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坝运输保持通畅,三峡断面运量继续增长。2005年三峡船闸运行8300余闸次。通过船舶64000余艘次,货运量达到4392万吨。葛洲坝船闸运行近17000闸次,通过船舶68000余艘次,货物3541万吨,货运量创造了葛洲坝船闸新记录。两坝过闸船舶数量有较大下降,船舶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由于发展规划的船型、船队速度较慢和不易实现,目前大量已建船闸通过规划的船型、船队不多,存在大量的中小型船舶和短期内不能淘汰的船舶,只好采取逐条船舶分散驶入闸室和排满闸室后过闸的方法。由于船舶尺度不一、数量多、进出闸航速快慢不一、船舶进闸前停泊等待的位置离闸首较远等原因,分散进出船闸必然增加船舶过闸航行和等待时间。为了加快船舶周转,建议试行船舶交错过闸方式。  相似文献   

3.
12月份,珠江水系内河货运量继续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带动了港口吞吐量、外贸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洲枢纽船闸过闸船舶艘数和过闸货运量保持增长,西江干线水路运价小幅下降,但由于船闸能力限制,船舶待闸时间增多,船舶周转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9月份,珠江水系水运依旧处于运输生产旺季,虽然受总体经济预期不明朗,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因素影响,客货运输依然保持平稳增长,长洲船闸过闸过货量增势良好,单船过闸效率明显提高,西江水路平均运价和船舶周转率环比基本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珠江水运》2015,(2):61
<正>2014年12月份,珠江水系客货运输和港口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有所回落。2014年12月份,珠江水系客货运输和港口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因上游来水量减少,西江干线长洲枢纽船闸运行效率下降,过闸船舶艘数和过闸货运量环比出现回落;船舶候闸时间增加,船舶周转率下降,西江水路平均运价呈现小幅上涨。  相似文献   

6.
多级船闸船舶过闸安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葛洲坝船闸船舶过闸安全的经验教训,对多级船闸船舶过闸安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2008年8月1日起,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为期近2个月的时间里,为切实加强奥运安保工作,做好过闸船舶安全监督管理,确保三峡、葛州坝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对所有拟通过三峡船闸、葛洲坝船闸的船舶在办理离港船舶签证手续前,进行了开航前检查。直昌、三峡海事局采取特别措施,对所有过闸船舶实施了过闸前安全检查。在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之际,作为过闸前现场检查专班成员,  相似文献   

8.
研究多条件约束下离港过闸船舶防碰撞控制优化方法,避免船舶在离港过闸时由于碰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设置离港过闸船舶防碰撞控制优化的目标函数为总控制时间最小以及船舶总等待时间最小,设置船闸内船舶不存在重叠状态以及A类船舶优先过闸作为目标函数的多条件约束,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多条件约束下的目标函数,实现离港过闸船舶防碰撞控制最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避免离港过闸船舶碰撞,节省大量的船舶离港过闸时间,提升船舶运输时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内河船舶过闸停泊、登记缴费、等待调度、核对闸次闸号、进入叫号待闸区、进闸以及出闸等环节,流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本文提出一种过闸时间的分时段优化的船舶过闸调度方法,对船舶过闸的流程分段进行优化,并以京杭运河某船闸为实例建立了基于ARENA船舶过闸仿真模型,该船闸单线船闸的仿真结果表明,分时段优化累积时间优势明显,可与船舶实际运行时间相匹配,有效缩短过闸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三峡河段船舶过闸信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通过对三峡河段船舶过闸诚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船舶申报过闸流程中信用管理分工,分别从船舶、船员、船公司3大分类细化度量指标,构建船舶过闸信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选取常年过闸船舶"民恒"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的信用分值与实际信用等级评定相符。  相似文献   

11.
目前长洲水利枢纽共有4线船闸,2021年下行量达1.19亿t,船闸运行接近饱和。为研究新建船闸建设方案,需结合过闸运量预测,分析既有船闸和新建船闸的通过能力。根据过闸船舶统计数据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2030年过闸船舶的组成、各吨级船舶的平均载重吨和装载系数。采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模拟船舶随机到闸和排档过程,考虑多线船闸不同的调度规则,构建了船闸群的系统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按船舶随机到达顺序依次过闸的规则,船闸总体通过能力相对较优;五线船闸选新闸址建设,且闸室平面尺度宜为340 m×34 m。  相似文献   

12.
李社平  邓伟 《水运工程》2022,(7):168-172
针对折线型引航道的新型布置方式可能存在船舶进出闸受限的问题,进行了上游引航道船舶过闸操纵仿真模拟试验。采用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构建ECDIS及视景系统、建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模拟通航环境、建立拟建工程仿真试验模型、分析船舶操纵理论并计算。分析仿真模拟试验数据,从而验证过闸船舶的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并对运营期船舶适航条件提出建议。试验结果表明:1)临淮岗复线船闸上游折线型引航道布置是合理的。2)将左侧警示分隔墩分布长度适当调整后可满足2 000吨级船舶过闸通航要求。3)运营期应关注气象条件,确保船舶安全通过。  相似文献   

13.
张义军 《水运管理》2012,34(3):12-14
针对三峡船闸运行以来,过闸货运量快速增长,过闸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的问题,建立三峡船闸通过量与过闸船舶吃水控制标准关系数学模型,并以2010年过闸船舶数据为基础,测算不同吃水控制标准条件下的船闸通过量,提出利用三峡河段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合理挖掘船舶吃水深度潜力,充分发挥过闸船舶的装载能力,进而有效提高三峡船闸通过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三峡水利枢纽的建成,长江中上游水域的通航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过闸货运需求迅速增长,但近年来三峡河段大风天气的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峡河段过闸船舶的通航安全,如何保障船舶安全过坝是船方、社会和国家对三峡通航的安全需求。本文主要对三峡河段大风天气下船舶过闸风险进行分析,基于大风天气下船舶过闸安全风险提出船舶过闸差异化管控方案,进一步提高三峡河段船舶通航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望作信 《中国海事》2008,(8):F0002-F0002
8月4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来到三峡宜昌港,看望慰问工作在奥运安保过闸检查一线的长江海事、公安人员,徐祖远副部长乘“海巡31511”艇巡查了宜昌港上行过闸船舶临江坪待闸锚地,并登上重庆大围807轮,与该轮船长郭建国亲切交谈,关切询问油价上涨时船公司的影响、过闸安检会不会影响船舶过闸,还现场征求了该轮对海事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多船编队自动协同过闸是一种能深入挖掘船闸通航潜能、保障航行安全的航运新模式。为评估和验证船舶编队过闸航行控制效果,研发了一种船舶编队过闸航行三维实时仿真系统。首先,设计了船舶编队过闸航行三维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结合船闸水域卫星图并利用映射技术构建了船闸水域场景地形,制作了基于Unity的船闸水域三维仿真静态和动态场景。其次,采用动态和静态模型相结合方式构建了船闸运行系统,并根据船舶自身尺度和船闸宽度等条件实时计算船舶编队状态,实现了船舶纵向、横向编队全过程三维实时动态仿真。最后,以船舶自适应巡航编队航行和多船双向编队过闸航行为验证实例,对船舶编队过闸航行三维实时仿真系统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实时动态模拟船舶编队过闸全过程,并准确计算船舶编队过闸航行状态,可为未来实现船闸水域船舶编队航行提供重要的基础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过坝船舶联动控制常态化实施背景下,当前对过坝船舶排队待闸参数仍沿用先前计量方法不能准确反映过坝交通组织效率与服务水平。本文结合联动控制过坝船舶分区控量排队滚进的航行待闸模式,提出利用排队论方法准确量化船舶待闸过坝的相关参数,并以下行危险品排队待闸过坝为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排队论方法求得参数值更符合船舶待闸动态实际,对衡量及优化联动控制过坝船舶交通组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珠江水运》2014,(2):54-55
12月份,珠江水系内河航运生产继续呈现小幅增长,大宗货物运输增速有所放缓;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较为平稳,外贸吞吐量增速持续低迷;长洲枢纽船闸过闸船舶艘数和过闸货运量保持增长,西江水路平均运价维持在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19.
正截至1月8日18时,长洲船闸坝上待闸船舶568艘,坝下待闸船舶120艘,已过闸115艘,过闸174艘。相比1月7日最高峰时期的待闸船舶数量已经有所下降,但是通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0.
将三峡过闸船舶的吃水和载货量视作一组离散的数据,对船舶最大吃水、定额吨和实载吨等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分析,提出运用插值方法确定实际过闸船舶的最优吃水。对连续观测的三峡船闸2014年的22 065艘次下行过闸船舶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构建船闸门槛水深与允许过闸船舶最大吃水的计算模型。运用数理统计对8个区间的变量值进行聚类分布。运用MATLAB中分段线性、边界条件为Latrange和二阶导数的三次样条插值运算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以二阶导数为边界条件的三次样条插值可解决该问题,当允许过闸船舶的吃水控制在3.92~4.38 m时,过闸船舶装载率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