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建的第2座科恩沉埋隧道,与既有的第1座科恩沉埋隧道平行,相距仅10~15 m。既有的第1座科恩沉埋隧道是由若干个长90 m的单元组成,不设专门的膨胀伸缩缝,主要的变形发生在单元之间的浸入式膨胀接头中。第2座科恩沉埋隧道的每个单元细分成7段,因此,无论单元之间的接头,还是分段之间的接头,都会发生变形。沉埋隧道的地基是将砂浆(砂和水的混合物)注入隧道底部形成的砂地基,砂的饱和度与注入速度  相似文献   

2.
隧道工程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建国以来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作了回顾,并以秦岭隧道、广州地铁、北京地铁、以及上海地铁等重大工程为例,论述了浅埋矿山法、掘进机法、盾构法和沉埋管段法等现代隧道修建的运用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隧道工程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建国以来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作了回顾,并以秦岭隧道、广州地铁、北京地铁、以及上海地铁等重大工程为例,论述了浅埋矿山法、掘进机法、盾构法和沉埋管段法等现代隧道修建方法的运用和技术进步。最后,着重讨论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和同隧道工程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及塌方预防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西铁路BXS-1标段共有13座隧道,其中石沟渠隧道、新石佛山1号隧道、盘石岔隧道等8座隧道为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有6座隧道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塌方或地表开裂。以该标段13座隧道中最具有浅埋、富水及反坡排水等施工特点的石沟渠隧道为例,阐述了浅埋、富水、黄土隧道的开挖、初期支护及塌方处理等施工技术,为今后黄土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长江沉管隧道为背景,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分析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沉管隧道二维分析的合理计算范围分析表明,横向半宽取3倍洞径为宜。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周围岩土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在减小,因此,从抗震的角度讲沉管隧道宜浅埋,但浅埋必须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沉管隧道4个角的动力反应较大,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予以加强。考虑水的耦合作用时,隧道的地震反应增强,在水深20 m条件下,应力增量最大超过10%。实际工程中水深一般较大,因此,计算中应该考虑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克金 《铁道建筑》2007,(9):108-108
日前,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承建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的大松林隧道完成仰拱施工,这是此项工程项目首座贯通的隧道。 全长206m的大松林隧道为双线隧道,地质条件为V级围岩和Ⅳ级围岩,最大开挖宽度15m,最大开挖高度13m,属浅埋隧道,最小埋深仅5m。隧道地处广州市与佛山市的交界处,地质条件差,地基受地表水影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介绍了杭州解放路隧道穿越沪杭铁路段的结构计算与设计以及铁路加固设计,对超浅埋大跨近距双洞城市隧道穿越铁路的结构分析与设计及铁路加固设计进了探讨,对今后超浅埋大跨近距双洞城市道路隧道穿越铁路采用暗挖法施工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各国铁路沉埋隧道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田 《铁路现代化》1997,(3):28-32,53
目前在世界上已建成了34座通行铁路和地铁以及与公路联合运营的时水底隧道。本文用具体的数据和资料,介绍这类隧道的概况,主要技术特征,施工方法和运营方面的经验,可供我国修建铁路沉隧道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土体融沉预测及其参数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预测人工冻结法施工引起的地表融沉,以广州某地铁为研究背景,考虑土体压力的变化,运用随机介质理论建立马蹄形水平冻结融沉计算模型,分析对地表融沉有影响的各参数的敏感性。由计算结果得出,水平冻结引起的地表竖向融沉呈正态分布,在隧道中心处达到最大值;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各参数敏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冻结壁厚度、土体主要影响角正切值、隧道埋深、融化与压密系数;最大竖向融沉随着冻结壁厚度、土体主要影响角正切值、融化与压缩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正>6月7日,中老铁路国内段玉磨铁路通达隧道正洞进口与1号斜井实现贯通,标志着中老铁路高地热地质隧道建设取得突破。隧道全长11.3 km,位于云南省元江县与墨江县交界处,是全线17座重点控制性隧道之一。隧道设计为双线隧道,最大埋深745 m,最小埋深15 m左右,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是国家I级高风险隧道。全隧共穿越4个断层破碎带和1个大断裂带,集涌水、滑坡、有害气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沉管法是水下隧道修建的一种先进方法,其设计需考虑结构、施工工艺、水文地质条件、运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结合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工程设计,对其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指导设计。 研究结论:通过对隧道水文条件、沉管结构及管段沉放水流阻力、GINA橡胶止水带选型计算、工程耐久性设计措施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解决了该隧道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指导完成了隧道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海底沉管隧道设计积累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2.
浅埋暗挖法在饱和粉砂地层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杭州解放路隧道过水厂暗挖段的施工实例,介绍了浅埋暗挖法在饱和砂质粉土及复杂周边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施工技术措施,包括防水、防沉和保护古树等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建铁路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浏阳河隧道荣获2011年度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隧道断面大、地质条件复杂,是武广线上的控制工程,也是国内首座穿越城市、河流、高速公路的铁路隧道。该隧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部,全长10.115 km,属于国内特长、特大断面隧道。隧道为客运专线双线,开挖宽度最大超过16 m,开挖高度超过13 m,断面积超过160 m2,平均埋深  相似文献   

14.
《铁道建筑技术》2010,(1):I0004-I0004
庆兴隧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境内,紧邻洛宾镇庆兴村及蒙新庄,起讫里程DK691+253-DK701+493,全长1024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m,最小埋深6m。隧道除进、出口相向掘进外,还设有5座斜井辅助施工。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施工的宝成线二线,沿线工程地质复杂,全线约31座隧道通过围岩软弱、埋深较浅、岩层破碎地段,占隧道总座数55%,总延长米约1.5万米,锚喷支护为设计中重要的支护措施。明月峡隧道进口段为双线喇叭口,工程地质条件差,紧靠原有线路浅埋,岩石破碎,隧道开挖跨度达16米。针对这座隧道的特殊性,为保证施工和原有线运营的安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大胆采用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进式(迈式)锚杆系统。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受城市复杂环境的影响,城市隧道的修建有时不可避免地要下穿房屋。为了达到减少房屋拆迁的目的,本文通过城市小净距软岩浅埋暗挖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隧道下穿密集房屋施工过程中不同的施工方案所引起地表沉降量及洞顶建筑物沉降规律,进一步分析洞顶建筑物的安全性。研究结论:(1)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跨度及施工方法等因素,其中施工方法的影响最为明显;(2)根据数值模拟计算及地表建筑物的实测结果,小净距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房屋采用CD法施工+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岩体,可以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保护地表建筑物的安全;(3)本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城市隧道工程领域,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注浆在地铁矿山法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地铁中按喷锚构筑法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浅埋暗挖矿山法隧道越来越多,本文旨在分析在矿山法隧道中各种辅助施工措施的特点、适用条件。 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矿山法隧道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下的注浆措施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研究结论:在城市地铁中的矿山法隧道,需根据工程的周边环境、隧道埋置深度、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尺寸,结合隧道施工的基本工法,选择合理的注浆参数,对地层及围岩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止水,不但可以避免较多的施工风险,节约工程投资,而且还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满足工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某城市地铁隧道在一综合楼正下方通过,该楼为摩擦桩基础,桩基埋深浅、建筑年代久远,而左、右线隧道的先后施工,必定对该楼多次扰动,如何保护建筑物成为一个技术难题。介绍了地铁隧道开挖时下穿建筑物的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滨绥线牡丹江至绥芬河段扩能改造工程的地质情况,线路经过的3座主要隧道的地质状况,针对这3座隧道的地质特点,为查明隧道浅埋段的土石界限,弹性波围岩分段,构造及地下水情况,断层情况等,提出了选用电测探法、地震波折射法、可控源V6大地电磁和EH4大地电磁法等综合物探方法进行物探。  相似文献   

20.
魏仲平 《科技交流》2000,30(1):32-37
本就内昆铁路施工监理过程中遇到的50多座各种类型的隧道,对深、浅埋,单、双线铁路隧道新奥法施工的必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量测方法、量测频率和围岩稳定性判断等方面作一归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