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抛石堤相对块体尺寸对透浪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程中应用较广的透水抛石堤结构,通过一系列断面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抛石堤块体尺寸D与静水面堤宽Bswl之比与无因次波陡H/(gT~2)之间的关系。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透浪系数计算公式。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该公式能较好地计算规则波作用下抛石堤堤后透浪系数,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周期波浪作用于抛石堤时,部分波能透过石间孔隙,从而影响港内泊稳。结合印尼工程实例,采用波浪断面物理模型试验,对透射系数随周期、波高、波类型等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波浪整体系泊物理模型试验,对驳船码头和散货船码头的相应泊稳条件进行了研究。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透浪对码头系泊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抛石堤透射系数随波高的增大而减小,随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周期越长,船舶允许作业波高越小;长周期波浪的透浪作用对系泊影响程度大,设计时应纳入考虑。试验结果可为抛石堤后方码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海岸防护堤坝工程中,采用水力插板桩技术修筑直立墙,并在墙前水下形成抛石护坡,此种水力插板与抛石斜坡组成的的复合堤,已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稳定性。对直立堤、抛石堤以及复合堤3种堤型开展不同波况下直立墙上和抛石护坡中波压力的试验研究,对复合堤的稳定性优于直立堤和抛石堤的机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抛石护坡明显降低了直立墙上的波压力,减轻了波浪冲击;直立墙阻止越浪带动抛石堤顶部块体向堤后运动,避免抛石护坡的过度破坏。两者结合使复合堤具有比直立堤和抛石堤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深水软土地基上抛石斜坡堤沉降变形对护面层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软土蠕变模型对深水抛石斜坡堤的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深水软土地基上抛石堤的竖向沉降和水平变位发展持续时间较长;堤身变形稳定后,堤身中部的竖向沉降量大于堤脚处的水平位移量,堤身外轮廓线长度变短,软土地基和堤身的沉降变形对护面层结构的稳定基本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复杂工况下连云港地区爆破挤淤堤吹填倒滤层一直做不好、容易漏泥等问题,从具体施工工艺入手,介绍实施方案,创新地将大型砂作为徐圩港区抛石堤吹填一种创新的倒滤层施工工艺.吹填后效果良好,对吹填区内的淤泥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淤泥被流水冲刷.  相似文献   

6.
孙永奎 《水运工程》2015,(12):174-177
自曹妃甸建设以来,抛石堤因施工简单、施工速度较快、适应能力强、施工方法成熟、安全性能高等优点而被普遍采用。然抛石堤施工,不可避免要形成龙口,尤其在外海,四周无掩护的情况下,受海域自然条件影响,龙口合龙的施工一直是施工的难点。在华能曹妃甸煤码头项目抛石堤施工中,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施工期间可能存在的水流变换过程,为龙口合龙时间的选择、施工方案的设置提供依据,以确保龙口施工过程中抛石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从工程的护底设计,堤身及护面设计、复合堤与普通抛石堤的方案比较,复合堤施工中应关注的重要原则及复合堤在地质情况复杂区域应用上的技术创新等7个方面,对宁波港镇海港区围海造地工程的新思路,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沈雪松 《水运工程》2013,(1):166-171
总结外海、深水、5 km2库区、深厚软土地基上围堤工程合龙的施工经验。本次施工充分利用抛石堤的透水性和大型施工船水抛,采用平堵与立堵相结合的工艺,适当提高龙口底高程,缩窄合龙口纵宽,降低合龙石料块度要求,减少了合龙风险和成本。  相似文献   

9.
以乐清湾港区一期南区围(海)涂工程为例,介绍袋装砂斜坡堤结构设计方法及其在本工程应用时相比抛石堤所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炳茂  盛懿洁  丁洁 《水运工程》2012,(12):130-133
以某陆域形成工程为例,介绍抛石+袋装砂组合堤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在本工程应用时相比全袋装砂和全抛石堤所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海堤工程通常坐落于淤泥软土地基上,面临潮汐、恶劣天气等复杂的环境条件,确定海堤工程的变形控制标准是一个难题。基于某圈围工程袋装砂围堤的实测资料,从沉降速率、水平位移速率、堤中沉降速率与坡脚水平位移速率的比值3个指标对海堤工程的变形控制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围堤堆载期间边界效应明显,将沉降速率作为袋装砂围堤稳定性的主要判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随着加载过程和位置的差异变化调整沉降速率控制标准;受挤淤效应的影响,浅表层的水平位移速率有可能大幅超越规范值,不宜用于控制围堤初期施工。分析基于堤中沉降速率与坡脚水平位移速率的比值提出的临界状态线指标对袋装砂围堤进行变形控制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偏心爆破挤淤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心爆破挤淤法是在爆破挤淤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新尝试,文中以连云港海滨新城金海一期陆域形成海堤及围堰工程为例,通过对其施工工艺介绍和设计断面稳定性验算,得出该种尝试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并对围堤工后进行钻孔检测和位移监测,进一步确定偏心爆破挤淤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传统的爆破挤淤法相比,具有节约成本,节省时间的优点,这次新尝试也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软基路堤临界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高速公路存在路堤临界高度的问题,根据某高速公路的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临界高度对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路堤填筑到临界高度以后,软基的沉降量、沉降速率、侧向位移量都急剧增大。最后,应用遗传神经网络算法来计算路堤临界高度,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该算法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4.
顾帅 《水运工程》2012,(6):192-195
通过对围堤施工情况跟踪及监测数据整理分析,探索抛石围堤施工期间的位移、沉降规律。施工过程中控制加载速率及分层加载高度,每次加载均在达到设计要求的恒载时间及监测数据稳定后进行,并采取减小分层加载厚度、堤身两侧反压同步施工、镇脚石施工及时跟进、尽可能延长恒载稳定时间等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深海筑堤工程中必须对深层土体进行水平位移监测。自动化测斜技术每天能在固定时间自动监测传感器读数,如果设置监测间隔为48 min,即潮位隔天的推迟时间,则可以分析出潮位对深海筑堤工程中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结合浙江某筑堤工程的自动化测斜随潮位变化的监测数据等,找出潮位对深海筑堤工程中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及规律,提出适用于类似工程的应用方法和案例。  相似文献   

16.
某斜坡式海堤工程临近桥梁,可能对桥梁产生不利影响。采用Plaxis 3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开挖换填和水泥搅拌桩两种典型断面,得出桥梁桩基的最大位移。结果表明,该海堤工程对桥梁桩基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大,对竖向位移影响很小;水泥搅拌桩断面相比开挖换填断面,桩基水平位移更小;两个典型断面均能满足桥梁桩基位移小于5 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平顺抛石护岸在长江中下游应用最为广泛,能够增强堤岸的抗洪能力,保障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和沿江各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然而,护岸块石常常发生滑落导致护岸破坏。为了解其破坏机理,进行了不同岸坡坡度、不同块石粒径及大小、不同流速等条件下的水槽试验,从块石受力、弯道水流特征、块石位移特征及坍塌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抛石护岸的水毁,提出了抛石护岸破坏程度的判别指标并给出需要维护的时间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港口工程时,外侧栈桥桩基础的施工时机和工程安全直接受到围堤填筑加载过程的制约和影响。依托某一级渔港工程,通过围堤加载过程中软土地基侧向变形分析及深层水平位移跟踪监测数据的多元回归拟合,分析预测了地基水平位移随围堤加载过程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ANSYS三维建模分析围堤加载过程中灌注桩的内力及变形,最终确定了外侧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时机。研究表明:该软土地基在加载过程中的侧向变形符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围堤加载而导致软土地基产生的侧向变形对外侧灌注桩位移的影响作用比对其自身内力影响要大;当地基土体上部产生最大水平位移150 mm时,灌注桩混凝土的屈服应力安全度仍较大,据此可提出外侧栈桥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时机,该方法可供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各水位期不同波高作用条件下,斜坡型潜堤所受波浪力的特性,基于某潜导堤工程设计与物理模型资料,采用FLUENT软件建立二维波浪数值水槽,用物理模型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对不同淹没水深和波高下斜坡型潜导堤所受波浪力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波浪力与相对波高、相对淹没水深之间的关系,结合其他形式潜堤波浪力的经验计算公式拟合得出该斜坡型潜导堤堤顶面最大波浪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波浪力大小受相对波高、相对淹没水深的影响较为显著,其影响机理与波浪场流体运动特征相关;相对于波高的变化,波浪力对淹没水深的变化更为敏感,且波浪力在不同的淹没水深区间和不同的作用位置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评估邮船的横移操纵性,对概念阶段的某中型邮船的横移抗风性展开研究。考虑邮船上层建筑高大的特点,在由侧推器、螺旋桨、舵所组成的横移平衡计算模型中,增加风载荷及力矩,并依据现有的初步设备参数,计算13个风向角所能承受的最大风速,预测邮船在码头的横移抗风操纵性能力。通过实例计算验证,此评估方法能够清晰便捷地评估邮船在不同风况下的横移抗风能力,为邮船概念设计阶段的横移操纵性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