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始启动动力控制算法不足以满足大型船舶柴油机的启动动力控制要求,且启动动力控制性能相对比较差。为了提高船用柴油机启动动力的受控率,提出大型船用柴油机启动动力的控制算法分析。根据柴油机启动动力原理,利用柴油机各部件输入和输出的近似动态关系式,建立启动动力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基于启动动力系统,计算大型船用柴油机启动动力控制输出量,依托大型船用柴油机启动动力控制规律的推导,完成了船用柴油机启动动力的控制算法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算法相比于传统控制算法,受控率提升了51.9%,柴油机的启动动力受到了明显的控制,符合大型船舶的航行条件。  相似文献   

2.
吴恒 《世界海运》2011,34(8):11-12,43
针对某船主机启动过程中启动空气压力下降过快的现象,根据启动空气分配器和主启动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发现故障原因为主启动阀阀杆密封填料老化变质漏气致使主启动阀不能自动关闭,从而导致启动空气大量漏泄。  相似文献   

3.
周刚 《中国船检》2014,(5):77-81
应急发电机检验常见问题 近年很多新造船应急发电机启动装置布置为电启动(电启动马达)+蓄能启动(液压启动马达)或电启动(电启动马达)+压缩空气启动(风动启动马达)等,从启动方式的布置上没有问题,但是随着PLC控制技术以及嵌入式控制技术的引入,部分应急发电柴油机的调速受随机控制箱控制(电调风门开度或油门开度),控制箱的供电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场检验中多次发现该控制箱由启动蓄电池供电,并未由连接专用蓄电池的充放电板分路供电(或UPS供电),造成当蓄电池失电后进行瘫船状态的手动启动时,虽可以启动柴油机但不能调速和并网发电。  相似文献   

4.
船用燃气轮机启动过程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建政  缪四春  石恒 《舰船科学技术》2010,32(5):116-118,142
船用燃气轮机的启动方式主要有液压启动、气动启动和电启动3种形式,本文讨论的燃气轮机采用电动机带动的启动方式.基于非线性化建模方法,本文首先在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燃气轮机动态过程的仿真模型,然后对其启动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得到的启动电机功率与厂家实验数据非常接近,验证了所建模型的精确性.本文建立的仿真模型层次清晰、可扩展性好,能够全面反映燃气轮机启动过程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5.
主冷却剂泵在全压启动时,电机会产生很大的启动电流,而变频启动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主冷却剂泵电机启动电流.本文建立了主冷却剂泵电机电磁转矩、电流数学模型,对主冷却剂泵的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变频启动有效降低了主冷却泵电机的启动电流峰值,启动电流的峰值随着变频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自行火炮一般采用4块大容量铅酸蓄电池混联实施启动,蓄电池经常维护保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单独采用2块蓄电池实施启动,则会导致装备作战性能下降。文章对比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的性能,提出采用2块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组成启动电源系统。根据自行火炮电启动线路特点进行设计,需要启动前蓄电池组给超级电容组充电,同时闭锁启动电路,充足电后共同实施启动。新启动电源系统寿命长、适应广、保养省,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7.
1软启动简介 笼型异步电动机有直接启动(全压启动)和减压启动两种启动方式。直接启动时,全部电源电压直接加到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上;软启动是指在启动时,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方法改变连接方式或增加启动设备等方法,降低加在电动机定子绕组上的电压,待电动机启动后,再将电压恢复到额定值。  相似文献   

8.
热应力是制约舰船发动机转子快速启动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快速启动过程对发动机转子热应力的影响规律,文章针对舰船发动机转子的最大热应力采用了遗传算法对发动机快速启动过程进行优化。以发动机转子快速启动过程中的热应力为目标函数,将快速启动过程非单调性参数化,基于遗传算法和结构力学分析,搜索最优解。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快速启动过程可使发动机转子的最大热应力值降低11%,该优化方法对快速启动过程中发动机转子的热应力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华 《航海技术》2015,(1):57-58
<正>某船救生艇艇机型号:L3.139GR-LB,生产厂家:SABB MOTOR A.S NORWAY。1故障1.1故障现象某日进港前例行检查,启动艇机,艇机怠速运行正常;换向加速时,艇机自动熄火;再次空挡启动,艇机不能启动;接连尝试3次,均未启动成功。1.2初步检查次日,给蓄电池充足电后再次启动艇机,艇机仍不能成功启动。拆开喷油器油管后启动艇机,发现油没有从油管喷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炸引信启动特性分析,针对防空导弹飞行试验引信启动特性考核的特点,提出了飞行试验引信启动特性考核的分析要求,给出了"检、试、验"相结合的引信启动特性考核模型。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SEA方法对舰载电子对抗作战构建了一个效能评估模型,并对评估参数提供了量化分析工具。利用实例计算对评估参数进行了分析,对电子对抗作战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叉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叉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充分考虑舒适性、安全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产品专业化、系列化、多样化,大量应用新技术,完善操控系统,重视节能和环保,全面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滑坡后对施工情况、地表变化、土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稳定验算,结果表明:因淤泥未清净,淤泥深槽区和深槽过滤带产生圆弧滑动,施工合龙段产生复式滑动,连续三次滑动在地表对应形成小、中、大三条滑弧破裂带。提出了修复时保证稳定的措施,修复后数年一直保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散货船在不同货物舱装货时选择哪个压载舱来配平,在货物舱注入货物时候如何调节流量来保持船舶即时平衡,这些问题涉及到船舶的重心和稳心。本文依据力学平衡理论,选择出最优压载舱;依据船舶静态平衡理论和微积分算法,计算出装货过程中船舶变化的重心和稳心,以及船舶倾斜角度与装载货物的关系。当达到船舶允许的最大倾斜角后,操作者就必须给压载舱注入压载物以避免船舶过度倾斜。利用计算机控制阀门开度可以有效控制压载物的流量。  相似文献   

15.
桑巍  孙雪荣 《船舶》2006,(2):46-48
该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某型多用途拖船尾滚筒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及计算,尝试利用了积分加载的方式施加结构的外载荷,分两种不同的工况对结构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及经验分析验证了该外载荷施加方式的正确性,为尾滚筒的结构强度设计及稳定性分析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基承载力问题中的破坏模式与度量标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研究重力式结构地基可能的破坏模式,建立合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模式。通过对地基承载力研究中的破坏模式、设计荷载的作用面宽度、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度量标准等问题的讨论,认为:重力式码头是单向破坏模式,且需同时考虑整体破坏与局部破坏;直立式防波堤应是双向破坏模式,同样需考虑整体破坏与局部破坏。目前的对基床底面实际受压宽度的确定往往会导致地基承载力计算值的偏大。地基承载力问题用整体破坏模式的单一抗力分项系数,只能度量整体破坏,不能反映地基土可能发生的局部破坏;且不能准确反映地基土强度指标的不确定性,应采用强度分项系数与荷载分项系数来共同度量地基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换填法垫层厚度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换填法地基处理设计关键是确定垫层的厚度。鉴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经算例验证该法能更好地确定最佳垫层厚度,同时能适应不同的安全要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优化船舶推进轴系孔径比的取值范围,使轴系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目的是在船舶设计时,帮助船舶设计者快速确定轴系的最佳孔径尺寸。文章以某散货船的轴系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船舶螺旋桨偏心力的情况下,建立了轴系危险截面的等效应力和抗扭强度的数学模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孔径比艉轴的危险截面的等效应力和抗扭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进行了校中情况对比分析研究。将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理论值和实测结果拟合的非常好。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船舶轴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比较优越的孔径比范围是0.21~0.28,在此范围内,轴系校中效果也比较好。该研究方法为船舶轴系的设计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9.
挖泥船在施工过程中大量泥沙不断进入舱内。如果泥沙装舱过程控制不合理,容易造成挖泥船失去平衡,影响施工进度,甚至发生安全问题。同时,船舱出口在向外排水,一部分泥沙跟随水流流出舱外,造成溢流损失。合理安排装舱操作流程是保证施工安全和减少溢流损失的关键。通过采用MIKE 3 HD和MT模型模拟泥沙进入舱内的运动过程,计算分析不同工况下的舱内泥沙分布和装舱容积曲线。结果表明,MIKE 3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泥沙装舱过程,并且计算速度快,可以用于辅助挖泥船施工操作的事先控制。  相似文献   

20.
曹斌  蔡明娟  范凯 《船舶》2015,(1):109-113
针对电磁辐射对舰船的燃油危害问题,文章整理了美军电磁辐射对燃油危害标准,并针对重要的电磁辐射对于燃油危害的标准文献进行了分析阐述,供我国开展舰船电磁辐射燃油危害问题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