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摘要:城市户内变压器运转时会产生噪声,严重时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文章简单阐述了变压器噪声产生和传播机理。并以南昌市某户内变电站为例,使用声振软件Va One,基于统计能量方法,对经过吸声材料处理后的户内变声场进行仿真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经过添加特殊吸声材料处理后的户内变电站,在大门外,仿真数据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在大门内、外,声压级差值仿真结果与预期效果能够符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振动响应的高铁声屏障结构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开口形式的封闭式声屏障在高速列车所产生风压作用下的受力特征,以某高铁声屏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顶部不同开口间距的双侧封闭式声屏障及顶部不同覆盖长度的单侧封闭式声屏障整体模型;将速度为350 km/h的列车驶过时产生的脉动风压激励时程作用于声屏障结构整体模型,计算得到声屏障结构的静力响应和动力时程曲线;最后计算动力放大系数. 研究结果表明:双侧封闭式声屏障顶部增加开口间距和单侧封闭式声屏障顶部覆盖长度减小都有利于风压的释放,改善结构受力情况,随着开口间距增加或覆盖长度减小,有利作用愈加明显;对于双侧封闭式声屏障,开口2 m时立柱最大动应力是开口8 m时立柱最大应力的1.15倍,放大系数也增加0.12;对于单侧封闭式声屏障中,覆盖8 m时立柱的最大动应力是覆盖2 m时立柱的最大动应力的1.28倍,放大系数也增加0.37.   相似文献   

3.
高速列车噪声源声功率与速度的函数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既有对数经验公式无法拟合高速列车显著声源贡献率与速度的函数关系这一问题,使用轮辐声阵列进行高速列车车外声源识别试验;根据显著声源位置对列车表面进行区域划分,量化分析显著声源区域的声功率级和声功率贡献率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在既有对数经验公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类噪声声功率随速度的变化特性,建立新的拟合公式;结合列车噪声测试数据对新的拟合公式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以350 km/h运行时,下部区域对列车总辐射噪声的贡献率占70%以上,升弓区域对局部区域声功率的影响最显著,超过50%;随着速度的增长,下部区域的贡献率逐渐减小,弓网区域逐渐增大,显著声源区域的贡献率变化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利用新的拟合方法得出,列车声源区域的声功率级和声功率贡献率与速度的拟合度基本都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响应面法对千米级斜拉桥主梁最大挠度进行静力可靠度分析,考察主梁最大挠度随结构材料、几何尺寸及外荷载等不确定因素的变异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算例研究表明,主梁挠度可靠指标对各随机变量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敏感程度不同。同其它随机变量相比,斜拉索弹性模量变异对千米级斜拉桥主梁挠度影响最为显著。主梁截面面积变异对千米级斜拉桥主梁挠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与对千米以下斜拉桥主梁挠度的影响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5.
乔晓琳 《交通标准化》2011,(12):171-173
通过对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拉伸强度的测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判断结果数据中是否存在离群值,同时对测量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并对拉伸强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找出影响拉伸强度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使用参数传递、求解控制以及动态网格技术,建立了侧风流体动力学模型和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列车外流场和系统响应进行协同仿真,获得不同侧风环境下列车的稳定姿态和气动载荷,研究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指标,分析了不同侧风环境下列车安全运行的临界速度,确定了列车的侧风作用安全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侧风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地铁车辆辅助变流器噪声超标1.5 dB(A)的问题,基于数值模拟和噪声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辅助变流器的气动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通过大涡模拟计算辅助变流器的气动噪声源,然后基于声类比法计算气动噪声源在流道和外部空间的声传播,最后分析风机与流道的涡流和噪声分布云图,对比各测点声压级频谱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出风口0.4 m处仿真和试验的峰值频率均为290 Hz,量值仅相差5%,说明仿真方法正确可行;风机进口速度不均匀度过大、风机叶片涡流过多是导致风机噪声过大的原因;通过在风机进口增加方形整流网,改善了风机进口速度不均匀度,减少了风机叶片涡流,实现相同测点总声压级降低2.5 dB(A).   相似文献   

8.
电力变压器内部水分增加将严重影响油纸绝缘性能,导致绝缘纸板表面更容易出现沿面放电故障. 为了研究交流电压下不同水分含量绝缘纸板的沿面放电特性,建立了典型的针板沿面放电模型. 基于脉冲电流法实时测量沿面放电模型的放电特征图谱,同时采用高速相机记录绝缘纸板上白斑形成和发展过程. 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纸板起始放电电压和闪络电压的变化趋势,以及沿面放电特征参数变化趋势. 分析结果表明:纸板含水量的增加导致起始放电电压显著降低;不同水分含量纸板的沿面放电和白斑形成发展过程均可划分为4个阶段,沿面放电过程和白斑形成发展的4个阶段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观察分析绝缘纸板微观结构,发现试验后的纸板纤维严重断裂,且纸板中水分含量越高,纸板表面受损害越严重,纸板含水量从小于0.5%增加到3.8%时,起始放电电压下降了61.3%.   相似文献   

9.
对药源海洋真菌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诱变的实验方法初步研究.对等离子体放电诱变条件进行了探索,比较了等离子体单独诱变与等离子体-不同化学诱变剂复合诱变的诱变效果,并对两个较合适的诱变方式进行了致死曲线的研究,且对海洋真菌AP2T1菌株进行了初步规模的诱变处理与活性筛选实验.研究发现等离子体单独诱变及等离子体-氯化锂复合诱变较适合该菌株,且该海洋真菌孢子对等离子体的致死曲线与前人报道的细菌相似,并发现等离子体对老化失活的出发菌株可能具有激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可能是一种较适合海洋药源真菌诱变育种的新手段,值得继续完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制动力曲线异常检测方法, 分析了回踩异常特性, 考虑了制动力检测工况和制动力曲线变化趋势, 基于余弦相似度与相对误差, 对制动力数据进行聚类, 建立了制动力曲线分段算法; 将制动力曲线分为阻滞段、上升段、持续段和释放段, 提取出相应的数据子集; 对3家检验机构的9 120条制动力曲线进行人工筛选和分析, 归纳了制动超前、回踩、增长滞后3种异常特征, 给出了相应异常检测算法; 对于较难识别的回踩异常, 根据动态规划思想, 找出上升段最长连续趋势下降子序列, 计算了该子序列占制动力曲线上升段的行程比, 并结合经验值来判定该子序列是否异常。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维度不大于32的低维制动力数据, 通过余弦相似度可聚类制动力曲线的阻滞段、上升段、持续段和释放段; 对于维度大于32的高维数据, 因为维数较高, 行程比较小, 分界点对整个序列相似度影响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在考虑相似度的情况下, 通过分界点的相对误差进一步约束聚类结果, 可以确定制动力曲线的阻滞段、上升段、持续段和释放段; 由于采集的回踩子序列占制动力曲线的行程比为9.8%, 大于行程比的经验阈值8.2%, 因此, 该制动力曲线具有回踩异常, 判断结果正确, 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1.
何征峰 《交通标准化》2011,(12):174-176
介绍桥梁预应力孔道注浆体声波透射法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检测过程、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质量评定标准。质量评定标准的研究将推动桥梁预应力管道注浆质量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起重机箱梁结构轻量化,以竹子为仿生对象对正轨箱梁横向肋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通过研究竹子结构特征参数的自然分布特性与受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受力截面对应不同的等效节间距;考虑加劲肋间距对结构刚度和强度指标的影响,设定加劲肋极限间距,建立了正轨箱梁加劲肋变间距等稳定性优化策略,结合有限元弹性屈曲分析进行迭代优化,实现了加劲肋变间距等稳定性设计.研究表明:优化求解速率随偏差率增大而增大;仿生箱梁较传统箱梁加劲肋数量由15道减小为10道,两根主梁重量减轻136.12 kg;各截面屈曲抗失稳能力差异减小,同时满足强度和刚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超声速脉冲风洞中球头驻点热流测量精度,对1 mm小型化同轴热电偶研制及薄膜热流传感器的耐冲刷性能进行研究.应用热传导反问题的计算分析方法,建立了分别针对薄膜热流传感器和同轴热电偶的数据处理方法.在2 m激波风洞上利用研制的5种不同类型及尺寸的传感器进行了球头驻点热流测量试验,将试验结果与F-R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传感器外形尺寸、热壁、传感器敏感元件、同轴热电偶膜厚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小型化同轴热电偶响应时间满足测试要求;薄铂膜热流传感器重复性误差在8%以内.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声屏障降噪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规律,基于边界元理论,结合高速列车实测声源识别结果,建立了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预测模型,研究了包括高速列车不同位置声源、声屏障高度、声屏障截面形状和吸声边界条件对插入损失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现役声屏障结构的改进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声源高度对声屏障插入损失有重要影响,现有2.15 m高声屏障只对车体下方噪声有降噪效果;随着声屏障高度增加,插入损失逐渐增大,声屏障高于6.15 m时,插入损失达到25 dB(A)以上;对于不同截面形式的声屏障,降噪效果从优到劣依次为Y型、倾斜型、T型、外折型、直立型和内折型,其中Y型比直立型插入损失高0.7~1.5 dB(A);对于任一类型声屏障,吸声引起的具体降噪效果与声屏障形式有关,有吸声边界条件的降噪效果要优于"刚性光滑"边界条件,前者与后者相比,其插入损失可提高0.3~6.4 dB(A).   相似文献   

15.
以傍山隧道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地震动作用下不同结构形式棚洞的主应力和位移。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棚洞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根据D-P屈服准则,利用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建立边界条件。研究表明:半拱斜柱式棚洞比半拱直柱式棚洞的抗震性能更优越;拱式棚洞比柱式棚洞抗震性能更好;柱式棚洞柱与横梁的连接形式不同而应力分布规律发生变化;地震时,洞顶回填土与边坡的交界面可能产生滑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同步提高目前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的气动噪声性能和散热效果,满足更严苛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需求,以某型汽车交流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台架试验和数值仿真方法探究端盖栅格对气动噪声和温度场分布的综合影响规律;基于五点法获得了噪声声压级分布,基于多热电偶测点获得了关键部件的温度分布,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和电磁场Maxwell仿真软件获得了发电机内部的流场、声场和温度场分布,采用试验结果验证数值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在分析原始发电机气动噪声特性和温度场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不同倾角的端盖栅格侧壁以降低冷却气流冲击的动能损失,探讨了端盖栅格倾角和扇叶气流出口角的合理匹配,并基于牛顿冷却理论研究了波状端盖栅格对增加换热表面面积和降低气动噪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端盖栅格结构对气动噪声有较大贡献,同时也对冷却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端盖栅格侧壁倾斜40°时能够和扇叶气流出口角更合理地匹配,有效减少冷却气流冲击的能量损失,三相定子绕组最高温度降低9.63 K,12阶次气动噪声降低3 dB(A)以上;波纹状端盖栅格增加对流换热面积和气流速度的同时降低了气动冲击作用,使得端盖散热量增加7.72 W,定子铁芯、端盖和三相定子绕组温度分别降低了5.12、4.94和5.29 K,栅格对涡流的改善以及气流对栅格的冲击削弱使12和24阶次气动噪声降低3 dB(A)以上。   相似文献   

17.
侧风环境下列车高速通过站台的流固耦合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侧风环境下列车能否临靠站台高速安全通过,采用列车空气动力学和列车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侧风与列车的流固振动分析获得列车姿态的变化;考虑侧风作用下,列车的姿态变化和轨道几何不平顺的影响,分析了侧风环境下,列车临靠站台高速通过时的气动响应.计算结果表明,与无风环境尾车易与站台碰撞不同,在6 m/s侧风环境下,当列车以350 km/h的速度临靠站台通过时,车头前端是离站台最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病程中血清特异性IgG(SIgG)抗体变化作了动态检测,分析了SIgG的变化与病型的关系。结果表明,SIgG可于第3病日检出,此后其阳性率和滴度随病日的延长而增高,至第11~12病日,阳性率达100%,滴度趋于稳定的高水平。不同病型EHF有不同的SIgG反应,于第7~8病日,不同病型的SIgG滴度出现显著差异(F=4.004,P<0.05)。提示SIgG在EHF的免疫病理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大连金州滨海大桥为例,简要介绍斜拉桥中计算机辅助测量定位索导管技术,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AutoCAD绘制主塔索导管三维图,通过全站仪对索导管实际坐标的测量,将实际坐标输入计算机中,与设计坐标进行对比.找出偏差量,再进行调整索导管,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回头曲线路段的轨迹曲率特性和汽车过弯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轨迹曲率变化模式,提出了轨迹等效半径的概念,研究了回头曲线路段的切弯行为和典型过弯方式. 研究发现:1) 回头曲线的入弯、弯中和出弯均可见严重的车道偏离. 2) 入弯时汽车在缓和曲线之前便已进入曲线行驶状态,出弯时车辆轨迹曲率在驶出缓和曲线之后的直线上降低至0,轨迹曲率的变化率要低于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率;左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要低于右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 3) 左转轨迹曲率的幅值回头曲线中部低于或者接近道路设计曲率,右转轨迹曲率则高于道路设计曲率. 4) 左转弯的轨迹等效半径要高于弯道设计半径,右转弯轨迹半径最小值和均值普遍则低于设计半径. 5) 驾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弯方式来实现回头曲线路段轨迹半径的增加和最大化,但需要侵占对向车道. 6) 驾驶人切弯时,左转弯的轨迹半径增量要高于右转弯的轨迹率半径增量,即车辆左转驶入回头曲线是更容易取得切弯效用;在大头线、平头线和小头线(转角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80°) 3类回头曲线中,小头线和大头线上的切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