武岩纤维对水泥浆体早期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但降低了水泥砂浆的28d强度;掺入玄武岩纤维可以增加砂浆的韧性,对砂浆的抗拉强度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玄武岩纤维对砂浆的抗弯破坏强度改善不显著,但明显增大了相同荷载下试件的挠度。  相似文献   

12.
刘元德 《交通标准化》2013,(19):139-141
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拌和工艺、配合比的选取、试验数据以及技术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对比和统计分析,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初步确定可行的配合比。通过多次试验,确定水泥、乳化沥青、掺合料、细骨料、表面活性剂、减水剂和铝粉等材料的选取和投料顺序、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及配合比,然后考察各组配比的主要性能指标,对配比进行微调,最终确定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不同体积率超细钢纤维、普通钢纤维对水泥砂浆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压折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细钢纤维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大而提高,钢纤维体积率超过1.5%以后,超细钢纤维对水泥砂浆抗折强度的提高幅度要大于普通钢纤维,在钢纤维体积率为2.5%时,超细钢纤维水泥砂浆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13.9MPa;超细钢纤维对水泥砂浆抗压强度的提高幅度略低于普通钢纤维;超细钢纤维水泥砂浆能明显降低水泥砂浆的压折比,提高砂浆韧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聚灰比条件下SBR改性乳化沥青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泥砂浆中加入适量的SBR改性乳化沥青,能够使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脆性降低、柔性增大,当聚灰比在10%~15%时改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水下旧护舷的拆除、新护舷螺杆孔的形成以及新护舷的安装等工作,可采用钢套箱形成干地进行施工,也可采用水下切割、水下钻孔和水下安装的工艺进行施工.结合工程实际,探讨水下不分散水泥砂浆的施工技术,并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水下不分散水泥砂浆在旧码头改造、维护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水下旧护舷的拆除、新护舷螺杆孔的形成以及新护舷的安装等工作,可采用钢套箱形成干地进行施工,也可采用水下切割、水下钻孔和水下安装的工艺进行施工.结合工程实际,探讨水下不分散水泥砂浆的施工技术,并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水下不分散水泥砂浆在旧码头改造、维护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长度为13mm、直径为0.2mm的超细钢纤维和长度为30mm、直径为0.5mm的普通钢纤维对砂浆进行增强增韧,制作标准砂浆试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超细钢纤维增强砂浆的抗压性能和抗折性能,得到了超细钢纤维的最佳掺入量。试验表明:超细钢纤维砂浆最佳体积掺入量为2.5%,同等掺入量下超细钢纤维对砂浆的增强增韧效果优于普通钢纤维,超细钢纤维增强砂浆能够大幅度提高钢纤维砂浆的强度,从而能取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增稠剂是配制自密实混凝土常用外加剂之一,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增稠剂对水泥基本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中掺人PAM后,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随其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延长;PAM适宜掺量为0.1‰~0.5‰,此时水泥屈服应力T0最低,黏度η较高;在PAM掺量不大于0.5‰时,PAM减小水泥收缩;PAM...  相似文献   

19.
对高含碳量低等级粉煤灰水泥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及灰砂比、矿物掺合料对该建筑砂浆的性能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灰砂比分别为1∶3、1∶4、1∶5.4、1∶6时可配制M20、M15、M10、M7.5、M5不同等级的高含碳量低等级粉煤灰水泥砂浆,试配强度分别为:22.4MPa、16.3MPa、12.8MPa、9.6MPa和6.3MPa;粉煤灰掺量在15%以内,高碳量低等级粉煤灰水泥砂浆均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其工作性能相当理想。试验结果表明高含碳量低等级粉煤灰水泥砂浆可应用工程实践中,而且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