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立锋  邓剑峰  安乐 《隧道建设》2015,35(10):1066-1070
盾构在市区交通流量繁忙地段穿越浅基础石拱桥,经分析需要对石拱桥进行加固才能满足盾构顺利通过,在传统加固桥梁过程中地面道路不具备交通导改条件(分流通过桥梁车辆),进而影响对桥梁加固,通过对桥梁进行增加内拱圆箱加固及优化盾构掘进参数,确保盾构掘进施工质量和管片施工质量,在满足桥梁安全情况下保证盾构顺利通过了石拱桥,并节约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2.
朱建峰 《隧道建设》2019,39(8):1326-1333
穿越深厚软土地层的地铁盾构隧道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面临不均匀沉降、结构变形超限及其引起的渗漏水、局部结构劣化等病害难题,影响隧道结构全寿命使用功能。以佛山地铁3号线工程为背景,从施工风险、环境影响、投资及运营期结构安全角度出发,对国内地铁工程常用的软土地层土体加固工法进行分析,提出采用格栅式三轴搅拌桩加固作为地层预处理措施。对2种三轴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布置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对比管片内力与变形差异,确定推荐方案,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结果表明: 1)盾构隧道穿越深厚淤泥层时的加固宽度应不小于拱腰外侧3 m,深度应进入下部较好持力层0.5 m左右; 2)与未加固地层相比,地基加固处理后隧道变形可减小30%~40%,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某城市盾构隧道下穿的实际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盾构穿越施工对高铁桥梁桩基的影响和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在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隧道施工完成后,桥梁桩基水平位移背离隧道方向;盾构隧道施工引起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为0.24 mm,承台中心最大沉降为0.52 mm,产生的最大附加轴力为230 kN,变形值及桩底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不必对桥梁桩基进行主动加固。结合下穿之前的实际掘进试验,提出了盾构近距离下穿高铁桥梁的施工控制措施。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一致,从而说明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李海洋 《隧道建设》2020,40(Z1):343-349
为解决四线叠交小间距隧道下穿老旧桥梁的沉降控制问题,依托南宁市轨道交通1、2号线区间叠交隧道下穿老旧朝阳溪桥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对朝阳溪桥的变形沉降及管片内力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针对实际工程特点,提出钢板围堰导流、旋喷桩加固河床、袖阀管加固桩基、临时支撑系统以及盾构掘进参数控制的措施,确保四线叠交小间距盾构隧道安全下穿朝阳溪桥。研究结果表明: 1)未采取措施前,四线叠交隧道掘进将对桥梁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桥梁基础严重倾斜,且会造成隧道管片压溃; 2)朝阳溪桥年代较久,受力结构体系复杂,对地层扰动敏感,应对朝阳溪桥基础进行包裹式注浆加固及旋喷桩+混凝土板护底的河床硬化,确保超浅埋四线盾构隧道安全通过朝阳溪桥,同时防止河流冲刷引起隧道上方覆土流失。  相似文献   

5.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下穿既有综合管廊时,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会使既有综合管廊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威胁结构安全。为了研究盾构隧道下穿过程中对既有综合管廊的影响,探索不同穿越交角下既有管廊的变形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模拟,分析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综合管廊的沉降变形规律、地基加固对管廊沉降的控制效果及不同下穿交角对既有综合管廊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既有综合管廊在盾构机附近主要产生纵向上的不均匀沉降,随着盾构掘进,沉降逐渐增大,进行地基加固后能够有效减小既有管廊的沉降变形。当下穿交角较小时,既有综合管廊沉降变形增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徐宇  李永奎 《路基工程》2019,(6):108-113
以西南地区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桥梁为例,运用有限元软件,以地基沉降量和桥梁桩基最大竖向应力为研究对象,在路基填筑施工阶段和安全运营阶段,对有无CFG桩地基加固处理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CFG桩可有效减小新建铁路的沉降量,降低其对桥梁桩基最大竖向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力  刘一帆  李明宇  靳军伟  杨潇  马世举 《隧道建设》2022,42(12):2006-2014
为探究盾构直接穿切复合地基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规律,依托郑州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穿切水泥土群桩复合地基工程,对盾构穿切单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盾构切桩全过程中地表沉降、桩顶压应力和桩间土应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在与现场试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进一步对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进行补充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盾构穿切单桩复合地基全过程中,加载板沉降发展规律大体分为盾构切桩前、刀盘切桩、盾体穿越残桩、盾体脱离残桩、同步注浆层填充与凝结、残桩脱离盾尾6个阶段。2)桩土应力比随着切桩施工过程先减小后增大;桩身轴力随着整个切桩过程发生变化,最终阶段轴力值相比切桩前有所增大。3)由于残桩桩长变短,桩身应力重分配比使得桩身出现2个中性点,中性点以上为正摩阻力,桩体受压;中性点以下为负摩阻力,桩体受拉。4)与最终的累计量相比,各阶段加载板沉降增幅比分别为20%(盾构切桩前)、60%(盾构切桩—注浆层凝结)、20%(盾构远离残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增幅分别为-8%、-16%、-53%、3%、25%、66%。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软土区深基坑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变形影响及保护措施,以杭绍甬高速公路明挖隧道与杭州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交叉节点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依次分析了采取不同工程措施后,盾构隧道主体结构的变形情况,并将计算最终位移变形量与实际监测位移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上方基坑开挖对下方盾构隧道的影响显著,在无任何辅助加固措施情况下,盾构隧道最大竖向变形量远超允许变形量;采用地基加固、抽条开挖、“门式框架”、及时反压等工程措施后,对盾构隧道竖向位移的控制作用显著;现场位移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位移结果相吻合,表明本文提出的工程措施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朱建明  程海峰  江强 《隧道建设》2013,33(5):348-353
依托江苏江阴澄江西路过江隧道工程,对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对软土地层的扰动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如下: 1)对盾构掘进中地表纵向沉降规律进行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引起土体扰动的4个阶段进行验证,得出软土地层施工中不同阶段对土体扰动程度的比例。2)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数值计算中考虑土体非线性变形。通过数值模拟可知,横、纵、竖向位移趋势符合工程实况,最大沉降量与实测数据比较接近;增大上部土层的E,c,φ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软土地层的沉降量,降低盾构施工对土体的扰动影响。从而论证了通过对土体表层注浆加固可以达到减小沉降,降低土体扰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超近距离下卧既有盾构隧道的安全,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结构分析、理论计算和监控量测等方法,针对基坑开挖施工对下卧既有盾构隧道的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1)结合上部基坑开挖施工工况,利用计算软件分析不采取措施时下卧隧道的内力转换及变形,发现随着基坑开挖施工,管片结构内力虽先增大后减小,但增大的幅度有限,对安全不起控制作用,下卧隧道的安全主要受变形控制;2)为有效抑制基坑开挖施工引起的超近距离下卧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分别研究隧道内设置抗浮锚杆、隧道侧设置隔离桩、隧道内增设临时支撑及配重等技术措施对抑制隧道变形的作用,发现隔离桩+临时支撑+配重措施效果最好,隔离桩措施次之,抗浮锚杆措施效果最差;3)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下卧隧道保护设计方案,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以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刚 《隧道建设》2013,33(12):1059-1063
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为北京首座上下线隧道盾构共用同一个盾构井始发的车站。如何减小上线盾构始发期间盾构对车站中板结构的影响及确保下线盾构施工的正常水平运输,是影响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方案比选,提出采用竖向钢支撑代替型钢支撑对后浇中板进行加固。对建议方案进行受力检算,显示方案满足相关要求。方案实施后,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铁盾构隧道、城市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的大量修建,新建隧道下穿/上跨既有隧道及其相互影响已成为隧道工程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既有隧道,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隧道或盾构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埋深浅、宽度小、壁厚薄的特点。因此,当其被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时,既有隧道结构的内力、地表沉降等也必然不同。基于汾湖站(苏州南站)综合管廊工程,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管廊地基加固对远期地铁盾构隧道修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以地基加固长度和上下隧道净距作为变量,考虑了盾构机的掘进压、千斤顶推力和管片间的界面。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工程项目,若远期盾构隧道下穿综合管廊,管廊地基加固对管片的内力无明显影响;当双线盾构隧道下穿后,较短长度的地基加固会增大既有管廊的轴力(拉力);对于初始阶段地表沉降,地基加固均增大了X向(垂直管廊方向)、Y向(平行管廊方向)的沉降值,但显著减小了盾构隧道下穿后地表的隆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荷载对管片防水性能的影响,依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市政项目盾构段,选取油缸推力和螺栓预紧力作为主要施工荷载,采用ANSYS建立管片结构模型和弹性密封垫模型,对施工荷载下管片的张开量以及相应张开量下的管片防水性能进行研究,得到施工荷载对管片防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油缸推力对环缝影响较大,会加大环缝张开量,但对纵缝影响较小; 2)管片间弹性密封垫的防水性能随管片张开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张开量为2 mm以及大于6 mm时存在渗水风险; 3)以张开量2 mm为计算控制标准,油缸推力使直线段管片防水性能下降8%,曲线段下降15%; 4)增大螺栓预紧力能略微提高直线段管片的防水性能,但对曲线段管片的防水性能无影响,曲线段整体防水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吕荔炫 《路基工程》2019,(3):125-129
以福州地铁6号线区间隧道上方施工路基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在深厚软土地层中路基堆载对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变形影响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软土的变形特性及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采取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堆载对隧道周边的影响较大;对深厚软土加固,采用CFG桩+水泥土搅拌桩方案,形成复合地基后可满足变形控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王立军  许俊伟 《隧道建设》2011,31(2):220-227
为保证施工过程及地铁运营中桥梁异形板区变形稳定,确保地铁施工本身及桥梁安全,施工中采用了如下措施:1)在地面架设支撑系统作为应急体系;2)托换桩周边利用复合锚杆桩对原桩隔离及地层的预加固,使地层有较好的稳定性;3)进行人工挖孔桩托换施工,倒挂井壁法开挖,辅以环向注浆及底部注浆,严格控制成桩过程的变形;4)对钢承台多次同步顶升,逐级托换,将原桩受力转换至新桩;5)在盾构穿越过程中,优化施工参数,加强监测及信息化管理,依据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及管片后的补注浆。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控制手段,解决了复杂地层中复合锚杆桩及大直径超深挖孔桩施工、钢承台多次同步顶升、高精度实时监控等技术难题,将桥梁墩柱沉降控制在了3mm以内,确保了盾构穿越期间隧道及桥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蔡军安  何娜 《路基工程》2015,(2):117-121
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扰动是必然存在的,此类问题已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以佛山市三水区下穿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利用数值摸拟法,计算分析了近距离下穿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规律。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将盾构开挖影响等效成一位移,推导了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既有铁路竖向位移理论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轨道沉降近似呈正态分布曲线,主要影响范围为隧道轴线两侧约2.5倍隧道直径范围内,与Peck估算公式计算所得影响范围一致,且其分布规律与实测结果吻合。对比数值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可以有效地计算既有铁路受下穿盾构开挖影响后的位移。  相似文献   

17.
结合南京地铁四号线某车站地基加固工程,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桩侧摩阻力和桩土应力等多项室外试验研究,得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的主要集中范围、竖向应力沿着水泥土桩的状态分布和水泥土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试验结果可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非连接式桩筏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针对大型桥梁工程采用的减隔震基础形式--非连接式桩筏,考虑竖向荷载、垫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非连接式桩筏水平承载性能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法跟踪了土体水平位移路径,利用数字图像关联技术获得了土体位移场与剪切带,分析了竖向荷载、垫层厚度等因素对筏板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和剪力分布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非连接式桩筏基础水平承载力的简化模型及计算方法,并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竖向荷载可有效限制筏板水平位移,设置垫层可显著减小桩身弯矩及剪力,并且桩身弯矩和剪力随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土体在垫层顶部形成位移集中区,产生局部塑性变形并不断扩大,最后局部塑性变形区贯通形成完整的剪切带;非连接式桩筏基础水平承载力与竖向荷载相关,当竖向荷载较小时,其水平承载力由筏板与垫层界面摩擦力控制,当竖向荷载较大时,其水平承载力取决于垫层的水平承载力,这与图像分析获得的垫层破坏结论一致。因此,对于非连接式桩筏基础的设计及具体工程应用,可以通过调整垫层的厚度来减小桩身弯矩及剪力;所揭示的非连接式桩筏基础水平承载力变化规律可为今后大型桥梁隔震基础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无锡轨道交通二号线东林广场站—上马墩站盾构隧道工程穿越沪宁城际铁路交叉段为对象,采用FLAC3D数值方法分析有无地层加固措施时,地铁盾构隧道的修建对上覆城际高铁路基隆沉的影响,以及对盾构隧道管片受力的影响,论证钢筋混凝土承台、钻孔灌注桩和CFG桩联合加固地层的效果.计算表明:地层加固措施能有效控制路基的最大沉降量和最...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叠合梁支架的施工安全性,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与计算全桥箱梁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通过计算钢管桩承载力,并与相应荷载组合值比较,确定支架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和正常施工状态下桥梁各施工阶段排架顶端轨道梁的最大竖向位移。结果表明桥梁各施工阶段排架杆件的最大压应力小于Q235钢的容许应力值,满足承载力要求;桥梁施工排架弹性屈曲分析特征值为4.15,满足施工过程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