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2.
3.
乔磊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5,(6)
突水突泥严重影响着隧道施工中的安全,为了更好的预测突水突泥事故的发生,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文章从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成因、探测预报技术及处理方案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对目前及以后的隧道安全施工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建山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2-26
隧道工程时常会发生一些地质灾害,其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便是突泥。文章以广东省潮惠高速公路莲花山1号隧道为背景,对该隧道的地质情况、工程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隧道的突泥原因,并对已发生灾害的情况进行施工技术处置。重点对处理方案以及处理结果进行探讨,供类似工程参考,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林克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22,20(1):59-62,11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过程中,突泥涌水是常见的施工难题之一,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以丽香铁路花椒坡隧道穿越花椒坡2#断层时发生的突泥涌水为背景,通过突泥涌水原因分析,制定了分阶段处治方案.针对不同突涌体段落,通过采取设置混凝土止浆墙、突涌体注浆加固、突涌扰动段围岩径向加固、洞内超前管棚、扰动段加固、综合超... 相似文献
6.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涌水突泥这一灾害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隧道涌水突泥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该风险模型应用于铁峰山隧道实例中,可以较明确的表达特定条件下隧道的涌水突泥风险级别,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史付生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1,9(4):17-18
在隧道软弱岩层中存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体会使周边围岩产生变形,因此可通过监测临近掌子面的拱顶位移速率来推测前方是否可能发生突水突泥。具体过程为通过统计已有测量的拱顶下沉速率量与突水突泥的事件发生的相关度,得出一个阈值。然后,根据这个阈值来推测前方是否可能发生突泥突水。石林软岩隧道的应用实例说明此方法具体可行,为超前地质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涌水突泥是岩溶隧道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研究岩溶隧道涌水突泥风险评价方法,以期为风险响应提供理论支撑。为此构建了岩溶隧道涌水突泥概率风险评价体系,并结合环境与人的不可靠度,改进了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杨林隧道进口左线为背景,介绍了杨林隧道进口段在突泥、涌水复杂地质条件下所采用的CRD法开挖施工技术。杨林隧道进口左线ZK14+904位置发生多次突泥涌水,为顺利度过突涌口,采用了CRD法开挖,CRD法充分利用了中隔壁和临时仰拱的支撑作用,在软弱围岩中较为实用,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变形,确保了施工安全,取得了较好的处治效果;对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岩溶隧道施工中容易出现的突水涌泥因素与危害形式,针对永吉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位埋深大,雨季可能产生滴水状或淋雨状渗水,容易出现突水现象的特点,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处、膨胀性围岩段及岩溶区的突水涌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隧道采空区突泥涌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兴矩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9,7(6):42-45
龙岩江山隧道施工中在K3+370-500段先后出现特大突泥涌水地质灾害,施工中采取了管棚加固、双液注浆封堵、分段花管排水等综合措施,隧道施工安全通过了涌水段,通过营运3a的监测证明了治理是成功的。对于采空区在塌腔顶形成高压水的塌体施工宜采用随挖随堵、逐榀逐环、稳扎稳进的开挖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高海拔、寒冷气候地区的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以及路线所经区域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尽量减少大填大挖、破坏自然景观及由此引发的公路病害,对确实无法避免的地质灾害和公路病害,应本着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和设计方案,以保证设计安全和公路畅通. 相似文献
13.
在隧道岩溶区施工时,通过综合运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准确预测围岩的实际情况和溶洞的具体性状,制定有针对性的灾害处治措施,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4.
在隧道岩溶区施工时,通过综合运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准确预测围岩的实际情况和溶洞的具体性状,制定有针对性的灾害处治措施,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5.
九仙山公路隧道运营期间出现渗漏水现象,严重影响隧道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恶化行车环境,并给维修管养带来困难。针对隧道渗漏水病害特征,采用半圆管引排、高压注浆止水等综合整治方案,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为类似隧道病害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结合某隧道二次衬砌开裂的工程实际,分析了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是地层岩性、自然气候条件特异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了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