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大鼠下丘脑NO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体外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 (NO)和NO合酶 (NOS)广泛存在于大鼠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神经元 ,在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1 ] 、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方面均起一定作用。由于这些神经元或以核团形式存在或以分散状态出现 ,加之下丘脑结构复杂 ,在体研究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已建立了下丘脑神经元分散培养技术[2 ] ,但有关NOS神经元的体外发育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对不同培养时间的NOS免疫反应性 (IR)神经元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以探讨其体外生长、发育和功能变化的规律。1 材料与方法 1 .1 动物 选用当日出生的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颌下腺细胞中是否表达降钙素(CT),为进一步证明颌下腺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SP法以及原位杂交法进行降钙素的细胞定位及基因定位,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降钙素的含量。结果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呈CT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胞核呈阴性反应。上述细胞同样含有CT mRNA杂交信号,信号物质亦分布于胞质内,胞核呈阴性反应。ELISA法测定大鼠颌下腺细胞培养液中降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能分泌CT,提示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可能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免疫金银染色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观察了幼年(3个月)、中年(12个月)和老年(20个月)Wistar雄性大鼠蓝斑内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老年性变化,结果:蓝斑内TH免疫反应性神经元数量在中年呈显著性的减少(P<0.01),至老年,进一步减少,与幼年组比较,神经元丧失70%;TH免疲反应性神经元的胞体平均截面积随年龄增长呈增大趋势,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TH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灰度值随增龄而递减,老年组与幼年组相比,下降了39%。表明蓝斑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所含TH的量和活性在衰老过程中是逐渐降低的,提示儿茶酚胺能神经递质合成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以便进一步对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1~9d的Sprague-Dawley大鼠脉络丛组织,经机械分离后将细胞种植于含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定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摄片。在培养第9天左右,采用电子显微镜及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并计算脉络丛上皮细胞的纯度。结果培养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电子显微镜下有微绒毛,细胞纯度在95%以上。结论利用机械分散法分离新生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可获得高纯度的脉络丛上皮细胞,该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和舒斯云的葡萄糖氧化酶-二氨基联苯胺-镍(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呈色法研究了大鼠背海马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免疫反应分布。结果显示:CCK 阳性细胞体主要分布于CA1-CA4区光辉层、锥体细胞层、放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还偶见于槽层。阳性细胞突起清晰可见。阳性纤维终末呈带状,集中在锥体细胞层、槽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托亦有丰富的阳性细胞和纤维。采用舒斯云的GDN 法能明显地增加背海马CCK 阳性细胞染出率,尤以显示阳性细胞突起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人皮肤真皮深层发现两根P 物质样轴突末梢与同一肥大细胞形成突触样联接.其轴突末梢形成的终扣分别为3.0×1.5μ和2.4×1.0μ左右。在终扣内有线粒体和直径约200nm 大小的囊泡。从而为Lembeck提出的轴突反应模式和张保真提出的轴突反射、接力联动模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形态学证据,证明了神经-肥大细胞联接的双向性传导及肥大细胞在相邻两轴突末梢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发育不同阶段及二甲磺酸乙烷 (EDS)干预的雄性SD大鼠睾丸内雄激素受体 (Androgenreceptor,AR)的分布、发育模式及雄激素调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并应用图像分析测定AR的视物平均光密度 ,以其表示核内AR相对含量。结果 特异性AR免疫染色见于睾丸间质细胞、肌样细胞、支持细胞、精原细胞、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间质细胞中AR相对含量随大鼠年龄而变化 :2 1d龄居中 ,35d龄最高 ,90~ 1 2 0d龄最低 ,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肌样细胞在 3个年龄组大鼠均有很强的AR表达。应用EDS消除成年大鼠内源性睾酮后 ,睾丸内所有AR阳性细胞的免疫染色均显著减弱 ,外源性睾酮替代治疗后免疫染色程度可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雄激素可促进青春期大鼠间质细胞的功能与分化 ;肌样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睾丸内AR的表达受内源性睾酮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层和海马CA1区脑啡肽的表达,探讨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的改变对脑啡肽含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通过线栓法制作双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在预定的时间点取脑组织固定,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脑组织中脑啡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与实验组皮层、海马CA1区均可见脑啡肽阳性表达及脑啡肽阳性细胞。实验组皮层及海马CA1区脑啡肽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从再灌注8h后开始增加,24h增加明显,且缺血100min组脑啡肽含量较缺血30min组增加明显(P<0.05)。实验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皮层内脑啡肽阳性细胞数实验组在再灌注8h开始增加,24h增加明显,且缺血100min组脑啡肽阳性细胞数较缺血30min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皮层和海马CA1区脑啡肽的表达随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皮层内脑啡肽表达的增加既包括脑啡肽总含量的增加,也包括脑啡肽阳性细胞数的增加,而海马CA1区仅仅表现为脑啡肽总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应用种经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新生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β-END)神经元的形态及其体外发育规律。β-END神经元多为梭形双极,可见细胞间接触。培养1d,β-END神经元甚少,3~7d其生长迅速,细胞数量、胞体大小、染色强度和突起长度均达最高峰。培养14d,β-END神经元基本维持在7d时的水平。结果提示,下丘脑β-END神经元在体外培养的第1周内迅速发育趋于成熟,并可维持到第14天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瘦素受体在S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定位。方法 采用高度特异的抗瘦素受体血清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瘦素受体在大鼠脑的分布。结果 在SD大鼠的前脑 (包括嗅球 )、皮层Ⅳ、Ⅴ层、海马、下丘脑、杏仁核、丘脑等可以观察到瘦素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物质 (LR IR) ,其中下丘脑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杏仁基底外侧核、孤束核有较强的LR IR ,而下丘脑外侧视前区、杏仁中央核有较弱的LR IR。结论 瘦素受体广泛存在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下丘脑、杏仁核等与味觉和摄食调节密切相关的核团  相似文献   

11.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内源性基因转录后调控分子。m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分化、发育及可塑性,参与了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药物依赖等。本文主要概述了m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药物成瘾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致哮喘大鼠肺内病理改变及被拮抗后肺内表达的变化,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48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抗NGF干预组,每组均16只。取肺组织在光镜下测量支气管基底膜厚度并计数黏膜下成纤维细胞的数目,HE染色观察气道病理改变并测量呼吸道平滑肌厚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NGF的表达。结果哮喘组肺组织N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NGF的表达与呼吸道平滑肌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哮喘组呼吸道平滑肌厚度、网状基底膜厚度、黏膜下成纤维细胞数目及NG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抗NGF干预组(P<0.05);抗NGF干预组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组织中NGF表达显著增加,并与呼吸道平滑肌厚度等有关,同时与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有明显相关,予抗NGF干预后可以抑制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电位的最佳刺激参数和记录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不同刺激波宽(0.04、0.1 ms)、不同记录方法(外耳道后壁、头顶)记录面神经诱发电位;切断面神经干,观察切断前与切断后面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在其他相同刺激条件和记录方法下,采用短波宽0.04 ms刺激较波宽0.1 ms刺激所得面神经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标准差小;在相同刺激参数下,大鼠外耳道后壁记录较其头顶记录所得波形稳定;切断面神经干后,可见面神经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等现象。结论采用刺激波宽0.04 ms,外耳道后壁记录可以获得较清晰、重复性好的面神经诱发电位波形;面神经诱发电位可以反映面神经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蛋白的变化,甘珀酸(CBX)对缝隙连接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点燃组(K组)、点燃后干预组(KCBX组),每组10只大鼠。NS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K组和KCBX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PTZ)[35mg/(kg.d)]至点燃,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BX(10mg/kg)干预3d。观察3组大鼠惊厥行为变化,并观察Cx32、Cx43在海马内的表达变化。结果①PTZ点燃癫痫大鼠出现自发性抽搐,KCBX组自发性抽搐次数明显减少(P<0.05)。②点燃癫痫大鼠海马Cx32、Cx43的表达增加;CBX干预后,Cx32、Cx4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CBX抑制点燃大鼠Cx32、Cx43的表达和癫痫活动,提示缝隙连接在癫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X43蛋白在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存档石蜡标本共79例,为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EP及因其他子宫内膜疾病诊刮患者的术后病检组织,其中病例组共44例EP组织(其中增殖期18例,分泌期15例,绝经后11例),对照组共3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其中增殖期12例,分泌期12例,绝经后1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X43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及EP绝经前、后期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及EP组中CX43蛋白的表达可见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腺体周围的间质细胞中。EP组CX43蛋白阳性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蛋白在增殖期和分泌期EP中的阳性率相近,在绝经后EP中的阳性率较绝经前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中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高血压及息肉数目无相关性。结论 CX43蛋白在EP中的表达降低,在EP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ETC不停车收费系统不仅应用在高速公路,同样也可以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场发挥作用。借鉴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场ETC系统架构。采用定性分析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商业区停车场ETC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在停车场收费经营者的效益、停车使用者的效益以及非使用者的效益上,当前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场ETC系统的应用评价为良好水平。该系统是对高速公路ETC的创新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白川胶囊的急慢性降压作用。方法 以间接测压法测量清醒大鼠尾动脉血压 :①测量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多次灌胃白川胶囊的血压变化 ,观察其慢性降压作用 ;②测量肾性高血压大鼠 1次灌胃白川胶囊后 1、2、4、6、8h的血压值 ,观察其急性降压作用。结果 ①连续 2 0d灌胃白川胶囊 0 6或 0 3g/kg均明显降低SHR的血压 ,白川胶囊 0 1 5 g/kg也有一定降压作用 ;② 1次性灌胃白川胶囊 0 6或 0 3g/kg均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 ,白川胶囊0 1 5 g/kg也有降压作用。结论 白川胶囊有明显的急慢性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节苷脂M_1介导神经生长因子对运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神经节苷脂M1 (GM1 )及NGF和GM1 混合液对桥接面神经的硅胶管腔中面神经管状化移植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大白兔 40只 ,4只作正常对照 ,其余 3 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 ,将其双侧面神经下颊支与腮腺前缘相同平面造成 8mm长缺损 ,用 1 5mm的硅胶管进行桥接 ,然后作以下处理 :A组 ,左侧硅胶管内加入NGF ,右侧加入生理盐水 ;B组 ,左侧加入NGF +GM1 ,右侧加入NGF ;C组 ,左侧加入NGF +GM1 ,右侧加入GM1 。于术后 2 0周进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左右侧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显著性 ;B、C两组左右侧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且两组左侧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直径、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均高于对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A组以上指标均无差异。光镜及电镜观察试验各组均有较明显的神经再生。结论 ①NGF能够促进运动神经元再生 ,但这种能力有限 ;②GM1 能够介导NGF促进运动神经元再生 ,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9.
皮质抑素来源于生长抑素/尾加压素家族的神经肽类,于1996年被发现,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中广泛分布。人体和动物实验表明,皮质抑素能与生长抑素受体、生长素受体、MrgX2受体结合,参与多种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如调节学习和记忆、诱导慢波睡眠、保护缺血损伤的神经、参与炎症过程、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减轻血管钙化,并且在部分肿瘤组织异常表达等。但是,其特异性的受体和信号通路以及确切的生理作用机制并未完全阐明。目前,部分研究热点逐渐集中于皮质抑素在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表达与调控,期望在脑肿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领域获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