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铁路》2009,(11):77-77
随着北京南站公交枢纽,特别是地铁4号线的开通运营,北京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京津两地旅客乘坐京津城际动车组出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京津城际铁路动车组的客流量也随之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旅客行为微观仿真方法,针对大型铁路客运站旅客对售票设备的使用行为进行建模,提出基于旅客行为微观仿真的售票设备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仿真系统。最后,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模型的参数标定和实例验证,解决了车站售票设备现状评估、极限能力计算及远景数量配置等问题。仿真发现:北京南站售票设备能够满足近期和远期设计要求;现状窗口开放条件下,极限服务能力为10万人;远期所有窗口均开放时,极限服务能力为35万人。研究表明,应用旅客行为微观仿真方法较传统方法和排队论方法能够更精细刻画售票设备与旅客的相互作用、更为客观地反映评估结果,由此验证所提模型和系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正8月12日23时04分,一块被大风刮起的彩钢板击中京沪高铁G40次列车,造成列车和多处供电设备被砸坏,接触网跳闸,列车自动紧急制动。经现场勘查,造成这次事故的是高铁沿线的一处临建民房的彩钢板,长52 m、宽7 m,被6级大风整体吹起,掉落在线路和接触网上。受此次事故影响,部分列车晚点6 h以上,北京南站13日和14日共有46趟到发列车停运。这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给广大旅客和铁路运输带来了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4.
作为客运专线特大型客站,北京南站的票务系统可为京津城际、京沪客专、普速旅客提供优质的票务服务,实现客运专线售票、检票和收入管理.其系统构建方案包括系统总体方案、系统构成和接口、终端数量的计算和网络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白应香 《铁道运营技术》2004,10(4):20-21,25
从当前铁路旅客运输过程中人身损害发生的主要表现形式入手,阐述了铁路旅客人身损害发生后.铁路部门所应承担的无过错、严格的举证、先予赔偿和代付保险金等4种法律责任。为减少铁路运输过程中铁路旅客人身损害事故的发生,提出了加强职工法制教育、严格损害事故处理工作程序和加强旅客安全教育等3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站标识决策点布设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型客运站旅客向导标识布设的复杂性,提出基于遗传算法求解决策点的优化方法,并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标识布设实例分析,为实际方案的实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京南站供配电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北京南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火车客站,其开放的设计思路和大胆的构思彻底改变了以往旅客站房的设计风格和结构,同时也给供配电系统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对其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研究结论:电力供应以外部电力系统供电为主,站区为了满足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区间用电需求,设置10kV配电所及变电所,站房设置10kV变配电所;应急电源系统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和EPS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北京南站的主供电系统。并采用了三联供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当外部电源停电时可有效发挥其独立发电功能,为部分负荷提供电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如何通过合理设定开始检票广播时间,使得旅客在进站上车的过程中增加检票的流畅性,是提高高速铁路客运车站广播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服务环节.本文建立旅客候车检票模型,并通过SRAIL仿真系统对北京南站进行实例仿真,对不同的开始检票广播信息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最佳开检广播时间.  相似文献   

9.
大型铁路客运站旅客集散微观仿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准确预测大型铁路客运站旅客聚集能力和设施利用程度,分析大型铁路客运站旅客集散特点,提出旅客集散仿真的基本流程,构建基于个体活动的旅客集散微观仿真模型.将旅客在站内的活动过程划分为路径选择、节点选择和决策感知3个阶段,运用最小支撑子图求解旅客路径,建立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节点选择模型,给出旅客复杂行为决策感知的统一表达式,开发大型铁路客运站旅客集散仿真系统.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综合仿真分析可知:全站绝大多数时间内服务水平较高,高峰时间段服务水平有所下降;在高峰时期最高聚集旅客人数达3 907人;在非高峰时期可以适当减少售票窗口,以提高售票设备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铁道知识》2014,(3):49-49
5月17日上午9时,由中国铁道学会举办的2014年铁路科技活动周在北京南站正式启动,乘坐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的旅客将破费后一周时间里高兴地体验“铁路科普之旅”。  相似文献   

11.
基于Anylogic仿真技术的北京南站客流组织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客流组织的复杂性,依据站内功能区位布局及客流分布特征,利用Anylogic微观动态仿真软件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客流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客流组织动态仿真环境模型,设计了仿真流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站内的客流拥堵瓶颈分布、排队长度、等待时间等多指标评价分析,提出了客服设备(检售票系统设备、安全检查系统设备、换乘通道服务设备等)合理配置与运用管理的优化方案,为实际运营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复杂换乘站是指多线换乘兼对外客运枢纽车站,由于其功能和客流特征的复杂性,需采用客流模拟手段来辅助方案设计。在车站客流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火车南站的实际案例,提出对多线换乘兼对外客运枢纽车站进行客流模拟时,应兼顾车站的各项功能需求,针对客流特征细化模型参数,从而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对于多线换乘站设计方案应适当增大付费区空间,合理组织客流流线,避免流线交叉。对于衔接对外客运枢纽的车站,枢纽换乘区域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于组织客流,并应根据客流需求配备购票和安检设施,适当增加人工售票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导向标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京南火车站高架层客流换乘组织的复杂性,分析并设计换乘客流流线,利用VISSIM微观动态仿真软件,建立客流组织动态仿真模型,提出换乘客流组织流线优化方案,为实际运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型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仿真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传统计算方法采用静态公式计算,忽略了车站功能布局、客流组织方案与最高聚集人数的互动影响。在研究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证明3个规律,揭示最高聚集人数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最高聚集人数的周期特性和出现时间;通过对15万条现场统计数据的拟合分析,提出旅客提前到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运用车站客流组织仿真系统,研究提出车站最高聚集人数的仿真计算方法,并采用北京南站数据进行验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车站方案设计、运营管理方案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最高聚集人数是研究铁路客运站站舍能力与规模的核心。在对既有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种新的计算方法,即概率法、最坏情景法、模拟法,同时提出了各种方法参数的建议值。最后,以北京西、北京、广州东站和樟木头站为例对传统方法中的聚集系数法和3种新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从枢纽设施的组成、分类方面,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空间理论引入铁路客运枢纽的平面布置设计,提出按照枢纽流线组织,将设施分为高级中心、次级中心、低级中心,并结合了服务区进行布局的方法。以北京南站为例,验证了中心地空间理论在客运枢纽设施布置设计方面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客流冲击对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地铁各线路日常运营的客流量数据,总结北京地铁运营网络的客流规律和大客流冲击地铁线网结构产生的运营风险特点。结合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构建地铁网络化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部分以北京地铁客流量较大的1号线为评价对象,计算该条线路上22个车站的风险值,风险值大小能够反映出不同站点对地铁网络化运营风险大小的影响程度。其中国贸站、大望路站风险值达到0.7以上(属于高风险),需要作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关键站点,以期为今后进行地铁网络化运营关键站点风险管控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铁路客运站建设的指导总则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健 《铁道学报》2007,29(6):95-100
中国铁路在《铁路"十一五"规划》中,要建设6个路网性客运中心、10个区域性客运中心。根据这一总体布局,"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将结合客运专线和长大干线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铁路客运站,即,省会级城市客运站25座、地市级城市客运站95座、县级城市客运站428座,逐步形成适应客流特点、便于客运组织和分类管理的客运站体系。为了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旅客服务的宗旨,建设好这一大批客运站,在总结我国客运站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以"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建设理念,作为新时期铁路客运站建设的指导总则。结合北京南站的工程实例,阐明客运站建设指导总则的具体运用。针对当前客运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枢纽建筑动态客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天津站交通枢纽和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站交通枢纽的建筑设计及其动态客流仿真模拟的成果,对轨道交通枢纽建筑中的客流组织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客流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