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一、福姜沙南水道、丹徒直水道现状福姜沙南水道历来是长江黄金水道的瓶颈航段,长江航道局上海测量队于2007年12月19日至23日测量的《福姜沙南水道图》显示:福姜沙南水道50号浮-53号浮航道宽度200m,扣除码头靠船宽度,可供航行宽度不足180m,10m等深线紧靠航道北侧。近  相似文献   

2.
此文从自然条件、通航密度两方面分析福姜沙南水道的特点,指出大型船舶航经福姜沙南水道航行安全存在的隐患,探讨了大型船舶进出福姜沙南水道操纵要领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安全航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3月30日,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长江下游航道维护总指挥部与长江南京航道局上海航道处在张家港召开3月份航道维护生产例会,统筹部署近期辖区航道维护疏浚工作。会议通报了长江下游浏河水道、通洲沙东水道、南通水道、福姜沙北水道、福姜沙南水道维护疏浚情况。两家单位分析了重点浅险水道测图数据,交流部署了近期辖区航道水深跟踪观测、河  相似文献   

4.
杨兴旺  林强 《水道港口》2013,34(1):50-54
福姜沙水道分为福姜沙南、中、北3条水道。福北水道开放之初,航道条件较好,河床整体较为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左岸六助港附近心滩的迅速发展,福北水道上段河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对航道维护及靖江港运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福北水道近十多年来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充分认识其发展规律及演变原因,提出后续维护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福姜沙南水道下口船舶安全航行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江苏段张家港水域因被福姜沙(洲)分成两股水流,沿福姜沙南岸下泻的水道被称之为福姜沙南水道(以下简称为福南水道),同时沿福姜沙北岸下泻的水道被称之为福姜沙北水道(以下简称为福北水道),福南和福北水道在福姜沙尾处汇合。近几年来,长江航道部门和海事部门经现场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制定并实施了长江江苏段定线制规定的航法,以打造长江江苏段的水上快速通道,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加快物流中转,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大型海船频繁进出长江,其中不乏主机或舵机故障需要依靠拖船进行协助航行的船舶。长江张家港至常熟航段,尤其是福姜沙南水道(以下简称"福南水道"),航道弯曲狭窄,两岸码头林立,船舶流量密集,无动力海船在此段航行风险较大。本文以"康信"轮船队的实际拖航为例,从拖船选择、带缆  相似文献   

7.
从福姜沙南水道、福姜沙北水道、丹徒直水道、和畅洲北水道现状分析着手,提出了开通福姜沙、和畅洲北水道上行航路的论点,并详细论述了开通福姜沙、和畅洲北水道上行航路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2016年水文地形资料,从近期河床演变、航道条件及维护情况、碍航原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长江下游福姜沙河段的维护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认识到福姜沙河段目前河道形势比较稳定,航槽主要淤积区位于福北水道弯顶段和福南水道。年内维护量仍集中在洪水期,枯水期的维护量较小。随着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实施,福姜沙河段航道条件将有所改善,但福北水道靖江边滩尾部可能再次切割,从而影响航道,福南水道总体呈现缓慢淤积状态,仍需密切关注航道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长江南支白茆沙河段自1965年开辟海轮航道,航道经常调标改道。分析表明航槽不稳定与河势、滩槽不稳定有关,没有稳定的河势就没有稳定的航槽。汊道兴衰使航槽改道,而深槽变化使航道经常调标,航道变迁也与上游通州沙河段河势不稳定及北支水沙到灌影响有关。随着上游河势趋于相对稳定,徐六泾主流稳定南偏,长江主流走南水道的格局趋于相对稳定,海轮航道稳定在白茆沙南水道。从河势变化趋势、航道水深条件等考虑选择白茆沙南水道为深水航道通航汊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船舶在混合水域内船舶靠离泊作业对其航道通航效率的影响,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结合船舶交通流特 性,建立了混合水域船舶交通流波动模型,进而解释船舶靠离泊作业时船舶交通流的集聚和消散过程,根据船舶交通量、 航速、船舶流密度和靠离泊作业时间,建立混合水域干扰影响范围与时间计算模型。以福姜沙南水道为例进行模型验证, 进行安全条件下的混合水域船舶通航效率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福姜沙汊道十字港至老沙段河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字港至老沙段岸线位于福姜沙角南水道下段,全长约5km.长期以来,福姜沙南水道近岸水流与岸线平顺,落潮主流稳定偏南且深水傍岸,无回流.多年来已建、在建、计划兴建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交通航运、港口码头.电力建设等大中型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设施,深水泊痊日益俱增,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本文仅从工程的角度对该河道进行分析、探讨,供规划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贾雨少  谢婕 《水运工程》2018,(12):147-154
针对南通水道近期航道回淤急剧增加的现象,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分析航道回淤的内在与外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通水道河道宽度由2 km放宽至6 km,动力分散减弱,泥沙易落淤形成水下暗沙,水下暗沙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横跨航槽输移;近期在南通水道附近实施的沪通长江大桥与通州沙西水道河道整治工程是航道回淤量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福姜沙河段持续冲刷,为南通水道航道回淤提供了部分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长江白茆沙水道分为南、北2个航道,是连接江尾海头的重要航段,目前受航道条件和航行习惯的影响,白茆沙南水道是大多数船舶航行的选择。随着12.5 m深水航道的开通,进江船舶数量增多,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白茆沙水道在承载航运经济的同  相似文献   

14.
福姜沙河段目前呈三汊通航趋势,海轮航道走福南水道,江轮航道走福中水道,福北水道—如皋中汊为地方专用航道,目前三汊水深条件都不满足12.5 m深水航道要求尺度,为此必须进行整治。分析各汊道碍航情况及各汊道整治难度。针对各汊道碍航特性,提出整治原则及整治思路,在分析各汊道分流格局、水深条件、碍航特性等的基础上,提出整治工程平面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5.
福姜沙水道位于长江下游澄通河段中部,为长江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较剧烈、碍航最严重的水道之一.为了满足沿江和上游港区的发展需要以及深水航道向上延伸的建设要求,结合相关资料对福姜沙水道近期河道演变及演变特性进行分析,认为福姜沙洲前段和如皋中汊近年保持稳定,略有冲刷,双涧沙上部及沙头冲淤进退对福中及福北水道影响较大,深槽不稳定,深泓摆动较大,是影响福北和福中水道航道条件的关键洲滩.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长江下游福北水道出口碍航成因问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河道演变分析和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重点分析福姜沙河段近期河床演变、航道维护和福北水道出口段河型及水动力特征。结果表明,福北水道出口段受上游来水来沙、河槽自然放宽水动力减弱及民主沙尾部横向越滩流引起泄流阻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导致碍航淤积现象时有发生,建议适时采取工程措施减弱民主沙尾越滩流,减轻福北水道航道维护压力。  相似文献   

17.
徐元 《水运工程》2015,(4):132-138
福姜沙河段是长江下游唯一的两级分汊、三汊(福南、福中和福北)并存且通航的河段,目前右汊即福南水道为主航道所在,且其右岸也是中国最大内河港苏州港张家港港区的主要作业区所在。根据长江南京以下河段12.5 m深水航道建设方案以及福南水道上口、转弯段水深不足或通航水域宽度不足的情况,结合福南水道内的港口岸线利用及泊位分布现状及其规划,本文分区段论证实际将成为专用进港航道的福南水道的航道等级及航道尺度,并对水道内港作业水域重新进行了平面布置。最后,采用数学模型对调整后的水域布置进行回淤研究,并提出初步的减淤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阮伟  徐元  肖烈兵 《水运工程》2012,(12):54-58
结合福姜沙河段水流动力特性和河床演变特点,在福姜沙河段布置不同的治理工程方案,通过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手段分析工程效果,在双涧沙体实施工程措施综合整治效果最佳,福姜沙航道治理必须从稳定双涧沙沙体出发,守护双涧沙是福姜沙深水航道建设的关键性河势控制工程.对双涧沙守护工程进行不同平面形式、高程方案进行了比选,得出福姜沙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基础性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2010—2015年福姜沙河段历年地形和水文资料,开展定床物理模型铺沙冲刷试验,采用三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福姜沙河段的边滩泥沙输移问题。结果表明,切割沙体移动速度和其驱动因子(如径流、沙体高程和沙体迎水面角度)呈正相关;靖江边滩是以冲刷下移还是切割下移方式运动的临界流量为4万m3/s。靖江边滩—福左水道是主要底沙输移通道。上游流量是福姜沙河段输沙方式变化和河床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小流量时福中水道为主要输沙通道;而大流量福北水道是主要输沙通道。大流量持续作用下会有更多泥沙进入福北水道,福北水道易出现大幅淤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白茆沙水道典型年份地形和水文数据,对典型洪水作用下白茆沙水道演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河道边界条件和典型洪水作用下白茆沙水道分流点下移北偏,汇流点上提,白茆沙北水道深泓持续北偏,南水道新泾河至七丫口一带深泓较稳定;白茆沙沙体发生淤积,其面积、体积均呈增大特征,白茆沙南水道深槽平面上表现为冲刷展宽,断面上白茆沙南水道深槽冲刷下切,北水道断面面积呈淤积萎缩态势;白茆沙全河段表现出冲槽淤滩、总体淤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