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韵 《轿车情报》2014,(9):70-71
BMWi品牌是BMW集团科技创新的先锋,包括充满远见的车型概念与出行服务,将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入全新高度。i系列智能终端BNIWi互联驾驶科技,为电动汽车时代而生,BMWi3是一部专为城市交通设计的纯电动汽车,其革命性的车辆概念及创新的互联驾驶科技,将开启可持续交通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近期,宋马集团在德国法兰克福会展中心隆重推出纯电动BMWi3慨念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BMWi8慨念车,展示其对未来个体机动性的解读。这两款全球首次亮相的概念车,  相似文献   

3.
基于试验数据,针对2014款BMWi3增程器(REX)进行了控制分析和模型验证。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动力总成研究所,置于环境仓的底盘测功装置上进行了车辆测试。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1日,伟世通公司和3M公司向业界展示了双方联合开发的X-Wave概念车。该款概念车凝聚了2家公司50多项创新技术,将车辆的驾乘体验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轿车情报》2008,(8):16-16
英国莲花汽车宣布,在英国车展(7月23日-8月3日)上展出环保型概念车“Eco Elise”。该车型不仅以行驶时削减CO2排放量为目标,而且还力争在车辆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提高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6.
《经济导报》2009,(4):18-20
宝马新发布的Vision ElficientDynamics概念车,是一款高度创新的概念车。其“骨感”车身不仅减轻车身自重,还具有极高的空气动力性能。而且,该车混合动力系统同时具备了超级跑车的性能、极低的油耗和超低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汽车知识》2012,(5):12-12
宝马旗下的子品牌BMWi系,继i3与i8两款概念车后,在本次北京车展上又发布了第三款概念车型:i8 Spyder。确切来说,i8 Spyder概念车不算是一款独立车型,而是i8概念车的派生敞篷款。与i8概念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i8 Spyder拥有完全敞开的顶篷,而非硬顶或软顶敞篷。当然i8概念车上的亮点部分,在i8 Spyder上得以完美保留,比如宝马全新的eDrive技术。eDrive采用内燃机与锂离子电池提供能量的电动机配合驱动i8 Spyder。前轴由最高功率输出96kW的电动机驱动,后轴则由164kW功率输出的涡轮增压三缸汽油发动机驱动。i8Spyder的最高扭矩输出达到了550Nm,  相似文献   

8.
《汽车生活》2011,(5):30-31
在年初的卡塔尔车展当中,大众除了展出一些刻意针对当地消费习惯的概念车之外.还推出了这部名为XLI的节能概念车,虽然在全世界石油最不匮乏的地区发表节能概念车有些奇怪,但这部车确实达成了当年度耶博士所发下的豪语——推出每行驶100公里只需1升汽油天使般的车辆。  相似文献   

9.
《汽车实用技术》2013,(11):111-111
丰田将在月底开幕的东京车展带来FV2概念车,该车是丰田对个人交通解决方案的最新尝试。丰田表示FV2概念车旨在提供富有乐趣的驾控体验。该车虽然仍有四个车轮,但采用前后单轮中央双轮布局,驾驶舱位于四个车轮的中央。FV2抛弃了传统的方向盘,使用与平衡车相似的陀螺仪控制方式,驾驶者通过改变身体重心控制方向和前进后退。Fv2概念车配备了先进的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除了盲点监控系统之外,还可侦测周边车辆并实现通信。丰田表示FV2还可通过声音和图像识别猜测驾驶者的语气和情绪,从而提供目的地建议。据说FV2概念车还能随意改变外形颜色。  相似文献   

10.
EDAG Light-Car     
《汽车知识》2009,(4):20-20
这辆看似大号松花蛋的概念车使用了一种称之为玄武岩纤维(basaltic fibre)的材料制造整个车身,这种材料的好处不仅在于可以100%回收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也降至最底.还可以耐高温,据说可以应用在-260℃至820℃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11.
刘远 《轿车情报》2010,(12):152-155
来自于瑞士的Rinspeed汽车公司对于未来交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从外表看上去它就像一个泡泡,但是,它真的只有一个泡泡那么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Rinspeed UC概念车只是Rinspeed公司对于未来交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中的一个载体。对于Rinspeed公司来说,UC概念车代表了一项新的尝试,那就是结合车辆、铁路网和互联网的新型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车时代》2014,(12):76-117
今年11月底,无数爱车人的内心无疑开始躁动了起来,因为第十二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正式开幕,这是本年度国内汽车市场的最后一场盛宴,因此不仅显示着各家企业在下一年的新车计划和新的一年的规划,同时还秉承了“高品质、国际化、综合性”的办展宗旨,密切的关注环境、能源问题,将绿色车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汇聚行业力量,共同演绎了这场以创新“引领方向”,以科技“驾驭未来”的年度汽车盛宴。车展总规模达2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达830家,共展出车辆1095台。在这里你能看到光鲜亮丽的新车,供人仰望的天价豪车,形色各异的概念车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热辣车模,那么究竟有哪些靓车惊艳眼球?有哪些亮点让你心动?不同的人看车展,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世界汽车》2014,(2):17-17
日前.大众发布了全新甲壳虫Dune概念车(Dune直译为沙丘)的官方图片.这款新车型最大的亮点是提高了离地间隙.同时拥有更具有越野风格的造型设计.而它有望在2015年量产。其实早在2000年.大众曾经推出过上代甲壳虫的Dune概念车.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量产,而这次全新甲壳虫的Dune概念车发布算是对该版本的一次延续。从外形设计来看,全新甲壳虫Dune概念车轮眉更宽,车辆底部还加入银色护板.使得它越野味道更浓厚。  相似文献   

14.
《车时代》2009,(6):252-252
现代在今年的纽约车展发布了四座Nuvis概念车,现代利用这款概念车展示了其未来在设计,动力系统和科技方面的发展方向。公司计划到2015年成为美国市场上车辆燃油经济性方面的领先品牌,因此这款Nuvis概念车就承载了现代这一目标和梦想。  相似文献   

15.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瓶颈点,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所在。交通控制是调控交通流、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策略,在效费比上具有较大优势。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常规车辆(Regular Vehicle, RV)、网联车辆(Connected Vehicle, CV)和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 CAV)组成的智能网联新型混合交通流,推动着城市道路交通控制对象、数据环境和控制手段的变革,为交通控制提出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交通控制理论方法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智能网联混合交通流交叉口控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根据路权特征,先从单点交叉口、干线交叉口和路网多交叉口3个层面梳理智能网联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共用设施交叉口控制研究,包括交通信号配时、车辆轨迹/路径规划以及车辆轨迹-信号配时协同控制。然后介绍自动驾驶专用设施交叉口控制研究,包括CAV专用车道、CAV专用路段、CAV专用区域和快速公交-CAV混合专用车道。通过对现有成果的梳理发现:虽然新型混合交通流交叉口控制研究取得了部分进展,但RV驾驶行为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进入校园车辆的增加,对校园停车场设备和停车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园内建设智能化停车场,不仅可解决校园内乱停乱放造成的交通拥堵,还能对进入校园的车辆实现智能化管理。文中阐述了车联网的概况,分析了校园停车管理现状;以系统整合为前提,分析了校园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组成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未来的概念卡车对于乘用车来说“概念车”一词已不新鲜了,但提起卡车的“概念车”,相信许多人会感到陌生。最近,欧洲几家卡车制造商对未来5~10年的卡车设计提出了新的诠释,并制作出了“概念车”的样品。 (辛健成)图3 DAF:以提高车辆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李耕 《轿车情报》2014,(1):146-153
BMWi3的试驾选择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电动交通堪称欧洲的典范。这也让我们有机会全面地了解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电动汽车在未来大中城市交通中所应该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美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对环境和节能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发展。首先综述了日本、美国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它在日本、美国的发展情况,然后选取主要的商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和概念车,分别是本田Insight、丰田Prius、福特Prodigy、戴姆勒克莱斯勒ESX3、通用Precept,重点对比了它们的技术参数,最后展望了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商业化前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汽车杂志》2014,(2):122-123
以自己的方式书写英伦传奇。 捷豹一直在往前走,除了更新、优化现有XJ、XF、F-TYPE外,还继续研发最新的车型,C—X17SUV概念车就是例证。它是捷豹有史以来第一款SUV概念车。最重要的是,它使捷豹的智能全铝架构与公众见而。为了更了解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