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近三年来,年产量以60%的幅度增长,能生产12种排量的各种车型,整车与零部件,合资、合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多数引进技术、合作生产的摩托车,产品国产化率已达到85%以上,1994年产量达520多万辆,居世界之首。产品质量水平基本可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并有部分出口。 80年代中期,国家规划定点的19家共25个整车生产厂点,有相当一部分如嘉陵、建  相似文献   

2.
曾光明 《摩托车》2006,(10):58-58
2005年中国摩托车产量已接近1800万辆,包括有15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并且拥有行业完整的摩托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为扩大国产摩托车出口的海外宣传渠道,提高我国摩托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6年第四届中国摩托车出口交易会订货会将于2006.12.18-20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摩托车界,大家都知道重庆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力帆轰达。重庆力帆轰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现在拥有的发动机品种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大品种35个,小品种100多个,已上了摩托车目录的有40多种。在我国现有的4000多万辆摩托车  相似文献   

4.
阮天林 《摩托车》2013,(16):83-85
经过三十多年的飞跃发展,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1993年,我国就以367.49万辆的产量首次超过摩托车王国——日本,成为了世界头号摩托车生产大国,1997年则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003.7万辆,至2012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摩托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9000万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消费国。由于我国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晚,行业管理不够规范,维修服  相似文献   

5.
用户评车     
《摩托车》2009,(10):I0027-I0028
力帆水冷摩托车,是力帆集团推出的升级车型,力帆集团率先实现水冷技术在中小排量摩托车上应用,是—次技术上的突破,成功将水冷技术带给中国用户。据厂家介绍,升级后的水冷LF150—17摩托车,经过对减震改装,提高了驾乘的舒适,高回弹座垫,舒适耐折。力帆多功能水冷摩托车配备全新水晶款动力版发动机,采用力帆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的涡流增压技术,全新优化的球型燃烧室,配以多项优化设计使油气雾化更充分、  相似文献   

6.
《摩托车》2004,(1)
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飞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1993年就以367.49万辆的产量首次超过摩托车王国——日本,成为世界头号摩托车生产大国,1997年则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003.7万辆,我国摩托车产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02年底,我国摩托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5500万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消费国,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7.
三、我国摩托车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我国摩托车形成批量生产,已有10余年历史。累计投放市场已超过2000万辆,生产的排量有50、60、70、80、90、100、125、145、150、250、750ml等14级共800多个品种的车型,每年均有10多个新车型投放市场。但是,除近几年引进国外技术的产品外,其余产品基本属于  相似文献   

8.
轶名 《摩托车》2006,(6):17-19
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飞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1993年就以367.49万辆的产量首次超过摩托车王国——日本,成为世界头号摩托车生产大国,1997年则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003.7万辆。截止2005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然  相似文献   

9.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摩托车工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迅速崛起,并于“八五”末的1995年产量达到783万辆,能生产14个排量800多种车型,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和销售大国,这与《摩托车信息》的正确导向和舆论宣传是分不开的,值此《摩托车信息》杂志发行100期之际,我要说一声:杂志社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方式主要有水冷、自然风冷、强制风冷和油冷等。目前,国产摩托车发动机普遍采用单一冷却方式,如骑式车主要以自然风冷为主、踏板车主要以强制风冷为主,而采用水冷方式的车型相对较少,并且排量一般都在125mL以上,125mL以下的摩托车采用水冷方式的很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摩托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量从1980年的5.5万辆,发展到1997年的1000万辆,产量居世界第一,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辆。 20年来,摩托车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00亿,实现利税200多亿,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已形成能生产15种排量,近千种车型,有相当经济实力与开发能力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各国摩托车品种比例看,大排量摩托车一般占摩托车总量的6~10%左右,在发达国家大排量摩托车所占比例更大。我国摩托车年产量去年可能达到800多万辆。如果按以上比例计算,大排量摩托车也应有40~60万辆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六五”、“七五”的建设和发展,到“八五”时期达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产量从1980年的17万多辆增至1995年的783万辆;整车生产企业由当初的25家定点厂发展到现在上目录的118家,加上“隐形”生产厂约有300家以上。目前能生产16种排量860多种车型,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摩托车电喷、水冷、多缸、多气门和大排量5大技术中,力帆集团率先实现水冷技术在中小排量摩托车上的突破,10年来,对水冷机的品质、动力、舒适、操控、安全及人性化等方面不断升级与改造。2009年,力帆对水冷系列摩托车的发动机、水循环及整车品质再次提升,续写了中国摩界的水冷技术新华章。摩托车下乡惠民,力帆车喜进万家。以专利水冷发动机技术为平台.力帆对发动机功能扩展进行研发.通过2000多个小时的反复实验.成功实现了以水冷摩托车为动力源的外接抽水机、喷洒器等功能,从技术上将广大农村、乡镇用户对摩托车和农业机械的需求完美结合,堪称摩托车实用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5.
雪谊 《摩托车技术》1996,(10):27-29,39
日本生产的250mL级的摩托车品种数已经超过70种,高居该国生产的30多个排量级各自品种数之首,其配备的汽油机的结构特点为:四冲程居多,水冷却为主,单缸机及多缸机并存,风冷型二冲程机已很少出现。性能特点为:水冷二冲程双缸机动力性指标最高,不过目前仅出现在赛车上;水冷四冲程四缸机性能较高且被较广泛地使用;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双缸机性能低于单缸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汽摩配》2005,(3):62-63
一、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摩托车工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科研、开发、营销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有一批名牌产品覆盖“两个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2004年产量已达到1600万辆以上,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能生产2000多十品种的摩托车,15种排量的摩托车,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在国家直接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摩托车第一产销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能生产15种排量、1000多种车型的摩托车,年产能力达2000万辆。摩托车行业现有从业人员近百万,全行业1990年~1997年累计实现的利税总额为226.7亿元,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显著贡献。但自1994年以来,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摩托车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加之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摩托车累计产量11533 848辆,比1999年增长0.023%,累计销量11 496 490辆,比1999年增长0.029%,产销率99.68%,比1999年略有增长,再次达到历史新高.从产量情况看,四冲程摩托车共生产9 543 502辆,占总产量的82.74%,比去年增长15.21%;二冲程摩托车共生产1 990 346辆,占总产量的17.26%,比去年减少33.32%;四、二冲程车比为4.79:1,四冲程摩托车明显超过二冲程摩托车.从排量情况看,产销量均持续正增长的车型有:110 mL、125 mL、150 mL三种车型,这说明我国摩托车还是以这三种排量为主导车型,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9.
日本摩托车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并且多年来常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应归功于日本摩托车在排量上的"丰富",不论排量大小其品种发展比较均衡.本文对日本近期生产销售的共计240款摩托车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日本摩托车在不同排量上的构成状况,并剖析了不同排量摩托车的基本结构特征和性能水平,另外还对典型排量的摩托车的基本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摩托车今后在排量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正智 《汽车情报》2007,(13):16-20
中国摩托车产量自1993年居世界第一以来,到2006年已连续14年雄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摩托车产量已连续几年占世界摩托车产量的一半以上。2006年摩托车产量又创历史新高峰,超过2000万辆大关,达到2144.4万辆,同比增长20.83%。中国也是摩托车出口大国,详见表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