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速公路苜蓿叶型立交环形匝道半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首满叶到立交车辆左转弯运行的分析研究,从匝道的几何设计、行驶路线长度、运行时间和占地面积等方面论述了环形匝道半径对育蓿叶型立交的影响,指出我国高速公路官蓿叶型立交设计中确定环形匝道设计标准及半径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的某些关于环形匝道设计指标提出建设。  相似文献   

2.
敬淼淼  钟伟斌 《公路》2011,(7):79-81
就互通立交设计中超高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实际运行车速及横向力系数取值对超高取值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中,立交匝道超高横坡的取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匝道设计车速与技术指标的取值关系、变速车道、匝道线形及平纵配合的几个问题,对设计中常易出现问题的几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分析T型互通立交匝道端部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匝道设计车速标准,结合设计车速要求,提出变速车道类型及渐变段长度确定原则,最后,将上述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中.  相似文献   

5.
刘健汉  符锌砂  苗聪 《公路》2012,(5):36-41
当前,我国许多省市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成为在新一轮的高速公路发展周期中的关键节点.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特点,对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中值得重视和容易忽视的要点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对“环形匝道设计速度、半径取值”和“新规范未详细规定的匝道超高值的采用”进行了计算研究并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6.
立交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由左转匝道的形式所决定,在立交规划设计中,往往面临着对单一流向左转匝道的选型问题,而相关规范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文中以城市互通立交左转匝道为对象,运用Vissim建立仿真平台,探求半定向及环形左转匝道的适用性,从绕行距离、行程车速等方面给出评价,并以立交各流向流量之和最大为目标函数,以路段、分合流、交织区通行能力等作为约束条件,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建立了一般立交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0,(5)
选择重庆九龙坡至永川高速路段的来凤立交进行虚拟实验,目的是研究车速和匝道半径大小对行驶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影响,并依据实验结论对来凤立交提出合理限速与设置安全性设施。首先使用纬地三维道路设计软件对来凤立交进行立交复现,然后依据实车实验,利用Carsim车辆动力学软件对车辆进行建模指导。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横向加速度在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上的峰值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变大,考虑行驶安全性与舒适性,给出了行车速度建议,匝道A、B建议车速为50km/h以内,匝道C建议车速45km/h,匝道D限速35km/h,并针对每一条匝道提出安全性建议;(2)增大匝道半径有利于提高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但是具体半径值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3)针对匝道C、D,研究车速与匝道半径耦合效应下对横向加速度的影响,车速与半径对匝道D上的横向加速度影响程度都很大,而匝道C上的横向加速度主要受车速影响。  相似文献   

8.
雪宝山互通式立交是G69银百高速公路重庆城口至开县段的一座服务型地下互通式立交,位于主线间距只有1 100 m的财神梁隧道和双河口隧道之间,所处位置地形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匝道布置不当则安全风险大。因此,如何选取地质风险最小的匝道布置方案,是该互通式立交匝道布置独有的特点。介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该类立交的选型和设计思路,为类似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区是影响立交整体运行的关键点段,为了减轻入口合流区的拥挤、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整体效率、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交通需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要采用一些交通管理控制措施。根据互通式立交匝道入口区域的特点,本文对高速公路网可靠性作用较大的互通立交匝道和主线的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入口合流区的几何和交通特性,对匝道和主线分别提出了不同管理控制策略,即:高速公路匝道入口控制策略和主线车道运行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10.
忠垫高速公路太平立交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太平互通式立交是忠垫(重庆忠县至垫江)高速公路项目重要工点之一。阐述了太平立交在施工图设计中对初步设计推荐方案的优化过程,探讨了枢纽立交环形匝道半径的取值,论述了匝道的平纵组合对立交造型与工程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互通式立交基本单元的匝道,其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功能、行车安全和工程投资等。阐述了匝道变速车道设计、匝道线形指标检验及端部竖向设计等技术性问题,指出了在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孙平  吕志敏 《公路》2013,(6):59-62
目前高速公路几何线形设计理念已逐渐过渡到以运行速度为指导的理念,但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范围内匝道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研究仍相对较少。通过对匝道范围内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关系进行分析,以榆佳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平纵面线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车辆在实际运行速度下匝道线形设计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易巍 《广东公路交通》1998,(2):26-27,33
该文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笔者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规划与设计中的一些体会,对立交型式、交通量计算、匝道排水、收费站等设计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立交工程定向匝道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交的选型是立交建设中重要的前期工作。而匝道的选择是决定立交型式的关键因素。利用“对定向道的定量和定性选择”,为选择定向匝道提供了较为实用的方法,本文是作者参加了上海、天津等城市大型立交设计并对选择定向匝道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经济流量法”以数值为依据,凤经济效益计算为手段,综合考虑了交通量和投资等多种因素,是一种选择定向匝道的新方法,但由于立交匝道的选择还受到如占地、拆迁、地下管线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公路安全性评价的理念应用到立交方案设计中,并结合广清立交工程设计实例。从立交型式、匝道与主线速度协调性、匝道出人口设计、地面交通组织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城市枢纽性立交在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公路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6 互通式立交   美国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按其职能共分为两大类,即一般型和立交枢纽型,前者指高速公路与一般干线、集流道路和一般城市道路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交,后者指两条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互通式立交。   自从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形成以后,互通式立交的基本形式亦趋于成熟,其主要形式有:3肢(喇叭、直接式T形和Y形)、菱形、苜蓿叶形、部分苜蓿叶形、带环道的直接式和完全直接式。   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互通式立交匝道均不设收费站,因此4肢喇叭形几乎是没有的,一般互通式立交采用最多的形式为菱形和部分苜蓿叶形。   今天,美国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趋势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形式的单一性;②运行的一致性;③造型的规则性(减少匝道数量和形状);④合并出口车道,避免左侧流出匝道(避免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分散)。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05,(8):215-215
浦(城)南(平)高速公路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考虑到地形和工程造价因素,在地形许可且增加造价不多的情况下,采用100km/h的设计车速,其余用80km/h的设计车速。全线共设有仙阳、浦城、临江、石陂、五夫、兴田、建阳、建瓯、南雅、大横、南平北等12处互通立交。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同侧相邻入口路段的交通安全,满足当前越来越复杂的互通式立交相邻入口的行驶安全需求,在规范的规定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以主线同侧相邻的匝道入口间距为研究对象,分析驾驶人进入上游入口后的驾驶特性。考虑车辆由匝道驶入主线时加速行驶距离、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和变换车道所需距离,建立了最小间距计算模型。结合相关调查结果及国外规范的成熟研究成果,对匝道入口处关键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匝道设计车速对应的合流鼻初速度、不同主线设计速度的合流点末速度、不同车型在加速段的平均加速度及合流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的平均等待时间等参数。通过对匝道合流处的驾驶员视距研究,分析了合流前识别决策距离、合流前换道距离以及合流前减速距离。最后从行车安全角度,提出了基于主线和上游匝道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相邻入口最小间距指标建议值。结果表明:主线同侧相邻匝道入口最小间距与主线和匝道的设计速度均存在较强的关联,两者的速差越大,所需要的间距越大。《路线规范》中未区分相邻出口和入口,相邻出口的间距和相邻入口的间距相同,且未考虑匝道设计速度,所规定的主线同侧相邻匝道入口最小间距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匝道是互通式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立交的使用功能、立交规模以及交通安全。本文从自然条件、匝道的基本形式、匝道的设计依据和匝道的照明设计等方面对匝道设计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