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新型霍加拉特催化剂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CO、H2、苯、正庚烷作为单一代表物实验,选用苯-正庚烷作为联合代表物实验,考察了氟利昂(R12、R22、R134a)在两种催化剂上的分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号和2号催化剂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活性逐渐升高,且在260qC〉7,下都能够有效消除各种有害气体;1号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抗湿性能优于2号催化剂;苯对正庚烷的消除起促进作用,而正庚烷抑制苯的消除;在315℃,R12、R22、R134a在1号催化剂上的分解率高于2号催化剂;在260℃时,R12在1号和2号催化剂上的分解率分别降到了18.7%和1%,R134a的分解率降到了2%,而R22分解率降低较少。 相似文献
3.
4.
CO低温氧化霍加拉特催化剂主要由铜锰混合氧化物组成。综述了制备前体、沉淀条件、老化时间、煅烧条件、杂质等对催化剂的影响,探讨了霍加拉特催化剂在价态、形态结构和反应方面低温氧化CO的机理以及引起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8.
采用王水湿式消化处理样品,建立了ICP-AES法同时测定霍加拉特剂中Mn、Cu、Na、Al、Ca、Mg和Fe等7种金属元素的方法。通过谱线选择、条件优化和基体匹配等方法消除元素间干扰和基体效应,探讨了酸类型及酸度值对谱线强度的影响,研究了溶液浓度对精密度及线性相关系数的影响。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Mn、Cu、Na、Al、Ca、Mg和Fe的最佳谱线分别为Mn257.610nm、Cu327.393nm、Na589.592nm、Al396.153nm、Ca317.933nm、Mg285.213nm、Fe238.204nm,相应的检出限分别为0.0008、0.0009、0.012、0.028、0.010、0.001、0.004μg/mL,对应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4%、0.87%、0.87%、0.54%、0.48%、0.84%、0.55%,加标回收率为94.2%~104.4%。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在测定其他催化剂中金属含量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夏杰;苏娟娟;袁晓伟;石佳玉;李高进;白喜平 《机电设备》2024,(2):68-75
船舶涂装作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的末端治理先进技术需求迫切。文章介绍了催化燃烧法(RCO)处理VOCs废气中的候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重点对钙钛矿类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成果以及影响RCO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失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船舶VOCs废气处理低成本化成为必然的趋势,相对于通常采用的贵金属型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中的负载在介孔分子筛载体上的镧系钙钛矿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催化性能,低成本且可有效降低起燃温度。在今后我国船舶喷涂VOCs的治理中需对该类型催化剂加以更多关注及应用。同时,RCO催化反应中碳、硫、氯等元素导致催化剂积碳与中毒问题、废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等均是影响VOCs催化效率的因素。该研究将为今后船舶涂装行业的废气处理遴选催化剂及RCO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助力绿色造船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利用GAMBIT软件对定容燃烧弹腔体进行网格划分,对Quad-Map、Quad-Pave、Tri-Pave3种不同网格划分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Quad-Map机理模拟定容燃烧弹预混层流燃烧时,无法实现预混气体弹体中心点燃;基于Quad-Pave机理模拟时,由于网格本身的非对称性,而导致模拟结果的非对称,火核呈不规则几何形状分布;基于Tri-Pave机理模拟时,在实现预混气体弹体中心点燃的同时,模拟结果对称,火核呈圆球形状分布,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建立了氢气容弹内预混燃烧Fluent模型,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低温CO氧化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低温CO氧化性能影响因素,在制备工艺、低温活性、抗毒抗湿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贵金属催化剂领域尚待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常温(低温)CO氧化反应纳米金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金催化剂对CO低温氧化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而且抗水性、稳定性都优于其他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金催化剂的活性随制备方法、预处理条件、载体、金颗粒大小等的不同会出现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新型催化剂的活性位数目、性质还不能实现有效控制。本文在简要回顾多种因素影响金催化剂活性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综述了对活性本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金催化剂的制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型锂/二氧化锰电池组作为水下自航器的动力电源,以中高倍率电流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热,若不及时将废热传递至外界环境(海水)时,将对电池组的安全性产生恶劣影响。文中分析了锂/二氧化锰电池的热源和电池组的传热过程,并测量了电池的热功率,通过模拟电池组的废热功率探索了散热处理方法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在水下自航器用锂/二氧化锰电池组设计时,采用综合散热处理方法能够合理控制电池组的温度,且有一定的温度冗余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