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3):17-17
2005年,由交通部组织实施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已成为3大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之一。 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各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私有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车出行或旅游(包括本自治区以及北京、河北、天津、辽宁等周边省份的公众)也逐渐兴起。文章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提出了内蒙古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功能、相关关键技术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乘客信息发布系统依托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显示等技术,实时向乘客发布各种交通信息.文中对乘客信息发布系统的构成、发布内容和关键技术进了初步设计,通过各种信息发布方式为出行前和出行中的乘客提供所需的发车时刻表、换乘路线、出行最佳路径等信息,达到规划出行、最优路线选择、避免交通拥挤、节约出行...  相似文献   

4.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建设在今后的几年中将是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现状的分析,针对内蒙古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的需求,提出具体的系统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提升云南省综合交通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本论文对云南省综合交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进行了设计。平台通过6大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网站服务系统、交通呼叫云服务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短信服务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移动终端服务系统和综合交通信息广播电视服务系统的建设,采用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基础信息、实时路况信息、交通诱导信息、客货运信息、交通气象信息、交通旅游信息等综合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为公众的出行、货物的流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针对公路交通信息资源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提出信息资源整合是消除"信息孤岛"的有效途径,构建了资源整合的体系框架,分析了数据中心的功能以及信息共享与交换的机理,认为信息整合所需建设的四大应用系统分别为公路建设综合管理系统、综合运行分析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7.
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往往涉及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因此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访与交换是提供高效出行信息服务的保证。针对系统中数据不能互访和转换的问题,提出了公众交通信息服务需求辨识模板的概念。通过分析我国用户的交通信息需求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流程,定义了1种基于XML语言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需求辨识模板。  相似文献   

8.
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智能运输系统IT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提供公路铁路航空出行的相关信息。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可靠的信息传输、高效的信息处理、获取方便的信息发布,为出行者及潜在出行者及时、准确、可靠、方便、全面、实用地提供出行的相关信息。文章研究了综合交通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提出了总体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通诱导信息的发布可大大提高路网的运营能力,为缓解交通供需矛盾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交通诱导信息作为城市交通流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改变驾驶员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使道路上的交通流重新分配。本文以SP调查数据为支撑,从出行行为角度分析交通诱导信息方式对驾驶员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利用非集计模型建立驾驶员选择行为模型,预测分析拥堵状态下,驾驶员对不同交通诱导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而有序地引导驾驶员出行选择,以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诱导信息系统背后的作用机制,交通诱导信息发布策略对于系统的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设计诱导系统时应选择合适的信息发布策略作为设计基础。使用解析方法评价了瞬时信息、预测型信息和无信息3种信息发布策略,比较了瞬时信息和预测型信息的有效性和最优性,以及不同流入水平、干扰流水平和预测精度下各种信息发布策略得到的总出行时间和各路径出行时间的情况,为诱导系统的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崛起,廊坊市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也给智能交通注入新的技术内涵。廊坊市大数据应用系统不在满足单纯的业务处理,转向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信息数据也从"信息孤岛"转向"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交通运行综合分析水平和公众服务质量。本文以廊坊市交通为例,运用数据资源整合理论,对廊坊交通运输信息数据整合做了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交通出行信息对私家车出行者行为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大连市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使用意向调查,获取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选择行为特性数据,引入因子分析方法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建立交通出行信息选择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需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私家车出行者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与个人私家车出行质量相关信息的需求最高,面向私家车出行者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运营应体现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城市交通运行特性逐渐由规律性向偶发性转变,居民对偶发事件的预警需求也日渐增加.针对常见公共交通偶发事件,通过SP公众小样本调查,从影响程度、发生频率及对居民行为影响等角度开展偶发性事件特征的深入分析;进而利用系统聚类算法实现点、局部、全局三层级的偶发事件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明确不同偶发事件下居民对信息需求的类型、位置、提示时间,构建偶发事件信息需求表.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环境下不同服务终端的信息发布和收取特性,获取最佳信息发布获取渠道,进而构建偶发事件信息发布框架并搭建基于手机APP移动终端的服务平台.结果表明,手机移动终端的居民使用满意率达到85%.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运行特性的不确定性与出行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交通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背景和目的,分析了3种整合模式,针对地方交通信息化建设问题,介绍了湖北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体系框架、数据流、功能组织,并介绍了服务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实际经验,重点从数据、功能、建设模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公路》2010,(1):I0004-I0005
为保障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交通正常运行,世博会期间,上海将采用7种服务方式,面向世博会游客提供世博交通和日常交通信息服务。 (1)世博交通出行网 通过世博交通出行网。帮助世博会游客规划出行路径、出行方式、换乘方案,获取世博会园区实时客流信息和全市道路交通实时状态信息,了解世博交通政策、各类交通管制措施、公告和重大世博交通新闻,让世博游客和本市市民等全面掌握世博交通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为了量化综合交通信息对小汽车通勤者的诱导效果,实施网络调查获取出行行为数据,分析了调查数据的统计特性,并对比有无综合交通信息时通勤出行链的时间、空间和结构特征,然后,基于SP数据建立通勤者在综合交通信息条件下出行选择行为的网络广义极值模型(NGEV模型),并利用BIOGEME软件包进行求解.通过分析参数标定结果,得到如下结论:综合交通信息下通勤者进行复杂出行链选择公共交通的概率更低,小汽车通勤出行链(私人交通模式)在泊位数充足的情况下转向其他交通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交通信息作用下的活动-出行决策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交通信息对出行者出发时刻、出行路径、出行方式选择和日活动安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评价了以活动理论为基础的各种研究方法和模型系统的优缺点;分析总结了近十几年间交通信息作用下的出行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探索了改进信息作用下活动-出行行为预测方法的途径.结果表明:信息在诱导人们出行行为方面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规划管理部门应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交通信息.  相似文献   

19.
从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行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以行业内分散的业务系统及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整合框架、核心流程、关键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协同工作、决策支持及公众信息服务能力的思路和方法.为交通行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提供了分析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可变信息标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公共交通信息服务手段,它发布的信息具有公众性。但目前大多数可变信息标志针对不同的用户和环境提供相同的信息,这反映了对交通信息用户的偏好及道路状况等不同的交通环境考虑得不够。为了能在不同的交通环境下提供相应的信息,使用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可变信息标志得到必要的交通信息,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驾驶员对VMS提供信息的偏好度,利用IPA分析了VMS发布内容,并由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