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0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艘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在武昌造船厂命名下水。 这艘被命名为“海洋六号”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是武船为广州海洋地质凋查局建造的集多学科、多技术手段于一体的远洋调查船,将主要承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质源调查任务,兼顾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2.
国内海事     
正中国首次试采海底可燃冰成功"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2017年5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站在正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作业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上宣布。自此,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试采技术的国家,这对于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天的仪式上,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主任高雨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一则关于"可燃冰"的新闻红遍各种媒体。同时,再加上有媒体爆出的一辆汽车加100升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的"乌龙事件",更使得可燃冰备受关注。那么,未来可燃冰到底给能源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国造船人如何看待这一新能源,以及如何助推早日实现可燃冰商业开采?造船界需关注海洋能源新动向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  相似文献   

4.
正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由甲烷构成,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因而被认定为一种新的海洋清洁能源。图1是全球有机碳含量的分布情况(数据来自中国报告大厅),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占到全球总有机碳量的一半以上,可以看出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探查到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存在于两种环境条件下,即深海海底和陆上永久结冰带。据专家预测,深海蕴藏的天然气水合物约为(1~5)×1015m~3。日益枯竭的能源、不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5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天然冰)试采成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什么可燃冰的试采成功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群众的强烈反响?我们是否已经迎来了"可燃冰时代"?在可燃冰开采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多远,还有多远的路需要走?  相似文献   

6.
白麟 《航海》2002,(3):19-20
1927年的克里米亚大地震期间,发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大海起火了。火焰直冲云天,海面出现一座高达数百米的火焰山。人们很久以来都认为,硫化氢引发了这场火灾,但后来认定,这种气体在深水中的含量极少,并不具备那么强的爆炸力。 近百年来,黑海一直是科学考察的对象。对它的科学实验工作不计其数,但不解之谜依然比比皆是。一个谜中之谜就是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这种物质在低温和40多个大气压下才是稳定的。可燃冰拿到水面立即融化,同时甲烷开始燃烧。 如果能将可燃冰从海底开采出来并运到地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水合物运输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悦琴  寇雄  徐慧 《江苏船舶》2006,23(1):21-22
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优势及天然气水合物运输船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李赪 《中国船检》2012,(6):48-49,105
5月26日,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综合海洋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南海北部区域对可燃冰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目前,取样条件已经具备,计划明年开钻。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公认的“后石油时代”首选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储量令人惊讶。如果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得以突破,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将成为现实,并为海工装备业、造船业带来潜在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简单来说就是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甲烷含量占80%~99.9%,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呈白色形酷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用火直接点燃,因此被形象地成为可燃冰,燃烧污染要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得多.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尔虞我诈,不惜撕破脸皮,甚至大打出手,充满了杀戮和血腥。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苦苦寻求一种能代替石油、煤以及天然气的新能源,因为这些能源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将会被人类耗尽。 可燃冰的适时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有专家说,21世纪将是可燃冰的世纪。因此,世界各国围绕着可燃冰的一系列争夺也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对此,中国准备好了吗?可燃冰真的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11.
抑制或防止气体水合物的生成一直是油气生产和运输部门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设备,开展了多种钻井液处理剂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了各实验组分的过冷度,并得出结论:在钻井过程中添加一定剂量的有机聚合物类处理剂可以抑制水合物生成,在实验条件下,抑制能力从强到弱分别为:PF-THTN、PAM、LV-CMC、XY-28、SD-102。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子动力学分解规律,建立了热激励法开采模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对压力和温度控制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地层渗透率和井底加热温度对开采过程中地层的压力、温度分布以及气体的产量变化影响较大。由于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水合物的分解和再合成反应(可逆反应),因此,天然气的产量随时间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趋势,而且随着时间增长,周期逐渐变长。  相似文献   

13.
在2004年3月于日本举办的“天然气水合物(NGH)运输船国际论坛”上,三井造船介绍了它与海上安全技术研究所、大阪大学共同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于LS-DYNA软件,建立淹没水射流破碎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拉格朗日-欧拉流固耦合模型,分析射流速度、喷嘴直径和喷嘴间距等对组合射流破碎结果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制的水合物替代试样以及相关试验装置,进行淹没水射流破碎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试验,通过三维扫描仪得到破碎坑形貌,测量了破碎坑尺寸。研究发现:增加射流速度可有效提高射流破碎效率,喷嘴直径对射流破碎坑直径影响明显。对比喷嘴直径为3 mm和4 mm以及4 mm和5 mm射流形成的破碎坑宽度,分别增大了111.66%和123.63%;当射流速度与喷嘴直径一定,喷嘴间距在17~51 mm之间增加时,破碎坑体积先增大后减小,且存在一个最优间距;减小喷嘴直径会增加节流压耗,直径过小还会导致设备精度和寿命降低;射流采掘工具未旋转时产生的射流破碎坑会降低破碎效率和破碎坑壁面的稳定性。这项研究为组合喷嘴射流破碎水合物沉积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船舶》2016,(1):32-34
样品转移卡爪是天然气水合物保压转移装置的重要关键部件,其功能是实现在维持内压的情况下抓取并移动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管。基于降低对样品的扰动、提高抓取及脱离样品管的成功率等因素考虑,提出一种结构精巧的样品管抓取的卡爪机械结构,并对关键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实验表明,该样品管卡爪机构能够有效抓取及脱离样品管,该设备研制成功加快了样品转移装置研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熊市创造反周期布局天然气产业链的投资机遇
  毫无疑问,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当前初级产品的熊市还将持续数年乃至十年,近两个月石油价格反弹并不构成整体趋势反转,主要还是源于对中国稳增长成绩、科威特罢工等因素过度炒作。正因为如此,就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能源勘探、开发、运输等类投资都已经大幅度下降,在资本市场上能源概念更是被大多数投资者视若鸡肋、甚至是敝屣;但着眼于中国中长期需求,当前的熊市恰恰应该是实施反周期策略布局天然气产业链投资、保证天然气消费和进口力度的时机,尤其要以液化天然气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江凯改型护卫舰及其后续舰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在台湾地区,台独势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纵容与默许下日趋嚣张;在东海与南海,围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相邻各国加紧蚕食我蓝色国土及资源的步伐,使我国周边特别是海洋周边安全环境日趋恶劣。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强大,“中国制造”风靡世界,对石油、铁沙等矿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大,而这些能源和矿产品大都需要经过海洋运回国内。要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态势和海上天然气运输过程存在的问题,指出采用液化天然气( LNG)船的主流运输方式的不足.介绍了小型LNG船、压缩天然气(CNG)船、天然气水合物(NGH)船、罐式集装箱船和滚装船等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其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新型天然气运输船舶可以扩大天然气供应区域,增加消费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13年3月12,日本资源能源厅宣布,"地球"号深海探测船当天上午从爱知县附近渥美半岛近海开采出"可燃冰",这是全球首次成功在海底开采出"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消息一出,"可燃冰"开采再次成了热门话题,这不仅显示出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而且必将刺激其他各国加速对"可燃冰"开采的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20.
在航运业低迷的今天,在全世界船东都在痛苦煎熬的今天,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市场却一枝独秀,LNG自由船享受着市场船舶紧缺造成高租金所带的丰厚收益。
  LNG运输船,也逐渐成为船东的新“宠儿”,有人甚至推测,LNG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将引发一场新的航运革命,让当今低迷的航运市场摆脱颓势,迎来航运市场的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