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微 《天津汽车》2006,(2):25-28
引言汽车行业在认证活动的推广和发展中,质量认证已是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WTO在国内汽车行业的逐步进入和关税降低,汽车的进出口国际贸易蓬勃而迅速发展,质量认证不仅是汽车行业证明其组织管理水平、生产一致性控制能力及产品符合性的惟  相似文献   

2.
阿文 《汽车与配件》2003,(28):33-33
编辑你好,近日,从新闻中得知,国家认监委负责人提醒汽车行业的相关企业,对3C认证不能再持观望态度,因为8月1日是最后期限,产品如不通过认证,会面临销售、进口和使用麻烦。我想请教它是如何规定的,基本程序有哪些?出口的产品是否必须获得强制性认证? 阿文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传承特点及相互间发展关系,讨论了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内在联系,在考虑汽车行业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过程认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认证范围、汽车CCC产品认证模式和认证程序流程,结合当前汽车强制性产品指定实验室现状以及汽车行业认证机构开展远程审核的优缺点,建议加强汽车CCC指定实验室管理,规范汽车产品的远程审核,以更好地促进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  相似文献   

5.
一、汽车行业3C认证的必要性 3C认证是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该制度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重要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也是我国确实履行的一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世贸组织认为中国原有的两种认证标准不合理,有重复收费的现象。这两种认证标准是: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国内产品和部分进口商品实施的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即长城标志(CCEE),另一个是原国家出入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工业》2001,(1):79-80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质量认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各企业已将质量体系认证作为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汽车市场竞争的激化对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整年生产企业要求其特约维修站的一定时间内通过ISO9000认证,从而使汽车特约维修站贯彻ISO9000标准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我国汽车行业逐步建成“四体一体”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顾要介绍了质量认证的类型以及质量认证的作用和处,综合分析了汽车行业质量认证现状,并就我国汽车行业的质量认证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建伟 《世界汽车》1995,(1):16-19,45
现行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在实施中的存在很多弊端;建立型式认证制度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到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法律为基础,技术法规为依据,汽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型式认证制度;在过渡阶段,应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依据,利用认证委员会开始起步,以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为技术依据,进口汽车质量许可制度逐步与型式认证制度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行业质量认证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变化情况,各种类型管理体系认证的概况以及认证的作用和益处,综合分析了汽车行业管理体系认证的现状,并就我国汽车行业的认证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工业》2000,(1):46-46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质量认证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各企业已将质量体系认证作为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少顾客(主机厂、整车厂、总成厂)将是否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作为配套采购的条件汽车行业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编制了汽车工业的质量体系标准。我国由政府主导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转变到目前的企业自主申请质量体系认证,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汽车产品认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产品的法规适应性,产品的市场销售准入等;同时它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标准法规涉及行业知识面宽,不易理解,认证周期比较长,涉及政府部门比较多。为使汽车行业内更多人熟悉我国汽车产品的管理,特撰写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路与汽运》2006,(5):72-72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消息,从2006年9月1日起,中国已对轻型汽车产品实施国家统一的节能环保自愿性认证制度。到2008年,这一认证将在汽车行业全面实施。据悉,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度将对进口车、国产车统一实施,统一认证规则、技术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志。由于目前轻型车产品占整个汽车产品的绝大部分,节能环保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首批在轻型汽车产品中实施。显而易见,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度的建立,将发挥认证认可对市场及消费的指导作用,使符合节能环保发展要求的高端汽车产品脱颖而出,进而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和整个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汽车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认证和标准法的实施正在进一步的规范当前汽车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汽车产品的认证工作也随着规范化的汽车生产愈加趋于精细,汽车产品的分类以及产品类别的认证也有了新的规则和标准。汽车认证制度是否规范对汽车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不断规范汽车型式认证,完善认证体系,才能促使我国汽车市场越来越规范化,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长足稳健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究国内汽车行业产品认证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微型汽车行业历经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后,一路凯歌,在金融危机中崭露头角,成为汽车行业后起之秀。应当看到,有效的专利战略是微型汽车行业保持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微型汽车行业专利战略的系统设计,为中国主要微型汽车企业专利战略的统筹实施提供参考,以全面提升中国微型汽车行业的专利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于曰桂 《摩托车》2003,(4):13-14
目前,摩托车行业内正进行“CCC”认证。在这之前,我国各行各业(包括摩托车行业在内)普遍采用的是ISO9000国际认证。这是众所周知的。目前在汽车行业和部分摩托车配件行业内还在进行的又一种认证是QS-9000认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2003,(1):90-91
质量体系认证和合格评定作为各项管理和贯彻标准的新兴手段,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汽车行业开展得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有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有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以ISO9000为基础的结合汽车工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认证,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QS-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我国汽车行业开展得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依然是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也有部分企业按照QS-9000:1998,VDA6.1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进行认证,随着ISO/TS16949:2002技术规范的问世,其将逐渐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流模式。本文通过对QS-9000:1998及ISO/TS16949:2002的特点对比分析,结合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认证的现状,对已经获得QS-9000:1998标准认证注册资格的企业如何按照ISO/TS 16949:2002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惠 《上海汽车》2003,(1):35-37
1我国汽车新产品管理体制的衍变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我国汽车产品种类和数量都以中型载货汽车为主,其它车型所占比例很小,汽车属于国家控制的重要生产资料,按照国家统一的计划进行分配.80年代后,我国政府对汽车新产品的管理经历了《目录》管理的十几年的管理阶段和2001年开始的《公告》管理阶段.2001年底又推出了"3C"强制性标准认证的管理方式.国家的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也在研究国外的型式认证体制,将不断改革汽车新产品的管理体制.下面简单介绍《目录》管理、《公告》管理和"3C"管理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记者近日获悉,统一润滑油多种油品又顺利通过美国石油学会(API)认证,统一润滑油高级别、节能环保产品再度受到行业关注,有业内人士分析,统一润滑油将在中国润滑油市场上再度掀起诸如“加氢”之类的风暴,事实上,统一润滑油正在加紧实施其高级别润滑油产品的全面推广战略,以节能型、环保型产品为代表的“统一”高端油品通过世界权威机构API标准认证,正是“统一”志在驱身高端润滑油领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汽车行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未来10年、20年里,中国汽车业无疑将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加入WTO后,对中国汽车行业受到的影响或冲击要认真研究对策.回顾中国汽车发展史,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汽车最初的产品和生产线是从苏联引进的,到后来中国自主开发的一些产品主要是轻型车和越野车.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汽车产品以引进为主,技术来源已呈多元化趋势,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上已有发展和提高.中国汽车产业最初的设想是,走引进产品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和自主开发的路子,但实践证明,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而且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