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远洋航务》2016,(5):46-46
充满挑战的新造船市场已经使得一些中国船厂深陷困顿,而不同类型的国有背景船厂所面对的命运似乎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造船市场中,除了两大国有造船集团、外资船厂以及合资船厂外,还有170多家活跃的民营船厂。这其中包括规模较大的江苏熔盛重工和扬子江造船集团。在2005到2009年期间,民营船厂的数量迅速增长,在2009年其总数达到了期初的两倍。  相似文献   

3.
独家看点     
《中国船检》2014,(9):14-14
处处造船聚地。在台州,短短几年间大大小小的民营船厂迅速披地而起;在温州造船集聚地乐清镇,几十公里的海岸线分布了近30家船厂,产能曾逼近全国的九分之一。时任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会长张广钦在接受夺刊记者时表示,出于做大中国船舶工业的考虑,当时行业协会苦于如何引导民资进入造船领域,没想到民资一进到造船领域,动辄数百亿计,甚至达千亿,有些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邮轮市场,新兴市场的崛起,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按照目前的游客增速,未来15-20年,中国每年需要新投放5艘豪华邮轮,但船厂却没有足够的产能满足这一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有能力建设豪华邮轮的船厂屈指可数,且都聚集于欧洲。面对造船市场的这块大蛋糕,包括中船集团在内的国内造船企业早已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船舶市场保持兴旺以来,亚洲主要造船国对产能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充,各家船企无一例外地设法提高产能,韩国和中国的船厂主要是通过现有船企产能扩充和兴建新厂两种方式;而日本船企则通过更新生产设备、提高船体分段产量、积极推行船舶批量建造等多种举措,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造船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船厂在2010年共交付6100万载重吨的船舶,并且第一次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船厂的交付量无论以艘数,载重吨,总吨还是修正总吨来说,都全面超过韩国.中国占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以载重吨计)突破40%,第一次超过韩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洋航务》2016,(12):46-47
2014年中国发布了首份体现政府支持导向的造船业“白名单”,囊括了71家中国船厂。2015年全年,“白名单”船厂共交付了1,100万修正总吨的船舶,占同期中国船厂交船总量的90%。然而其中有一些已陷入经营困难。如今针对这份“白名单”的定期审核标准已经发布,旨在帮助解决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2014年中国发布了首份体现政府支持导向的造船业“白名单”,囊括了71家中国船厂。2015年全年,“白名单”船厂共交付了1,100万修正总吨的船舶,占同期中国船厂交船总量的90%。然而其中有一些已陷入经营困难。如今针对这份“白名单”的定期审核标准已经发布,旨在帮助解决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4,(10):24-27
目前,随着世界造船业的持续高涨,中国的民造船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在江苏、浙江一带,凭借当地大量民间资本的注入,民营造船得以迅猛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造船力量。 与一些中小型国有船厂相比,民迎船厂显得更加鲜活。经过近年的积累,很多船厂觉得自己有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造船市场中,除了两大国有造船集团、外资船厂以及合资船还有170多家活跃的民营船厂.这其中包括规模较大的江苏熔盛重工和扬子江造船集团.在2005至2009年期间,民营船厂的数量迅速增长,在2009年其总数达到了期初的两倍.  相似文献   

10.
市场报告     
由于中国和韩国船厂过节的原因,使得原先已经非常萧条的造船市场变得更加沉寂。新造船市场缺乏活力,船东和船厂都处于观望状态,整个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新造船市场明显处于下滑趋势,船东处于非常主动的位置,因为船厂不能无限制等待,毕竟他们着急要为即将空出的船台找到项目。船东现在要做的只是等待,看着船厂艰难地抵抗逐日下滑的新造船价格,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投资造船。现在处境最艰难的是那些趁前两年造船市场非常繁荣的时候扩大造船能力的船厂,目前有大量的船台需要新的造船项目。 虽然新造船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还是存在局部亮点,特别是35000载重吨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远洋航务》2012,(10):54-54
最近新造船订单的短缺使得船厂开始为今后的业务担忧.而这一问题在中国的122家中小型本土船厂显得尤为严重(本文所指“中国本土中小型船厂”是按照2011年产量排序,在中国所有非两大造船集团及外商独资或合资的本地船厂中,除去前20强)。这样的市场情况引发猜测,认为将有一部分船厂要么倒闭,要么合并以求生存。  相似文献   

12.
徐华 《中国船检》2014,(6):28-30
2008年全球航运市场暴跌,造船市场一路下滑,中国船厂的弃船解约官司如雪崩一般汹涌而至。然而,不管是委曲求全,还是对簿公堂,近年在伦敦和香港仲裁的弃船解约案例中,中国船厂几乎全线溃败,损失惨重。专家指出,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船舶贸易大国,但在国际贸易纠纷中败诉率竟达90%~95%。那么,中国船厂面对弃船,官司是打,还是不打?在哪里打?怎么打?面对新一轮接单高潮的来临,船厂又将如何从源头把关,控制弃船风险?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源民律IJ币曾在伦敦与船东律师短兵相接。那么,他对弃船官司如何打赢有何思考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造船融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兴兰 《中国水运》2005,(12):42-43
造船融资是船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船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造船融资对造船行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船舶工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航运企业在国内船厂订船量虽比前几年有了一定幅度提高,但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在国外订购新船的数量,原因是国内船厂成本居高不下,其成因之一就是国家金融扶持政策不够,我国船厂普遍面临贷款融资难的窘境。我国力求在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首先应解决的就是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际动态     
<正>Chateauvieux考虑在中国自行设立船厂据市场人士透露,Jaccar Holdings的老板Jacques de Chateauvieux有意在中国江苏启东设立属于自己的船厂。与此同时,业内正在暗传Chateauvieux与其老搭档——太平洋造船(SSG)梁小雷的"友情"已经不如往昔。Jaccar目前在太平洋造船持有23%的股权,但有人士传称,该公  相似文献   

15.
刘巽良 《珠江水运》2012,(16):49-49
中国新造船价格一路下滑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跌幅收窄,成交稀疏,船东和船厂正在进行着一场抄底和探底的博弈,中国船厂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战胜日韩船厂争得自己的份额,但又不至于蚀本接单?这需要中国的船厂摸透船东的心理,既不要对日韩船厂的割价竞争视而不见,也不要以为船东可以永远HOLD得住。在选择买家(船东)和船型方面则要看准有潜力的船东、适合未来市场需求的船型;反之,船厂就有可能为船东陪葬。尤其是面对航运市场吨位过剩日趋严重,有人呼吁船东停止造船,更有人质问船东为什么明知吨位过剩还要继续盲目造船?有人要求OECD取消造船补贴。但笔者认为,此时还有现金下单的买家非富则贵,此时下单的船型也将是明日之星。  相似文献   

16.
从南通造船看中国船厂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中国造船进入国际市场的简要历程,以及介绍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南通造船)学习日本先进造船管理技术的实践,来探讨中国船厂的发展方向,希望对中国造船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降低造船成本 提高船价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堂伟 《船舶》1999,(5):45-48
目前国际造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船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国船厂的船价已失去了昔日的优势。船价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在市场中争夺新船订单的能力。因此,必须在争取国家对船舶工业扶植政策的前提下,通过船厂转换机制、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以降低船舶价格,提高船厂的船价竞争力,这样才能承接到更多的新船订单,扩大我国在世界船舶市场的造船份额。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远洋航务》2009,(1):34-34
从2005至2007年间,中国新造船交船量持续增长。从修正总吨来看,每年约为30%的增幅。近几年,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船厂造船能力迅速扩张,另一方面,仍有不少新建工程正在计划或实施中。近期,造船业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一些大规模船厂,比如两大集团下的船厂或者拥有大量订单的地方船厂。除此之外,在航运繁荣的热潮中,许多地方小船厂纷纷临海而建,抓住机遇迅速成长,突破技术难关开建远洋船舶。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萧条,他们享有的繁荣是否只是昙花一见呢?  相似文献   

19.
陈立 《水运管理》1996,(10):28-32,38
内河船厂造船生产能力的计算陈立造船生产能力是反映船厂生产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造船市场上生产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为此,科学地计算造船生产能力已成为企业的迫切需要。但是造船生产能力计算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计算,可供参考的仅有...  相似文献   

20.
邢丹 《中国船检》2014,(1):13-15,108-109
目睹一个个船厂倒下,业界在无比震惊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了市场的残酷无情。虽然2013年船舶订单出现了回暧迹象,但因造船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仍未根本摆脱,船厂的日子依然备受煎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