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众所周知,水平对置发动机具有直列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所不具备的优势,富士重工最新推出的“喝“柴油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则将这一优势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发动机按照气缸的排列形式和结构可以分为:直列式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水平对置发动机和转子发动机等。每一种发动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设计条件匹配恰当的情况下,都能发挥出各自独到的优势。通俗地讲,直列式发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应用广泛;V型发动机气缸呈“V“形排列、成本较高,缩短了  相似文献   

2.
当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机油温度过高时,发动机动力将被限制,这是对发动机的保护策略。而一旦出现油路故障、同步正时信号故障等比较严重的故障时,发动机控制单元则通常会对发动机进行限速,如将发动机转速限定为1500 r/min,这也叫作跛行回家模式。  相似文献   

3.
北京现代途胜轿车采用的是直列4缸4冲程发动机,本文通过对北京现代途胜轿车电控发动机进行试验,对其喷油电路、点火电路及喷油、点火共用电路出现的故障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该型号发动机喷油电路、点火电路所引起的发动机怠速不稳,加油不顺;发动机无法启动等故障进行详细分析。现代途胜轿车电控发动机喷油、点火电路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以西尔维斯特·罗帕发明蒸汽动力自行车作为摩托车发展之路的起点,那么时至今日,摩托车的进化历史已有150年。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摩托车已经发展得高度成熟。动力装置方面,立式和卧式单缸发动机、V型双缸发动机、并列双缸发动机、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并列三缸发动机、水平三缸发动机、并列四缸发动机、V型四缸发动机、V型五缸发动机、并列六缸发动机、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等,各种汽缸结构应有尽  相似文献   

5.
电控车用汽油机的标定系统和标定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控发动机的控制参数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使用研制的电控发动机标定开发系统对发动机控制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工况点处,发动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随点火提前角和喷油脉宽等控制参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各控制参数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电控发动机最优控制参数应根据发动机特性、用户对发动机的要求以及法规的要求对控制参数进行多维优化。  相似文献   

6.
欣文 《汽车与配件》2011,(12):44-44
机油滤清器是保护发动机,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关键零件之一。有车辆发动机"清道夫"之称的机油滤清器,能够去除机油中的各种杂质,清洁机油,使其对发动机起到润滑、冷却、清洁的作用,从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东风雪铁龙C5轿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原理电路见图1,下面对该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解析。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C5轿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220装在发动机出水室上,它将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信息传递给发动机ECU;发动机ECU装在蓄电池附近,它根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世界上现有产品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车长与发动机排量、发动机缸径尺寸与排量、发动机缸径尺寸与发动机结构形式、发动机行程与缸径、发动机压缩比和发动机排量的统计关系。简述了凸轮轴与气门的布置特征。指出,对于任何结构型式的发动机,采用双顶置凸轮轴的布置特征占绝对优势;多点气道喷射发动机是现在市场车型的主流,但直喷加增压是技术发展方向。概述了发动机的性能特征及目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发动机制动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发动机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典型发动机缓速器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等,并对目前最新的发动机缓速器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比较了几种不同发动机缓速器的优缺点。通过对发动机缓速器工作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发动机制动的新结构方案,给出了实现发动机制动性能最优化的途径,指出了发动机制动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摩托车发动机、小型非道路点燃式发动机近年来的最新技术进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对于摩托车发动机,重点介绍了化油器技术进展、电控燃油喷射技术进展、新型发动机机械结构、对置活塞发动机技术;对小型非道路点燃式发动机,重点介绍了化油器技术、电控燃油喷射技术进展、燃气发动机技术进展、部分零部件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13.
杭州湾跨海大桥滩涂区50 m箱梁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滩涂区大吨位箱梁的结构设计和施工环境的特点,对预制场规划、制存梁台座、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施工和箱梁场内搬运、提梁、梁上运输及箱梁架设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客车顶置空调连接固定螺栓的使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市场上出现的质量案例,从连接固定螺栓的原材料材质、焊接冶金原理、固定结构、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解、优化,综合多项方案中,从实施最简单、成本最低廉、连接最可靠、解决问题最佳效果的途径选中取出,应用到批量的生产过程中,以解决客车生产企业顶置空调安装、使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避免产品存在质量隐患,提高客车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摩擦副材料参数对同步器同步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油膜压力、微凸体压力、同步环轴向力和同步转矩4个模型。利用4阶Runge-Kutta法对油膜厚度和转速差进行耦合求解,求得同步过程中油膜厚度、转速差、黏性转矩、粗糙接触转矩以及总转矩变化曲线。对所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后,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摩擦材料渗透性、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摩擦因数变化规律对同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材料渗透性减小导致油膜厚度变化速率下降,黏性转矩和粗糙接触响应延迟,同步时间延长;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增大致使最小油膜厚度增大,黏性转矩峰值减小,粗糙接触转矩响应加快,同步时间缩短;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增大导致最小油膜厚度增大,粗糙接触转矩增大,同步时间缩短;正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大于负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同步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实现道路铺装结构的智能感知功能,综述了融合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道路铺装感知信息组成,包括路域环境感知、车辆荷载感知、路表功能感知和结构响应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路铺装结构分级感知设计思想;针对目前道路铺装感知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初步构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最后提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铺装结构的感知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区域环境、服务需求、工程造价和发展趋势等因素,依据“安全优先、分层递进”的思想进行分级设计,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应涵盖感知系统、材料设计、布设组合、感知性能保持、计算理论和设计指标及要求等内容;在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感知特性的设计内涵不明确、感知技术的实施标准不统一、感知铺面结构的性能保持技术不健全和感知数据处理与应用不标准等问题,未来其在公路长期性能观测科学网的建设、道路科学合理养护决策的制定和适用于中国的长寿命路面设计方法的研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大型客车上的空调壳(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与顶蒙皮存在干涉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及排查,对其安装支架焊接过程、空调侧边轨(固定支座)的制做精度、空调壳下边缘出厂时的精度检验、整个空调安装过程、空调与顶蒙皮之间的弹性件尺寸及安装完工后的检测方式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实施,验证结果表明,能较好地解决客车空调壳与顶蒙皮存在的干涉问题,避免了客车在市场上因磨穿顶蒙皮出现的漏雨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超速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研究多通道告警系统以及差异化矫正系统对不同风险等级超速行为的干预矫正效果。试验基于模拟驾驶三维仿真平台,搭建包含隧道在内的限速高速公路场景,将招募的48名被试平均分为对照组、告警组、矫正组以及告警-矫正组,采用自主设计的多通道告警系统以及差异化矫正系统进行模拟驾驶试验。结果表明:在驾驶表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告警组的平均车速离差减小,但可接受风险超速比例显著增加,矫正组的平均车速显著降低,比对照组低8.31 km·h-1,告警-矫正组超速时间比例最低,在可接受风险、低风险以及高风险超速行为下,其平均超速比例分别低至6.55%、0.18%和0.01%;在主观评价方面,告警-矫正组在有效度、接受度、使用度、推广度、满意度、理解度、轻松程度和注意力分散程度等8个维度的综合评分最高;在视觉特性方面,相比矫正组,告警-矫正组的积分界面注视频率以及积分界面注意力分配率均显著下降,对限速标志牌的注视频次最高,且单次视线离开路面时长在462~982 ms区间,表明告警-矫正组合系统在不干扰驾驶人安全驾驶的情况下,提高了驾驶人主动控制超速行为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仇文俊  闫科伟 《公路》2021,(3):60-66
剥落是CRCP冲断区域常见病害,病害产生后将严重影响道路美观,危害行车舒适与安全。为揭示剥落产生机理,首先分析剥落产生原因,划分剥落类型,构建力学分析模型;然后,考虑到混凝土细观上是由集料、胶凝材料及其界面组成,运用离散元软件建立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数值模拟试验,结合室内试验,确定混凝土细观参数,并进行弯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试验;最后,以确定的细观参数为基础,建立路面数值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混凝土剥落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剥落不易产生,分层剥落是混凝土剥落的主要类型;随着车辆荷载的增加,剪切剥落和分层剥落均更易产生,且剥落深度更大;钢筋的腐蚀对分层剥落基本无影响,但使浅层剪切剥落更易产生;随着混凝土强度的衰减,路面受力变化不大,但其本身强度的衰减将加快混凝土的剥落;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钢筋承受拉应力加大,浅层剪切剥落更易产生,分层剥落不易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