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改变聚偏氟乙烯膜的制膜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膜孔的不同结构.观察了膜的皮层结构、海绵状孔、指状孔以及指状孔壁的结构.根据实验解释了膜的皮层和支撑层孔的形成机理.膜的皮层按旋节线分相机理形成,主要由热力学因素决定.溶剂和沉淀剂通过皮层扩散交换速率的快慢决定膜的支撑层的孔结构,膜的支撑层的孔结构按成核生长机理进行,这里动力学因素起到主要作用.溶剂和沉淀剂通过皮层的扩散速率快,膜的支撑层形成指状孔结构;扩散速率慢,膜的支撑层形成海绵状孔结构;扩散速率适中,膜的断面上部形成指状孔结构,下部形成海绵状孔结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和探讨柠檬酸提取的化学过程,论述了反萃取剂Na2CO3与溶质柠檬酸的最终化学计量比并非是化学反应比3:2而是1:1,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在反萃取相中不仅存在C6H5O3-7,而且存在HC6H5O2-7或H2C6H5O-7.提高反萃取剂的浓度对溶质提取有利.为深入研究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锆系转化物为主的新型无磷涂装前处理硅烷技术,因其绿色环保的优势而备受青睐,但目前对其成膜机理和耐蚀性提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通过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电化学工作站和盐雾试验方法,对不同硝酸根浓度下无磷转化膜的表面锆含量、膜层电阻、开路电位变化、耐蚀性性能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硝酸根对无磷转化膜性能的影响及相应...  相似文献   

4.
人工挖孔嵌岩桩的受力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工挖孔嵌岩桩的静载试验资料,分析了短粗的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5.
多用途钢铁表面黑色转化膜处理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磷酸盐和钼酸盐为主的溶液中获得的钢铁上的黑色转化膜耐蚀性器,可代替磷化膜,氧化膜,作为激光热处理前的预处理层可显著提高激光热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研究了锌铝镁镀层钢板合金的化学转化膜形貌和元素组成。以热镀锌钢板和冷轧钢板作为比较对象,通过电化学工作站、中性盐雾试验箱对3种合金的腐蚀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锌铝镁镀层钢板化学转化膜结晶整体呈现为长条针状,结晶排布致密,平均晶粒尺寸约为4μm,膜重达到了3.1 g/m2。锌铝镁镀层钢板的化学转化膜中Al、Mg元素含量高于热镀锌钢板和冷轧钢板。相比而言,锌铝镁镀层钢板化学转化膜的自腐蚀电位最高,为-0.889 V,腐蚀电流和腐蚀速率均最低,分别为26.94μA和2.338×10-3μA/cm2。在经中性盐雾腐蚀200 h后,锌铝镁镀层钢板基材腐蚀程度最小,说明锌铝镁镀层钢板的耐蚀性能优于热镀锌钢板和冷轧钢板。  相似文献   

7.
1 引言 伴随着20世纪初Thomas Coslett及其他众多人士的研究工作,在1943年引入了Jernstadt磷酸盐后,诞生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用于镀锌工艺前预浸处理的含钛磷酸氢二钠溶液.使用该磷酸盐后,可以更快地形成更为细小的磷酸锌晶体组织.过去60多年间,这种基础工艺在众人的努力下愈发精细,但是基本的化学特性及功能仍然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高分子催化膜及膜反应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具备催化和分离双功能的高分子催化膜的制备方法与技术、催化膜反应器的类型及其在各种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状况,总结了高分子催化膜及膜反应器的优点及面临的难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汉高公司凭借其转化膜技术工艺——TecTalis,荣获《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授予的2009年度汽车供应商杰出贡献奖(Premier Automo tive Suppli-er's Contr ibu tion to Excellen ce, 简称PACE).  相似文献   

10.
树枝型聚合物是具有内部疏松、外部致密、端基官能团众多等结构的高度支化聚合物,这些特点使得树枝型聚合物具有多种不同于线性聚合物的特性,与膜和膜技术相结合有特殊意义.介绍了树枝型聚合物气体分离膜、支撑液膜、离子交换膜、膜表面改性以及树枝型聚合物参与的膜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展望了基于树枝型聚合物的分离膜与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膜电极边框是膜电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燃料电池的发展,膜电极边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目前边框应用的材料进行了总结,将膜电极边框的结构按照使用边框的层数进行了分类,阐述了每种边框结构的封装方式。对边框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比了不同边框材料的物理性能,分析目前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材料成为主流的原因,并对边框不同胶层的耐久性做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压敏胶层的耐久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2.
综述环境响应型智能开关膜的制备方法和分类,并分别介绍温度响应型、光响应型、电场响应型、pH响应型以及分子识别响应型等智能开关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依据显微图像分析以及已取得的改性沥青流变力学特性等研究成果,从形态学角度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机理进行了综述,指出改性沥青的性质还与改性剂-沥青相界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沥青老化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沥青的老化机理对于老化沥青再生和沥青材料的循环利用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对于沥青老化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组分变迁和物理性能变化的阐述方面,对于老化沥青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较少。开发了一种沥青四组分分离方法-固相萃取法,其中软沥青和沥青质的分离借助了超声、高速离心和氮吹浓缩的方法,软沥青中的三组分分离则使用商品化的固相萃取柱进行分离,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进行依次洗脱分离,分离后的组分溶液经浓缩干燥后进行含量变化分析。组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老化沥青的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减少而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升高。为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将其与传统四组分分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可以将有毒溶剂的使用量减少1个数量级,方法重现性好,且非常适合用作质谱等分析技术中沥青样本的前处理方法。在建立了固相萃取方法后,将其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对固相萃取法分离得到的饱和分和芳香分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老化前后饱和分中化合物类型变化并不明显,而芳香分中化合物类型变化较为显著,通过谱图比对共发现了14种差异化合物,其中萘、甲基萘、苯酚和甲基苯等化合物在老化沥青中未检测到,而含有羧基的化合物在老化沥青中明显增多。最后,借助红外色谱对质谱分析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辅助验证,发现红外光谱得到的官能团总量变化结果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得到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真空清扫机负压吸尘机理及系统设计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压吸送系统是真空清扫机的重要系统之一,吸送系统的工作好坏是开发研制真空清扫机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系统阅读了大量气力输送专著,并结合国内外样机认真研究了真空清扫机的工作环境和结构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真空清扫机的负压吸尘系统设计方法,给出了有关设计计算的一些重要参数和公式,为开发研制真空清扫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现代轿车普遍采用了热线(热膜)式空气流量计作为精确测量进气流量,使发动机各工况的技术指标均达到一个理想化的要求。维修人员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它,了解它,掌握它。大家都知道,空气流量计在电喷轿车上的重要作用,它是喷油控制的基本信号,也是决定信号。此信号的好坏将影响混合气的配比,也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稳定性及污染性。当空气流量计信号发生故障时,电控单元将故障码存贮的同时,也将进气量的测量权交于节气门位置信号替代,这是电控单元的一大功能,即失效保护功能。可想而知,好的空气流量计信号与节气门位置信号有着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比功率高及起动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文章重点叙述了PEMFC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质子交换膜(PEM)、电催化剂和双极板的研究进展。开发新型质子交换膜材料并改进其制备工艺;提高催化剂性能,降低铂金属用量,寻找廉价合适的非铂族催化材料;选择合适的双极板材料及先进的制备工艺是今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稀浆封层施工工艺分析,简要阐述了稀浆封层路面的成型机理,提出了选用合理的压实工艺是一种提高稀浆封层施工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方法。并且主要从碾压方式的选择、专用压实设备的选择与使用这2个方面,对稀浆封层路面的压实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路溜砂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公路溜砂坡已有研究的相关内容,指出溜砂坡的基本要素、组成、分类、机理、特点等,论述溜砂坡的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对溜砂坡的稳定性判定提出一些判据。  相似文献   

20.
油束雾化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燃油喷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可视化的测试结果为依据,提出了对燃油破碎雾化过程认识的新观点,即在喷射纵向上,把燃油雾化破碎分为初始破碎区和细化破碎区2个部分;在喷射横向上分为雾化核心区、过渡区和边缘区3个部分。研究发现燃油破碎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油团、油线、油云聚集体等燃油破碎单元。结合测试结果对上述燃油破碎单元的出现、发展和转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油束雾化是一个连续渐变多状态混合叠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