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法水 《铁道勘察》2006,32(3):68-71
国内铁路快速发展,促使铁路勘察设计手段的更新。针对目前国内铁路站场平面辅助设计软件应用现状,提出了拓扑图形变换应用思路及基本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的铁路站场平面辅助设计系统存在的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间配列操作复杂等问题以及相关计算、统计和输出等需要,使用Visual Studio 2008(C++)、Object ARX 2010和Access 2010组合,开发铁路站场平面辅助设计系统。系统充分利用AutoCAD现有的命令和交互方式,实现了线路、各类道岔自动配列连接,警冲标、信号机的自动插入,设备坐标、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统计、输出,图幅、标题栏的自动生成,主要实体属性右键菜单更改等功能。介绍系统的功能模块组织,分析铁路站场平面基本设备图元以及实体抽象,详细阐述系统关键功能的设计。系统已经在《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的车站设计综合实验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工程设计的模型是实现工程设计中CAD系统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就铁路站场专业平面CAD软件的开发,介绍了站场平面CAD系统的模型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分析既有铁路站场、新建铁路站场勘测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开发铁路站场设计系统软件,解决了既有线、新线底层统一建模、平纵横数据联动、站场综合管线辅助设计、站场工程数量统一计算和管理、站场三维场景展示等关键技术。开发成果的应用表明,利用这些技术开发的铁路站场设计系统可在工程设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铁路站场是列车到发编组的场所,一天24小时昼夜不停地进行连续作业,如果站场没有照明,要实现安全、正点、迅速、高效的运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设适合我国的站场照明,是整个铁路运输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铁路站场照明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光源、灯具、灯塔、灯桥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型式上都有很大进步,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良好局面。 回顾以往,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站场照明相当简单,以白炽灯泡照明为主,前后约经历20年,可称之为第一代站场照明。  相似文献   

6.
秦丽霞 《科技交流》2007,37(2):32-35
本文从车站的设计入手,分别就站位选择、站场图型、站内桥隧、客货运作业及场坪等方面分析总结山区铁路车站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铁路中间站平面辅助设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铁路中间站平面设计中地形复杂、约束条件丰富,计算统计多而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占用了设计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ARX的AutoCAD二次开发,采用MS 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用VS.Net 2005、Object ARX 2007作为开发平台的铁路中间站辅助设计系统,用于铁路中间站的初步设计。系统地减少了站场平面设计的工作量,为人工细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铁路站场照明的特点是距离远、宽度窄、被照面为狭长形大面积,加之受线路及作业条件的限制,一般用投光灯塔和灯桥,配以高压汞灯或钠铊铟灯作远距离投光照明。但由于这两种光源的光效不高、寿命较短,配套灯具未按站场照明的特点制作。因此,长期以来,站场的照度值很低,均匀度差,并造成大片照明暗区,使夜间作业条件很差,常常危及运输生产及安全。为了改善照明情况,本文介绍了高压钠灯配套多功能灯具在铁路站场远距离大面积照明中的应用。该灯具在成都东站编组场灯桥上安装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BIM技术应用是一次设计手段的变革,站场专业是铁路工程中的龙头专业,是BIM技术应用的重点专业,站场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对整个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论述站场专业BIM技术应用现状。以站场专业利用BIM技术作为设计手段为目的,从设计软件、标准、基础数据和交付平台等方面对站场专业BIM技术应用提出解决对策;提出站场BIM设计软件研发的两种方法。以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为基础对站场IFD标准进行扩充和完善,以站场和航测专业的数据接口为例对站场设计从二维到三维转变时的接口数据适应性调整进行说明。通过对站场设备添加可定位的身份编码,在自主研发的BIM综合管理平台上构建铁路站场专业三维信息模型组织结构树。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分为站场和区间设计,而站场设计时线路错综复杂,比起区间设计更加困难.针对站场设计规则和接触网设计数据驱动约束,研究站场接触网数据驱动技术、线路识别关键技术,在.NET平台上用ObjectARX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接触网设计,解决线路识别、支柱布置、支柱对称、数据存储等关键问题.设计人员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以往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设计结果满足实际需求,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铁路站场排水系统的分类、特点和适用条件,探讨系统的选择和减少埋深的方法。解决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排水出路的选择不可靠;流量计算中,设计参数的选取不准确;水力计算与工程实际不符;基础埋深太浅影响使用寿命,地板太厚增加投资等。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铁路站场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提供方案图型及到发线有效长、道岔类型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结果:应根据高速铁路引人大城市的具体情况设置高速铁路客运站:当高速铁路引入既有站时,集中一个主要客运站设置;当在既有客运站前方站汇人高速铁路时,在引入既有站设置;当高速线不具备引入既有站的条件时,考虑修建联络线接至既有站旁与既有站并列设置;当高速线从市区边缘通过时,高速站与既有站分别设置;其他情况,高速铁路引入城市与既有站平行并列设站(与既有站并行可设计等高方式或不等高高架方式)。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GTG-700型铁路站场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原理、系统组成及其特点,分析了该系统的应用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铁路站场照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北京动车段场站布局总体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北京动车段的设计实例,论述北京动车段的功能定位、作业流程,分析北京动车段段址选择各方案的优劣,同时结合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论证北京动车段的车场布局方案,对于北京动车段内的各主要线路的选择及设计进行归纳总结,揭示了铁路动车段、所设计的核心及关键,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满足广西地区客货运量的发展需求,研究了广西近年来的铁路建设规划,并提出广西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的设想。通过对广西区内铁路的客货站场布局及运量的分析,提出广西区内目前客货站场存在的问题,并对客货站场的布局提供了措施和建议,最后以南宁枢纽为例,进行了客货站场布局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南宁枢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城际铁路地下尽头式车站受线路坡度、站场场坪以及工程投资限制,要求在满足功能及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站场设计长度。为配合站场专业完成优化设计,通过对动车以及应答器等信号设备工作及安全性能分析,深化研究设计规范对各项安全距离的规定,达到通过信号设备合理布置进而优化站场设计的目的。以此为出发点,计算缩短站场股道长度的理论数值,通过优化信号设备布置,缩短站场股道长度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铁路站场设计和行车设备管理的现状以及GIS的特点,阐述利用GIS技术组织铁路站场行车设备相关数据的方法,设计一个适用于现场工区和基层站段的行车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一种基于GIS的站场数据组织结构和车站进路生成算法,阐述在VC++中使用MapX控件开发站场行车设备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作为铁路最大的大临工程的预制场,平面布置是其规划的基础工作,为实现预制场平面布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中铁五院编制行业通用参考图《铁路箱梁预制场平面布置》(通桥2009-8301)。结合中铁五院主持的铁道部重点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预制场工业化的研究》(2006G016)科研课题和对预制场的平面布置经验,对《铁路箱梁预制场平面布置》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以期更好地对通用参考图进行宣贯和释义。  相似文献   

19.
无砟轨道板预制场是铁路数量较多的大型临时工程之一,其规划设计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十分重要~([1-3])。结合课题科研成果和规划设计经验,分别阐述CRTSⅠ、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场功能区划分、规划原则、关键参数合理取值和规划设计技术,重点叙述轨道板场模块化规划设计技术的研究,力求预制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为轨道板场规划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安地铁火车站站下穿铁路站场咽喉区,施工难度高。分析了全明挖、分离岛-先隧后站大盾构、分离岛-先隧后站矿山法等三种施工方案。经比选分离岛-先隧后站矿山法施工方案最优。详细介绍了地面铁路股道及岔道加固措施,并阐述了深孔注浆加固地层、大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等CRD(交叉中隔墙)法开挖等辅助措施。在项目施工期间,通过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全面细监控,并通过协调联动机制共享监控量测信息,针对监测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增加垫片及补充道砟等措施,既保证了国有铁路的行车安全,又保证了地铁施工的顺利进行,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