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乌江思林枢纽已建与Ⅳ级航道相适应的通航建筑物不能满足按Ⅲ级航道规划的年过坝货运量要求,拟建思林二线通航建筑物。针对拟建的通航建筑物设计方案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较差的问题,进行正态物理模型研究。采用水流试验、流场实时测量与自航遥控船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和船模操控,通过方案优化比选,得出口门区最优方案布置和适航流量,结论是口门区最优方案为本文修改方案3布置形式,口门区最大通航流量建议采用1 793.8 m3/s,解决了该通航建筑物口门区通航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山区已建高坝枢纽新建通航建筑物轴线布置受河道窄、水头高、电站泄流及已有建筑物影响等条件限制的问题,依托贵州清水江白市水电站枢纽新建通航建筑物工程,采用1∶100正态整体水工模型与自航遥控船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多条轴线布置方案进行通航水流条件及船舶航行操控研究与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右岸轴线布置方案通航水流条件及船舶航行状态均较好,为推荐方案。研究成果解决了工程关键问题,可供类似已建高坝水利枢纽新建或扩建通航建筑物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吴澎  张珊  罗少桢  赵凯 《水运工程》2011,(9):185-188
航电枢纽以满足航运要求为首要目标,船闸布置是影响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主要因素,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总结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一般要求。相对顺直河段和弯曲河段都有条件布置枢纽,但依河段具体条件的不同,布置条件有优劣。枢纽布置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型,集中布置重点解决水电站和泄水建筑物水流对通航建筑物的影响,分散布置重点是通航汊道与主河槽相连接的上下游口门区布置。  相似文献   

4.
航电枢纽以满足航运要求为首要目标,船闸布置是影响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主要因素,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总结航电枢纽选址和布置的一般要求.相对顺直河段和弯曲河段都有条件布置枢纽,但依河段具体条件的不同,布置条件有优劣.枢纽布置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型,集中布置重点解决水电站和泄水建筑物水流对通航建筑物的影响,分散布置重点是通航汊道与主河槽相连接的上下游口门区布置.  相似文献   

5.
在水利枢纽工程中,利用垂直升船机搭建通航过坝的通道,节省运营成本,在高水头的通航建筑物中,水力驱动式垂直升船机具有突出的节能、安全等特点,本文以景洪水电站水力式垂直升船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源渡枢纽通航建筑物优化布置及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大源渡枢纽通航建筑物的整体模型试验,为其优化布置和通航条件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枢纽通航建筑物一般要求布置在顺直、稳定、开阔的河段,弯曲河道因其水流三维性对船舶安全航行影响大,通航建筑物布置在弯道,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复杂。通过整体模型及自航船模试验,研究了上游引航道口门宽度、导流堤及外引航墙的长度、开孔引流等工程措施对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上引航道布置方式及运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草街航电枢纽是国家西部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工程位于嘉陵江下游3个连续大弯道上,枢纽及通航物布置对通航条件影响较大.采用1:80物理模型对枢纽布置及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进行多方案优化,根据试验成果对枢纽布置和通航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山区河流最高通航流量、枢纽闸门运用及通航代表船舶(队)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长江上已建桥梁越来越多,尤其主城区及发达区域建设的密度更大,导致桥梁建设与码头等临河建筑物 安全间距及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确保航道畅通与通航安全的前提下,为合理利用岸线资源,进行桥梁与码头等临河 建筑物间距研究十分必要。以GB 50139—2004 《内河通航标准》为指导,科学分析桥梁与码头等临河建筑物之间的相关关 系,提出桥梁与码头、锚地、船台、取水口等临河建筑物间距的控制原则及确定方法。此外,讨论河道中相邻过河建筑物 紧邻布置的情况下桥梁数量控制与通航孔布置要求,以求减小对通航的不利影响,更好地为内河航运事业及沿江经济建设 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工程总进度安排,构皮滩水电站在2008年汛后下闸蓄水,位于水库内的第一级升船机需在蓄水前完成水下部分施工。受地形地质条件、左岸缆机平台布置、施工进度要求等因素制约,第一级升船机布置和选型极其困难。本文通过对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第一级升船机形式选择及布置方案进行研究,从技术条件、通过能力、施工工期、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采用常规全平衡式升船机形式与下水式升船机形式两种方案进行了全面比选,研究并提出了上游下水式垂直升船机创新布置方案,有效解决了升船机建设制约工程蓄水发电的核心矛盾。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总体布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枢纽总体平面布置的优劣是关系到枢纽建成后各主体建筑物能否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采用1:100正态物理模型对枢纽不同总体布置的泄流能力及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枢纽平面布置、泄流宽度及堰顶高程的泄流能力及通航水流条件,提出满足主体建筑物正常安全运行要求的总体布置。  相似文献   

12.
易光宇 《珠江水运》2022,(4):107-109
三峡通航双浮吃水检测设施的投入运行实现了过闸船舶吃水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是过闸安检新手段.但是新手段带来了新问题,双浮吃水检测设施是布置在航道上的实体通航建筑物,存在船舶碰撞风险,一旦发生船舶碰撞,势必影响吃水检测设施的正常运行甚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出现了新问题就必须有新要求,如何采取措施防止船舶碰撞双浮吃水检测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水流试验研究方法,对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4个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通航水流条件等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对两坝址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分别提出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推荐方案。文章从枢纽泄流能力、通航建筑物水流条件、主要水工建筑物相对位置、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线型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电站出力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推荐坝址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城景水电站是利用三板溪水库回水的长期消落水头而兴建的水电站,可有效地改善上游河道的航运水流条件。设计船闸布置于泄洪闸中间,枢纽泄洪方式对上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水流条件影响大;下游引航道口门区位于弯道凸岸,通航水流条件复杂难以满足通航安全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通过1:80比尺的整体枢纽模型,研究下游不利通航水流条件的成因。通过降低通航标准、设置导流墩、疏浚凸岸岸线、优化枢纽调度,使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满足通航规范要求,为枢纽通航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株洲航电枢纽位于湘江下游,以通航为主,同时具有发电、防洪等多项功能,坝址河段平面形态为分汊微弯,通航建筑物的平面合理布置尤为重要,应首先满足通航条件.枢纽平面布置的备选方案有3组,根据模型实验研究成果,推荐右岸永久船闸、左岸电站的平面布置方案,并对口门区斜向水流通过布置导流墩进行导流,改善下游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16.
乌江银盘水运枢纽工程水头高36.5 m,由现行规范洪水频率法确定出的山区河流通航建筑物的最大通航流量标准过高。通过对洪水频率法的讨论及对山区河流通航建筑物最大通航流量确定方法的探讨,采用通航历时保证率法确定乌江银盘枢纽最大通航流量,得出的最大通航流量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现有通航河流194条.在通航建筑物中,除长江葛洲坝船闸、在建的三峡船闸外,在汉江上建有丹江口水电站升船机,堵河上建有黄龙滩水电站升船机.目前,汉江王甫洲水电枢纽船闸已建成投入试运行,清江高坝洲、隔河岩水电枢纽升船机正在建设中,过船设施管理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国部分航道使用已接近60余年,因受到初期建设理念和技术的影响,航道运行中的问题开始凸显。而受限于地形和水利枢纽其它建筑物的影响,较难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平面布局来实现对通航水流条件的改善。本文以五强溪水电站船闸下游引航道改造工程为例,就船闸导航建筑物透空形式对通航水流条件的作用进行了详见的阐述,从对工程结构的选型进行了回顾,对船闸导航建筑物透空形式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进行了分析,将为我国水力枢纽工程的通航水流条件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未来即将有所发展的高坝通航建筑物通航隧洞设计领域,结合船舶临界航速的计算公式,以溪洛渡枢纽通航隧洞为例进行了隧洞断面经济性分析方面的研究。提出隧洞断面经济性分析的思路应该结合通航建筑物单向过闸时间来确定隧洞内水域的断面系数,最佳的原则是让船舶通过隧洞的时间与通航建筑物单向过闸时间基本相等,使二者匹配起来,然后通过隧洞长度与航行时间计算船舶的设计航速,并由此反算断面系数和进行断面尺寸的设计,从而达到通过能力与工程投资额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多线船闸布置中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古顶水利枢纽二线船闸通航水力学试验为例,研究古顶二线船闸在修建背景下,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口门区及连接段回流及横流流速超标。因此,从布置导航墙、疏浚引航道连接段两方面着手,提出多种优化布置方案,并推荐布置70 m外挑导航墙(50 m直墙+20 m外挑)和疏浚连接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成果为古顶水电站二线船闸的优化布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