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多年以来,美国海上救助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列,找出中国与美国在海上救助水平上的差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海上搜救管理体制、救助装备、应急反应速度、搜救立法、搜救志愿服务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海上救助水平进行对比探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我国海上救助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设立的"海上搜寻救助"专章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海上搜救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上搜寻救助"专章,就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海上搜救领域,完善海上搜救法治体系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秦皇岛海事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围绕海上应急中心工作,不断完备"一案三制"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履行海上人命、财产救助和环境保护职责,"十三五"期间,共组织海上搜救行动89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846人、遇险船舶73艘,搜救成功率达97.13%,  相似文献   

4.
海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和减轻海上突发事件造成危害的最后环节和最直接的手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介绍了烟台海事局辖区海上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制约海上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力求对进一步提高海上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海上人命救助能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孙富民 《航海》2008,(3):7-11
本文旨在从救捞发展历史进程,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海上人命救助实际,阐述进一步加强专业救助能力,进而推动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翁志敏  李鑫健 《航海》2014,(5):56-59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作为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从事东海辖区内海上人命救助及以人命为直接目的的财产、海洋环境的救助,全力守好海上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进一步完善救助值班待命机制,提高救助成效,笔者对东海救助局2008-2012年执行的海上救助情况进行分析,对救助力量部署提出一些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7.
赵楠  真虹 《水运管理》2010,32(4):35-37
为帮助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寻找不足、继续发挥优势,首先分析海上救助的特殊性和风险性,进而提出建立海上救助系统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设定原则,最后根据我国海上救助体系特点,分别从人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3个方面建立1级指标并进行细分,建立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晓雷 《航海》2020,(2):23-23
2020年3月上旬,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东海海区风大浪高,海上险情事故易发多发。3月9日夜间,东海救助局连续作战,成功救助7名遇险人员,切实保障了海上复工复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3月9日19:33,东海救助局接上海RCC险情信息:"台海66"轮在上海北港水道505号浮附近搁浅,船艏和机舱进水,有沉没危险,船上4人待救,请求救助。接获险情后,东海救助局立即启动应急救助预案,根据事发位置和险情特点,先后指派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轮和"东海救204"轮前往现场救助,并要求救助船舶在前往途中科学制订救助方案,做好大风浪中释放救助艇接救等救助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韦涛  薛忠林 《航海》2020,(3):21-23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海上船舶流量不断提高,险情事故时有发生,海上救助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为守好海上人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提高海上救助成效,服务国家战略,本文在岸基层面就救助指挥信息建设进行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CNKI1977—2015年数据为基础,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基金项目、发文机构等方面,对中国海上救助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中国海上救助研究的状况和特点,对中国海上救助的研究热点、引文情况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拓宽海上救助研究视野、完善海上救助理论水平、促进海上救助技术创新的实施建议,探讨构建海上救助学术评价体系、提高海上救助科研能力、加强海上救助横向合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船检》2007,(7):75-75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突发灾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海上救助训练系统优化方法,包括训练系统的熵流优化,增加开放度、保持非平衡态的结构,合理利用非线性关系促进涨落突变。最后提出依据耗散结构特点进一步发展进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和加大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的负熵流的建议,为发展和完善专业海上救助训练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海事》2011,(10):79-79
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在沪召开 8月24日至28日,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会员大会——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从救助技术、人员培训、志愿筹资以及合作共赢等方面,共同探讨海上人命救助行业的发展问题。此次大会共有正式代表400多人,大会主要包括IMRF会员大会以及国际发展论坛两项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救捞体制改革完成后,交通部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实行了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建立厂海空立体救助体系,提高了海上人命救助效率,并且已经从海上逐渐延伸到内水。海上专业队伍抢险打捞成绩斐然。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必将进一步繁荣。但随着海上船舶的大型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洋石油工业的进步,海运事业和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唯一的专业救助队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装备精良,人员精干,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队伍”,才能不负国家赋予其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履行国际海上安全义务职责。为此,国家加大投入开发新一代快速救助船——全铝质穿浪型双体快速救助船(图1)。  相似文献   

16.
正0引言自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对海上人命救助不断重视,海上救助在确保海上人命、财产和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渔业部门及渔民对救助行业的认知度、信任度和渔船安全保障的依赖度不断加强,渔船救助在整个海上救助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其面临的问题也不断显现。据统计,2015年东海救助局辖区范围内的渔船  相似文献   

17.
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是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国防交通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应海上值班待命和救助需要,交通救捞系统各救助局建造并投入使用了多艘先进的救助船艇,先后列编了多艘大功率救助船舶.实践也证明这种大功率救助船在实施海上人命、财产救助,维护海洋环境清洁,助力国家能源发展和经济建设,维护国家海...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6月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得到显著提高,有效地保障了海上运输及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近些年来,因海上险情信息不实、协调不当或随意动用海上专业救助力量而开展脱离实际的海上救助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海上救助分级体系概况从我国现有的与海上救助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关于海上救助的分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搜救预案》)中体现出的对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二是针对某遇险事件的海上救助事故性(主要是危险性)分级。(一)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由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省级海上搜救中心和海上搜救分支机构三级搜救指挥协调机构组成的海上救助主管协调机制,因此,我国海上救助的分级中存在着对海上救助的管理性分级。我国《搜救预案》中提到的海上救助行动的分级…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提升温州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积极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体现海上搜救工作的社会共同性,确保海上救助行动快速、及时、高效。针对目前温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基点配布不合理、搜救力量配置不足的现状,本文将对如何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