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42年12月2日,在恩里克·费米等人的领导下,"芝加哥1号"核反应堆正式建立,人类开启了利用原子能(核动力)的时代。21世纪20年代前夕,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人类进入了一个重新认识北极、利用北极的"北极时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有约30%未发现的天然气和13%的石油资源位于北极地区。原来冰封的"禁区"不断升温,变成各国关注开发的"热土"。  相似文献   

2.
随着北极夏季海冰逐渐缩小、北极自然资源开发和极地观光发展等因素,预期极地航运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加速,北极在地缘战略、自然资源、航运及科研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北极"寒地"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热土"。作为世界大国和北极国家之一,美国也加快步伐,积极争夺和维护其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甚至在今年年初,美国航母编队近30年来首次进入北极圈。世界各国对北极战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面对复杂多变的北极航线安全的挑战,非北极国家应该尊重北极国家的北极航线主权,同时积极参与北极航线开发建设是北极国家乐于见到的。为此,北极及北极域外国家应加强北极区域的"通实力",进而推动北极航线安全的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在"海运强国"战略的推进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北极航线的战略价值并制定相应的北极航线开发战略。随着北极海冰的逐渐消融,北极航线的商业价值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也在为未来北极航线的商业化运行做着积极的准备和努力。自2012年7月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首次开启了探索东北航线之旅后,又于2013年和2015年中远"永盛"轮两次航行北极。此举迈出了中国商船取道北极航线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正北极航道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捷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北极冰区逐渐缩小,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2007年夏天,美国宇航局的卫星图像显示位于俄罗斯北部的北极东北航道和位于加拿大北部的北极西北航道同时实现连通,这在人类可记录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其意义不言而喻。自2013年"永盛"轮首航北极东北航道以来,中国货轮已经多次航行在这条航线上,2017年10月3日,中国货轮"天健"轮经  相似文献   

6.
俄美加等国北极争夺战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以来,由俄罗斯“和平-1”号微型潜艇在北冰洋4261米深处插上俄罗斯国旗而引发的北极争夺战愈演愈烈,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北极周边国家纷纷出动,或派出破冰船赴北极考察,或拟在北极地区建立军事基地,或举行针对北极争端的军事演习,而俄罗斯新一轮北极考察行动也即将开始。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我国虽然不是北极圈国家,但北极与南极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北极生态关乎人类安危,我国拥有发言权,有权在北极地区从事海洋、矿业开发和商业等活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有义务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侵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人们对北极的关注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在大量潜在油、气资源储备的诱惑之下,北极周边各国可能会引发矛盾冲突;环保人士则利用媒体发起各种活动反对对该地区进一步的工业开发。正确认识北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对这片土地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善意、真诚的,但这也让专家们难以区分、难以判断。但有一件事情却是可以肯定的: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极为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与个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与挑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北极海冰消融加速,北极地区油气和航道资源开发价值增加,北极开发成为全球大国竞争的新舞台。[1]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环北极国家不断出台并持续更新北极国家战略。[2]2017年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俄罗斯期间首次正式提出“冰上丝绸之路”,标志中俄两国在北极的开发合作迎来了新的里程碑。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表,明确中国依法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和国际合作等政策主张,表明中国参与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的愿景。  相似文献   

9.
北极航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玉墀  牟珩  姜玉 《世界海运》2011,34(10):12-15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人类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北极。结合大量资料对北极航线的范围、主要探险史、航道现状等方面作出初步分析,探讨东北航道与北方海航道的区别,预测北极航线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日渐明显,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和矿藏资源以及使亚欧大陆之间海运距离显著缩短的国际航道,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目光.虽然目前北极开发受到天气变化、国家政治、环境保护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业界对于开发北极的热情依然只增不减,而中国“十三五”规划更是将极地科学作为战略研究重点之一,这也让北极开发的“蓝图”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0月29日,《北极航海地图集》出版发行暨海事测绘服务座谈会在津召开。该《图集》在天津海事局指导下,由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编制完成,并于当日正式发行。天津海事局向中远航运等国内大型航运企业赠送了图集。北极航线一直被人类视为畏途,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北极地区通航已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推进,北极航线的开通势必会从地缘政治领域及经济建设领域对我国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以满足船舶北极航行  相似文献   

12.
去年5月,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险阻,胜利抵达北极,“北极热”正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北极考察的深入和北极资源的开发,有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布局正在迅速向高纬度地区推进,涌入北极的外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的探索与开发日益增多,商船航行北极越来越频繁。北极航线是远东连接西北欧的最短航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开拓北极航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商船航行,轮机设备的可靠性,轮机管理的科学性,轮机人员的责任心是关键,是决定安全航行的基础。由于北极航线的特殊性,轮机设备的科学及适应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天佑轮首航北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轮机设备维护管理和操作,从实践中得出的一点体会,希望为今后北极航行积累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北极冰川的持续消融,北极环境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众所周知,北极兼具新海上贸易航道、商船运输、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采矿业、油气业、旅游业和渔业的潜能。2015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北极水域环境国际会议于5月25-27日在世界海事大学召开。来自7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并就"尊重脆弱的北极水域"这一前瞻性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是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北极海洋环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以及北极航线可利用程度的逐渐提高,北极航线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运行、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和海外权益、提升国家海洋软硬实力等方面对我国"海运强国"战略的价值更加凸显北极航线是指穿过北冰洋区域,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主要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气温上升、冰层融化,这使得北极航线开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随着北极海冰的逐渐消融,北极航线的商业价值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09年,德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今年5月中国等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北极开发与航运商业化日渐升温。曾经在2010年9月从挪威希尔科内斯港(Kirkenes)装载41000吨铁矿石,穿越北极东北航道成功运至中国连云港的挪威楚迪航运集团,在对北极航运的持续关注与参与中,期待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航运公司合作,共同探索与挖掘未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0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巨大的商业价值日渐显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北极航线的恶劣气候和特殊海况也为船舶航行安全带来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保证船舶通信畅通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参与"海豹项目"通信方面的策划及实施情况,将搜集的资料以及首航船舶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简单介绍北极航线的通信情况。1北极通信的特点1.1地理位置的北极地区与GMDSS的A4海区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17,(3):15-19
回顾近三年北极东北航道航线开发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介绍探索和开拓北极项目的最佳实践,包括项目研讨与开发、航海实践与体会、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最后总结北极东北航道航线的应用前景及中国积极介入北极事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向辉 《中国船检》2013,(7):11-14,128,129
虽然目前中国商船的北极航行之路充满艰辛,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这条航线也孕育着无限商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一些科学家乐观预测,在未来30年内北冰洋将出现夏季无冰期,北冰洋"黄金水道"开通成为可能。"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将成为北极航线的两条主要航道。一旦这两条北极航道常年开通,将成为联系东北亚和西欧,联系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可以节约大约40%的海上运输成本,届时北极航线可能成为苏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极航线深入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力发展深入开发北极航线已经成为了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环北极地区国家在北极航线开拓领域的优势,分析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不足,并预测发展过程中即将遇到的瓶颈和困难,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确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