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侯极  周勤  张春泽 《水运工程》2017,(5):125-129
长江上游河段分布众多卵石浅滩,大多数属于碍航浅滩,通过对卵石浅滩形成条件的分析,深入了解浅滩的碍航成因,为航道整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基于对卵石浅滩成因与演变的分析,从泥沙起动机理和卵石浅滩形成的基础出发,导出了顺直过渡段卵石浅滩形成可能性的比降和河道宽深比的范围区间。利用大量的野外实测资料和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卵石浅滩形成是在一定的比降或河宽范围内的,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上下限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一维非均匀沙水沙耦合模型对宽级配来沙条件下砂卵石突变段形成与演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仅靠水力筛分作用也可以形成砂卵石突变段。床面中值粒径,剪切应力,希尔兹参数以及输沙率在砂卵石突变段都会发生趋势性变化,但是变化的位置不同。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突变段推进速度与进口流量成正相关,跟进口来沙量关系非单调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上游东溪口卵石滩段的物理模型,开展了典型系列年卵石输移特征的试验。根据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卵石输移的实测数据,从动力机理出发确定砾石输移速度。以此为基础,改进了二维数值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东溪口河段卵石输移过程模拟。将计算的卵石输沙分布及泥沙冲淤过程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卵石走沙轨迹与河道内走沙基本吻合,模拟泥沙冲淤变化与该河段实测分布一致。说明改进后的平面二维卵石推移质运动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河道内卵石输移特性,可为解决长江上游卵石河段泥沙问题与航道整治工程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对过渡段浅滩形成的机理,丁、顺坝的作用和布置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以整治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过渡段浅滩具有顺直放宽的特点,因而汛期淤积,汛后虽有冲刷,但仍达不到水深要求,故需采取整治措施。浅碛子是长江上游枯水期典型的过渡段卵石浅滩之一,该滩整治时没有布置整治建筑物,而仅采用单纯疏浚的技术进行治理,通过对其整治效果进行分析,证明对该滩的治理是成功的、合理的。同时通过对水师坝、黑石碛浅滩整治效果的分析,认为对于长江上游山区河流中,某些碍航程度较轻的一般过渡段卵石浅滩也可通过单纯疏浚技术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宜昌庙嘴长江大桥西坝锚碇区极软岩和深厚卵石层发育、地下水作用影响大等突出问题,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角度重点论述了锚碇区岩土层工程特性、水文地质特征。采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了极软岩遇水软化易导致槽壁垮塌、深厚卵石层成槽难度大易导致槽段倾斜、地下水渗流破坏易形成管涌等影响槽壁稳定等工程地质问题的结果。提出了地连墙槽段加固与施工工艺、基坑降水的建议措施,为优化基坑施工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7.
华鹏飞 《中国水运》2014,(6):191-193
上石盘水电站工程闸坝坝基砂卵石层经采砂扰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针对本工程地基特点,拟定了岩基建闸和对砂卵石层地基进行处理两种方式进行设计比选。结合下游消能防冲形式,通过方案布置,从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施工条件以及工程投资等方面,综合比较论证后,选定闸坝地基处理方案为砂卵石层大开挖岩基建闸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王家滩河段处在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上段时,建库后引起的水文、泥沙变化及碍航原因。通过资料分析及模型试验,探讨建库后回水变动区上段卵石浅滩的整治原则及整治水位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川江风和尚至长寿港典型河段动床模型.进行卵石波的形成、几何尺度及运动速度试验研究.建立卵石波要素与水力泥沙因子关系式;选择典型水沙条件水文年进行概化试验,描述卵石波的运移对浅滩航道突发性碍航的影响,分析造成浅滩突发性碍航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浅滩突发性碍航预报及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虎门港淡水河进港航道工程位于淡水河河口,淡水河河口与狮子洋水道交汇,是江海过渡段,受两岸已建码头边界条件和径流、潮流两股水流动力影响,水流、泥沙条件比较复杂。本文采用实测资料整理分析、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后航道的水动力条件变化,航道泥沙淤积情况。  相似文献   

11.
伶仃洋是华南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在其东西两岸分布着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港西部港区、中山港等重要港口,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重要出海通道。伶仃洋港口航道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分析、泥沙水槽试验、港池淤泥密度测量与分析等手段,对伶仃洋港口航道的泥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动力条件特征、泥沙来源与运移形式、悬沙和底质特征、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特征及机理、泥沙水力特性试验、浮泥及适航水深利用等,并根据伶仃洋港口航道泥沙特点提出南沙港区港口航道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筲箕背滩的多年实测资料、现场踏勘资料,结合历年整治方案,分析筲箕背滩卵石沙波形态以及碍航特征。分析表明:1996年整治方案实施后,练家槽上段的“浅”得到了治理,中段的“急”得到了缓解,下段弯险的碍航特征还比较突出;筲箕背滩卵石运动强烈,卵石呈三维沙波形式向下游输移;扯船槽、新槽、老槽目前为卵石沙波的波谷,但极有可能发展成波峰;卵石沙波运动较为缓慢;练家槽以上的主航槽较为稳定。练家槽是筲箕背卵石沙波向鹭鸶碛输移的主要通道,其地形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莺歌海附近岸段岸滩侵蚀现象较为严重,政府部门拟规划通过建设海岸防护工程等措施对当地岸滩进行整治修复,改善民生。以该工程为依托,基于莺歌海海域近期水文泥沙资料,对工程区海域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泥沙活动性参数,为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3月26日,重庆九龙坡—朝天门段航道建设工程胡家滩疏浚区南槽通过水下硬式扫床验收,胡家滩单位工程顺利完成,为今年上半年全面完工打下了坚实基础。自胡家滩段航道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项目部精心规划通航航路,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合理调配船舶等资源,增加松动爆破解决砂卵石板结问题,及时处理零星基岩和孤  相似文献   

15.
分析通州沙河段水流泥沙特征、航道水深条件及航道变迁。从河势变化、河床滩槽冲淤变化等分析通州沙河段深水航道碍航原因。研究表明通州沙河段下段由于河道展宽、洲滩不稳、水流分散及涨落潮流路分离等,造成河势不稳、滩槽不稳。首先是河道展宽,洲滩分流水流不集中、上下过渡段深槽淤浅,出现碍航。其次是河道展宽、主流摆动、边滩淤长、心滩活动造成航道水深不足。另外,洲滩变动,主槽相应变化,滩槽不稳导致航槽不稳。稳定通州沙下段活动洲滩是河势稳定、航道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袁文昊  刘红 《水运工程》2022,(1):112-118
基于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对射阳港3.5万吨级进港航道开挖以后的回淤特征及回淤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射阳港所在海域受废黄河三角洲冲刷泥沙输移的影响,含沙量较高,为航道回淤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进港航道年回淤量为995万m3,其中导堤掩护段占全航道回淤量的93%,该段平均回淤强度可达5.0 m/a,高于开敞海域段的0.6 m/a。导堤掩护段航道回淤主要是由于涨潮期带入的高含沙水流在憩流时刻形成悬沙落淤所致,航道两侧滩面上的流泥归槽以及洪季期间上游河流的开闸泄洪对航道回淤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介绍了葛洲坝库区航道的特征后,着重探讨了库区航道的泥沙及浅滩问题。作者列举了库区航道中泥沙的来源、性质及数量等调查资料,对泥沙在库区航道中的运动进行了分析。接着又说明了库区航道中的浅滩形成原因及其每年的变化特征。并且分析研究了在葛洲坝建成后库区的泥沙运动及浅滩变化将会发生的演变。文中最后对泥沙、浅滩的治理和葛洲坝调度运用方案提出了衷恳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根据鸭绿江河口西水道水流、悬浮泥沙和底质粒度特征的分析,研究丹东港出海航道泥沙淤积的动力机制以及泥沙粒度对回淤的指示作用。分析表明,海域来沙为西水道的主要泥沙来源,泥沙运动以“波浪掀沙、潮流输沙”为主要特征;悬沙和底质粒度对比表明,上航道和中航道段航道回淤以悬沙落淤为主,下航道和外航道段航道回淤以底沙推移为主。航道回淤泥沙作为泥沙运动的“指示剂”,能够较好地揭示航道回淤的机理;采用刘家驹悬沙淤积模式和罗肇森底沙输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丹东港大东港区20万吨级航道回淤量为679万m,,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上述分析方法和公式可适用于砂质海岸航道回淤计算,也为类似航道回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砂卵石层钻进效率低下的问题,从钻进、取芯、孔壁支护3个方面出发,结合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港勘察项目,将采用不同钻具、取样方式、护壁方法钻进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影响钻进效率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优化。结果表明,影响卵石层钻进效率的主要原因是砂卵石层特殊的结构造成的卡钻、漏水等次生问题,而综合采用植物胶护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钻头及岩芯管能有效减少次生问题的发生,提高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20.
对黄骅港海区的水动力泥沙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基于黄骅港航道十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外航道泥沙运移形态、回淤机理和回淤泥沙来源等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提出了黄骅港航道回淤的3种泥沙来源,即近岸浅滩中转泥沙、航道两侧滩面泥沙、疏浚废弃泥沙,并分析了在回淤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