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分析是无砟轨道铺设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之一,本文通过探讨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法和工作流程,提出了系统分析、评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理念,希冀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开展,确保无砟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分析和评估工作,系统分析、评估理念有助于确保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均匀和列车安全、舒适、高速运营.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舒适性的需要,保证线路的高平顺性,无砟轨道的铺设与运营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结构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追求"零沉降"理念。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线下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关键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预测系统,提出了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及评估条件与标准,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以保证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的质量。并提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为正在建设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郑西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评估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条整线采用改进的旭普林双块式无砟轨道的长大线路,无砟轨道对于基础的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而我国目前对黄土隧道沉降问题,是一个空白,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对于隧道基础沉降评估,更是没有先例.本文通过对郑西客运专线隧道评估的分析探讨,提出完善隧道基础沉降评估的程序,总结出隧道沉降的部分规律.研究结论:通过对黄土隧道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评估浅析得出:隧道基础的总体沉降很小,绝大部分沉降量小于5 mm;仅有小部分断面实测数据能拟合出合理的预测曲线,大部分断面实测数据无法拟合出合理的预测曲线;隧道一般在二次衬砌完成60~120 d内变形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及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提出无砟轨道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无砟轨道沉降变形观测的参建各方的职责、沉降变形观测的内容和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等方面,系统论述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组织、范围及方法、常用断面形式以及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扣件系统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扣件系统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分析世界各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扣件系统技术,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无砟轨道扣件系统的技术特征,对日本、德、英国和我国主要类型扣件的扣压件形式及紧固方式。联结方式、承受横向力方式、弹性性能、钢轨位置调整方式进行性能分析,提出无砟轨道扣件结构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平顺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平顺性与轨道测量的关系,根据无砟轨道平顺性的特点,对比3种轨道短波平顺性评估方法,结论为:讨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平顺性的评估宜采用2 mm/5 m/30 m轨道短波平顺性评估方法和10 mm/150m/300 m轨道长波平顺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施工关键技术以及造价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满足高标准严要求建设高速客运专线的需要。研究结果: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技术特点及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各国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的工程费用进行了对比,结合我国客运专线实例对工程造价进行了简要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8.
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是无砟轨道铺设前的关键工序之一,本文通过采用Asaoka法、三点法、双曲线法对某隧道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并预计工后沉降,分析对比了三种预计方法的相关系数、预计精度及预计工后沉降量,并对三种方法预计效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通过增加前期沉降期监测频率、控制测量误差来提高沉降预计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合板式无砟轨道桥面防水层采用喷涂(纯)聚脲弹性体防水涂料的施工,介绍了石武客专明港跨京广特大桥CRTSⅡ型板式无咋轨道桥面防水层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喷涂(纯)聚脲弹性体防水材料施工中常见的脱层、鼓泡、针孔以及与基面粘结强度偏低等难题,保证了梁体防水质量和平整度要求,为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桥面防水层采用喷涂(纯)聚脲弹性体防水涂料的施工技术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京津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 km/h的客运专线,施工技术要求严、标准高,第一次采用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技术,对桥梁工后沉降以及连续梁的收缩徐变提出很高的要求.通过对杨村特大桥跨京沪高速路悬浇连续梁合龙后的变形观测,研究终张拉后和二期恒载不同时期的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为以后的施工和梁的超高优化提供依据,也为无砟轨道的铺设和精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无砟轨道这一结构形式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我国也逐渐在铁路网的建设中使用无砟轨道,但是如何对无砟轨道的应用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无砟轨道结构的因素,通过模糊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对无砟轨道的应用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无砟轨道的应用现状较好,为无砟轨道结构在我国的推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新增 《铁道勘察》2011,37(6):25-27
主要介绍了轨道基准网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对其各项测量限差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对轨道基准网的平差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浅谈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无砟轨道沉降控制标准,依据国内在建及已建设完成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的设计及施工经验,从路桥分界、地基处理、填料及压实、过渡段、沉降观测及评估5个方面论述沉降控制的重要性及控制点,同时重点提出部分设计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大跨度无砟轨道连续梁桥后期徐变变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砟轨道能适应高速铁路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的要求,但可调性很小。预应力混凝土的后期徐变变形会引起桥梁的上拱和下挠,造成轨道不平顺。本文研究混凝土桥梁徐变变形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现行中国铁路规范、中国公路规范和欧洲混凝土规范中的混凝土徐变系数与试验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3个规范的徐变系数都较实测值大,中国现行铁路规范的混凝土徐变系数又较另2个规范大,比较保守。对一座85 m+135 m+85 m的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模拟施工全过程,按成桥后10 d和90 d两种时间铺轨,计算分析铺轨后20年间由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引起的徐变变形。结果表明,按现行铁路规范计算所得的上拱值最大可达20 mm,比按现行公路规范计算大得多;徐变变形对铺轨时间较敏感,成桥后等待90 d再铺轨,后期徐变变形上拱度可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时速350 km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运行的高平顺性、高舒适性和高安全性,控制结构工后沉降满足不大于15mm,各种结构物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差不大于5 mm,需构建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管理体系,制定严密、科学的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和建立科学、快捷、系统的分析评估系统,保证观测数据和预测工后沉降的准确性、可靠性、连续性,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无砟轨道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在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设计中,探讨涵洞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沉降控制的要求。研究方法:分析涵洞工后沉降的组成,考虑路基沉降与线路不平顺发展的维修能力,以及根据前期建设投资与后期养护费用的经济比较,得出比较合理的无碴轨道涵洞工后沉降量的范围。研究结果:通过系统的分析比较,涵洞地基加固处理常用两类方法:一是排水固结法,二是复合地基法。涵洞位于不同的地基土和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应选择合适的计算理论进行相应的沉降计算。研究结论:因为沉降计算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工后沉降的预测应以施工中的沉降观测为主,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修正计算、预测工后沉降量。  相似文献   

17.
首都机场线地面线无碴轨道选型及路基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首都机场线采用直线电机牵引系统的特点及要求,对地面线地段的轨道类型进行比选,确定采用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对无碴轨道路基基础工后沉降进行分析,论述水泥粉煤灰混凝土(CFG)桩复合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18.
无砟轨道橡胶隔振支承方式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交通大学地下工程实验室的雷达2000型无砟隔振轨道结构,建立三维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轨道板隔振垫层的不同支承方式,研究该轨道结构的动力传递特性和隔振效率,为其隔振设计、隔振层铺设方式以及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武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及沉降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实际,对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系统进行分析阐述,并对监测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