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2005年刚刚跨入新年,还没有从猴年车市的失意中缓过神来,鸡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2.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今年刚刚跨入新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3.
200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如原先预计的那样,并没有出现 2004年式的大起大落,而是保持了一个放缓、平稳的增长态势。 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又将何去何从?能否重新“火”起来?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依笔者之见,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以笔者之见,2005年中国车市将呈现6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如原先预计的那样,没有出现2004年式的大起大落,而是保持了一个趋缓、平稳的增长态势。今年车市又将何去何从?大家所关心的2006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火起来,或继续保持平稳上升势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森林 《汽车情报》2005,(36):13-17
临近年关岁尾,200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全然没有了悬念——不温不火,平稳发展已成定局。从2005年车市特点已不难看出,在2003年开始显露苗头的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了一个转型的时期,市场变数进一步增大,各种相关因素都将影响中国车市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6,(35):12-17
2006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银根明显收缩,但受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市场、车辆更新三大因素拉动,2006年国内重型车市场顺利走出“调整期”。1-9月份,全国重型车市场销售量累计222791辆,较2005年同期(183851辆)增长21.18%。相比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国际贸易继续显示出了更为强劲的增长态势,进、出口市场整车增长同显“双高”,汽车国际贸易再呈活跃,“中国制造”的海外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高速、持续”的增长期,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出口总量继续超过进口总量,保持了销售总量上的持续顺差。1-9月份国内汽车累计出口252282辆,较2005年同期增长106.7%;贸易额达2209942610美元,同比增长108.22%。国外进口市场也相对火爆,1。9月份国外汽车累计进口163695辆,较2005年同期增长43.42%;贸易额达5462846572美元,同比增长54.05%。  相似文献   

8.
肖军 《时代汽车》2005,(11):36-37
有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轿车需求将达到550万辆,汽车市场销售额10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可达2500亿元-3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成本中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轿车中的比例将达到30%-40%。预计未来10年,国内汽车市场将持续以15%-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国内的汽车生产总量将增长到1000万辆。相应地中国对各种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同时,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还将不断出现,这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汽车杂志》2006,(11):173-173
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预计,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仍保持10%-15%的增长,正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强劲增长,使得全球石油企业巨头在中国润滑油市场能够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估2005年汽车市场?如何看这一年汽车市场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如何预测2006年汽车市场的新形势?简言之,都应该把握一个理性、冷静客观和实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零部件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娟 《汽车情报》2006,(27):18-23
1.汽车工业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1)汽车工业带动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自1999年起,我国汽车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和2003年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0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2005年汽车累计产销571万辆和5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3.5%;其中乘用车产销393万辆和3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1.4%,增速超过汽车。据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专用汽车》2006,(9):33-33
某权威市场顾问机构发布最新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5%左右,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车载电子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25.7亿元。2005年中国全年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了624.3亿元,与2004年相比,销售额增长率达到了36.3%。  相似文献   

13.
马爽 《汽车情报》2005,(8):30-32
2005年第1个月,国内汽车市场一改200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的销售颓势,出现了市场久违的汽车产销两旺局面,令悲观预测2005年市场形势的无数权威专家大跌眼镜。节前各地汽车市场熙熙攘攘的购车人群,经销商脸上绽开的笑容,都预示着2005年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个开门红。据统计,2005年1月份,国内汽车产量为406270辆,同比增长35.39%,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法规、市场供求、上游产品价格、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商用车市场有效总需求明显不足,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各企业销售量月月连续下滑。从重型车市场可见一斑,2005年出现了重型车市场连续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体市场总销售量不及2003年252571辆的水平,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根据2005年的统计方法,重型汽车统计数据为半挂牵引车、重型车二类底盘及重型载货车三者相加之和。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05,(4):72-73
回顾过去的2004年,中国汽车用品行业给所有人一个惊喜,在整车销售速度放缓的情势下,汽车用品持续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汽车后市场的一支生力军。进入2005年,汽车用品是否依然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行业格局又会有那些变化?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展会负责人、2005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暨首届国际改装车展览会负责人谢宇先生。  相似文献   

16.
《中华汽摩配》2006,(2):5-5
美国R.L.Polk公司目前发布了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结果。中国汽车市场稳步增长,2005年新车注册数量约38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9%。不同厂商的市场份额方面,通用以14.2%荣登榜首,大众以13.3%紧随其后。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哪些特点?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又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十一五”汽车行业将在新的五年期里要着重把握哪些重要环节?张小虞.这位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就这些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饶有兴致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很清楚,几乎与国际市场经验完全相悖的车型成败案例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可谓比比皆是。在那些享誉世界的经典车型中,高尔夫在中国水土不服几近毁灭,威姿、蒙迪欧、赛纳等受到市场冷遇。而仅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技术水准的桑塔纳、捷达依然雄踞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的榜首,伊兰特、夏利也曾在2005、2006年问鼎国内单车销量冠军。显然,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起步发展的这些年里,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价值判断与汽车企业们对市场趋势的预测之间,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磨合游戏,而双方都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汽车导购》2005,(3):21-23
2004年从第二季度开始,汽车市场开始出现逆转,由一季度41%的增长率不断下跌直至负增长。车价也由年初的加价购买到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尽管新车不断出现.降价声不绝于耳,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而到了2005年,从各厂家的销售数字来看,又是形势一派大好。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有人把车市比作股市,车价涨涨跌跌,消费者到底该如何跟进呢?《汽车导购》编辑部就2004年.2005年汽车市场的分析.预测采访了几位汽车厂家的相关负责人。从对他们的采访中,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状况及2005年将会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05年汽车市场的发展,对中国汽车市场作了总体评价,详细分析了乘用车市场的细分竞争、商用车市场的持续低速运行、重点企业市场的应变能力,同时展望了2006年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