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IS虚拟航标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沿海现存的航标以视觉航标和无线电航标为主。近年来,随着AIS岸基系统的建成及船用AIS的普及,该技术已不仅用来识别和避撞,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诸多海事功能的复杂系统,特别是基于AIS的虚拟航标的出现及逐步应用,给航标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目前,中国沿海的AIS岸基网络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基本能够形成对沿海水域的连续覆盖。按照SOLAS公约2002年修正案要求,500总吨以上船舶在2008年以前应安装AIS。AIS在沿海已得到广泛应用,为拓展AIS功能、充分发挥AIS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对航标而言,它使虚拟航标的设置成为可能,这将对未来航标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虚拟航标是一种重要的导助航设施,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虚拟航标泛指虚拟AIS航标,在我国沿海和内河地区都有了典型应用。近年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也为航海保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北斗技术的航标遥测遥控、水文气象观测、北斗船舶监控、北斗应急救援等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沿海和内河有六千余座导助航设施使用北斗。在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北斗短报文技术的虚拟航标,提出一种虚拟北斗航标,并与传统的虚拟AIS航标做了比对,最后,通过实验测试了虚拟北斗航标提供导助航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罗梅君 《珠江水运》2012,(11):14-15
2001年11月.全国水监体制改革,沿海航标实行海区管理,广西交通厅航务管理局北海航道管理处调整为北海航标处,下设北海、钦州、防城、龙门、铁山5个航标站和1个养护中心。10多年来,北海航标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壮大航标管养实力,实现了航标管理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4.
航标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沿海运输迅猛发展的需要,需推广应用航标新技术,提高航标可靠性和效能。以我国某沿海水域航道设计项目为例,初步探讨航标同步闪、加密、等距离设标技术在沿海船舶航行安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文中通过对我国北方海区大型航标作业船"海标12"轮全方位的技术剖析研究,提出了技术升级方案,通过技术升级可明显改善船舶的操纵性和可靠性,延长船舶使用寿命,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修旧利废、节省开支、节能减排、为辖区航海保障任务完成提供技术支撑等多项成效,研究成果既可为我国沿海航标作业船管理以及风险评价等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沿海航标作业船舶的建造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从1979年到1989年在部港务监督局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83年,沿海干线公用航标主要由海军管理。1980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海军管理的沿海干线公用航标全部划归交通部管理。在交接航标前,我和郭莘同志作了一个实地考察,从北到南走了四十多天,主要是到海军的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进行实地考察,察看了十几座灯塔如花鸟山灯塔等,走访多个导航台。当时条件特别艰苦,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详尽的移交方案,海军将其管理的航标移交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AIS航标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海事机构也在内河和沿海设置了相当数量的AIS航标。海警舰艇执法执勤的水域主要是在内河和沿海,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利用AIS航标技术来提高海警舰艇对辖区水域的监控质量以及对遇险船舶人员的搜救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详细分析AIS航标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AIS航标在海警舰艇进行维权、执法、服务中的应用效能,以及海警舰艇在使用AIS航标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陆回 《航海技术》2021,(2):66-69
1引言 《海区航标作业管理规则》自1996年制定实施.一直以来都是沿海航标管理的重要规范依据.但随着新技术在航标上的应用推广,现代航标管理的手段和航标助航服务模式不断变化,为更好地指导新背景下的沿海航标维护管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于2019年12月份发布了《海区航标维护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文中亦指沿海航标维护管...  相似文献   

9.
沿海航标夹持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航标夹持船是为解决多年来航标工人传统的不安全的跳越登标作业方式而研制的一种新型沿海航标维护船,该船在艏部设液压航标夹持装置,进行航标作业时可通过夹持装置将船与浮标连成一体,航标工人可在6级风、1.5米浪高的海况下平稳登标作业。由此,极大改善了航标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国内信息     
政策与法规《沿海航标效能定期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自2009年9月7日起实施为提高沿海航标助航服务水平,做好沿海航标规划,规范航标效能评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基于灰色马尔科夫的全国沿海航标数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中国沿海各类航标的增长趋势能进行良好地预测,2006~2015年10年间中国沿海各类航标数量增长率为13.03%,对航标数量的准确预测能为航标管理部门制定管理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郑必永 《中国港口》2006,(4):43-44,46
交通部《内河航道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部海事局《沿海航标系统“十五”发展规划与201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建设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要求,航标遥测遥控系统一直是航道海事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航标的维护管理仍然停留在靠人工定期巡检、过往船舶报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葛明奎 《造船技术》2001,4(6):35-37
本介绍了艏部带航标夹持装置的沿海航标船的研制过程,并对典型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校核。  相似文献   

14.
航标助航设施,大都分布在水上或沿海岛屿上,航标员其工作、生活艰苦程度不言而喻.由于航海保障设施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1982年开始,我国的航海保障体制随着几次大的调整,对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的多次调整,航标系统在业务建设特别是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与航标事业的发展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适应新时期航标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航运大市场的需要,从1996年开始,根据辖区内航标管理的实际需要,广东海事局广州航标区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负责西起阳江大放鸡岛、东至深圳大鹏湾沿海210海里、南起珠海蚊尾洲北至广州流溪河白坭河大桥纵深100多海里出海航道及沿海干线航道、沿海港口航道的航海保障工作。近年来,广州航标处航标数量增长迅速,2010年,管理的航标总数为4 49座,至2017年底,管理的航标总数达到1174座。面对日益增长的航标设置需求,航标作业所需的各种装备日益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海上交通越来越繁忙,水上交通环境也变得越为复杂。为保障航行安全,我国沿海设置的航标数量逐年增加,而航标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的损失也日趋增多。为降低航标损失,航标管理单位在工作中引入了航标保险。航标维护人员发现航标出险后,通过保险经纪人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由保险公司根据索赔材料出具赔款理算的意见,最后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双方均对意见无异议后由保险公司划付赔款。本文通过分析航标保险的必要性,分阶段探讨了航标保险的理赔流程,并对今后的航标保险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斗技术目前也逐渐在沿海综合航海保障服务中开始应用,如为解决现行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运行使用中的通信问题,实现对离岸较远、移动数据信号无法覆盖区域航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设计基于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方式架设的航标遥测遥控硬件结构和软件控制系统,提升沿海航海保障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海拾贝     
《航海》1996,(3)
1996年全国海区航测工作会议于3月6日至8日在沪召开。从1996年起将在中国沿海分三期建立差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GPS),计划到2000年在沿海建立22座基准站,形成覆盖整个中国沿海的高精度DGPS服务区。目前,上海等6座基准站的设备已基本安装调试完毕,一期工程将于1997年1月1日正式运行,1996年还将完成《中国海区差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播发标准》的制定。 航标管理瞄准国际标准,以技术改造为主。一方面新建、重建和改造助航标志十多座,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发、推广塑料浮标、太阳能电源、波浪发电、航标新光源。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17,(5)
海事系统现有的400t级定型航标布设船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功能定位为起吊和布设2.5t、直径1.8m浮标。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出港船舶的日渐大型化,港口航道和水深也在不断增大,8t、直径2.4m的中型浮标已成为沿海各航标处的主力型航标,而现有的400t级航标布设船因船型与技术设施落后,无法满足该型浮标的作业要求。本文结合某航标处实际,就400t级航标布设船吊机改造方案进行了探讨,为各兄弟单位升级改造现有航标船、缓解当前用船紧张局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航测系统工作了近四十年,我深切感受到“十一五”期间,航测系统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质的飞跃。五年来,海事系统加快了港口、航道和沿海公用航标体系的建设,全国沿海航标布局更趋合理,海事测绘能力日趋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基本适应了当前水运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