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坚  冯雪平  吴磊 《港口装卸》2022,(2):35-38+60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是码头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科学规划码头道路、优化交通组织以减少集卡等待和周转时间尤为重要。采用Witness软件对某平行布置集装箱码头路网结构进行仿真建模,分析高峰期码头路网的通过能力,比选出一种较优的路网结构,可为该类码头的路网交通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安全事故频发的客滚码头前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将该区域进行精细化布置以及合理交通组织的方式,提高码头前沿作业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为获得区域行人密度、在港时间、行走距离及卸船作业时间等评价指标,建立客滚码头前沿作业系统微观仿真模型。并以某客滚码头泊位为例,分析码头前沿功能区布置及交通组织方案对客滚码头前沿作业评价指标的影响,并给出推荐方案。实例证明,客滚码头前沿功能区精细化布置及合理交通组织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并提升前沿作业便捷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内河航运纳入国家战略、内河集装箱运量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展开。本文首先将内河集装箱码头陆域道路进行分类,明确了将码头前沿道路和堆场水平运输道路作为讨论范围。然后从道路线形特性以及交通组织管理特性两个微观层面针对内河集装箱码头道路与城市道路和公路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关优化原则。本文有助于完善内河集装箱码头道路设计和交通组织管理,提高码头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顾俊 《港工技术》1998,(4):12-14
引用概率论的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专业集装箱码头大门的车道数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5.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具有高效、绿色、安全等突出优势。采用与自动化工艺系统相适应的交通组织尤为重要,以达到充分挖掘道路潜力、有效减少交通参与者的时间延误、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的目的。结合洋山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案例,采用高速公路立交设计方法,引进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理念,对港外、港内道路进行路线方案设计并分配交通量,采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交通仿真模拟。研究结论如下:港区进出港闸口分开布设,港内主干道采用单向交通,港外道路节点立交并布设港外辅道。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我国LNG接收站码头的建设,对在舟山水域的虾峙岛东侧、佛渡岛北侧、六横岛南侧、白泉港区、大长涂岛南侧和衢山南港区等6个备选港址从航道、锚地、交通组织、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LNG码头建设的通航适应性分析,得出结论:佛渡岛北侧进出港航道距离较长、转向角角度大,LNG船进出港对虾峙门航道、梅山港区的交通组织影响较大,不宜建设LNG码头;虾峙岛东侧航道对虾峙门航道交通组织影响较大,建设的可行性仍需作进一步研究;大长涂岛南侧航道锚地条件良好,可建设LNG码头,但风浪影响较大,影响LNG码头作业天数;白泉港区、六横岛南侧和衢山南港区都较适宜新建LNG码头。  相似文献   

7.
蔡峥 《水运工程》1998,(11):11-15
结合上海集装箱码头的有限公司(SCT)张兵浜、军工路码头改造工程,针对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堆场通过能力与出入口车道数的计算,对香港茂盛公司提出的有关公式,算例进行探讨,同时还介绍香港葵涌化柜码头及其出入口概况。  相似文献   

8.
水平运输系统的交通组织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海侧路口的交通能力对装卸船效率更是产生直接影响。文章以一种新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布局为例,采用flexsim建立码头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模拟水平运输设备进出海侧堆场交叉路口的情况,综合考虑设备加减速、避碰等因素,对道路交通能力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仿真结果探究在该新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布局下如何优化具体的交通组织,结果表明对于进出堆场路口的布局应尽量满足可同时转进转出的要求从而使路口通过能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集装箱码头交通组织畅顺,针对梧州港赤水圩集装箱码头的3个典型事件,基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理论,运用仿真软件WITNESS分别从系统结构和环境输入等2方面进行建模仿真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对集装箱码头道路规划和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彭骏骏  麦宇雄  梁浩 《水运工程》2022,(10):181-184
为验证钦州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仿真分析码头整个生产作业状态、设备配置、交通组织,并针对自动化水平运输设备及充电设施配置问题进行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码头装卸工艺系统设计和布置基本合理,通过适当增加水平运输设备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码头装卸船效率。仿真分析与结论可为码头建设和后续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岳 《港口科技》2013,(2):37-40
为适应天津港总船舶数的增加和船舶结构的变化,天津港建成了复式航道。阐述复式航道建设的背景。介绍复式航道的基本情况。着重就各种情况下对复式航道交通组织方式进行探讨。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武汉新港花山作业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结合港口开发现状、区位和地形条件,针对港区平面布置、高程设计和交通组织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充分利用陆域资源特点和条件,考虑不同港口功能区对陆域的要求,提出合理的平面布置方案;综合分析防洪、港区排水、交通及土石方平衡等要求,对港口高程系统、重要节点高程控制和港内交通组织进行设计,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内河集装箱港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港内道路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是集装箱港口作业效率提升以及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提出利用集装箱港区生产作业智能体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模拟集装箱生产作业流程,并以集装箱港口服务水平和集卡日均碳排放成本作为指标,优选低碳型集装箱港区港内道路规划方案。应用实例表明,集装箱港区生产作业智能体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可有效模拟港内作业过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道路规划方案下的评价指标,得到最优的港内道路规划方案,为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Demand for sea space brought about by increasing container-shipping traffic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n how this space is managed and used.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given the long-term nature, high-asset specificity, high- opportunity cost of investment, and significant economic impact of container port activity on a locality. The challenge is especially pressing for ports, which are facing constraints in seaside capacity where container traffic also has to co-exist with the needs of other types of ship traffic. This challenge is likely be multiplied for next generation container ports, which are expected to handle even larger traffic volumes. These ports are also likely to face competing sea space demands from other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concurrently major confluences of trade, logistics, and urban populations. This is the first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in detail the impact and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ng sea space requir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go traffic composition and ship capacity. Results show that transshipment containers can generate much higher demand for sea space due to the higher volume of shipping capacity that accompanies such traffic. Sustainability issues and manageri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ertai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container port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有必要对方案进行评价,在分析比较几种常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用Transtar软件进行了地铁站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评价。以武汉市地铁二号线积玉桥站施工组织方案为例,探讨了Transtar在区域交通组织方案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在没有现状OD数据的情况下,利用交通量反推标定交通分布重力模型参数,从而进行交通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16.
船舶进出港的安全时距对散货港口服务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进出港安全时距是控制同向进出港船舶尾随时间的安全参数,是关系到沿海港口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部分散货港区由于单向航道通过能力的限制,导致港口服务水平严重下降,为缓解航道拥堵、提高港口服务水平,利用Arena软件构建港口生产作业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安全时距的变化对港口服务水平的影响,并应用于具体工程案例的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完善内河交通工程学,弥补航道网规划、航道升级改造理论依据不足的缺陷,结合京杭运河施桥船闸多年的实际运行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原理,提出了内河航道设计小时交通量的概念,研究了航道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讨论了设计小时时位的稳定性,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内河航道设计小时交通量取第200位最高小时流量最为稳定,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在0.14~0.19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波浪涌入港内,沿岸港口皆构筑防波堤,堤口及通行水道不宜过宽,采用单向航行以缩小水道宽度是普遍现象。船舶进出港单向航行涉及进出顺序的安排。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自2004年4月生效实施,提供了船舶动态、静态及航次相关信息数据,对VTS的交通组织服务而言,给予船舶通行管制莫大的帮助。为避免船舶在港口水域因为等候进出造成的拥挤招致碰撞,交管中心对于到达船舶及出港船舶必须作出适当的排序,既可解决通航安全,亦可达到通航效率。本研究就船载AIS所提供的信息中,与船舶通行安全有关的数据,以高雄港水域为例,运用AHP方法作成权重因素分析,其结果可作为运用于整合性船舶交通组织模型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城市宏观交通组织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道路可接受服务水平、交通组织措施优选和拥堵范围3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宏观交通组织方案的设计思路,给出了较完整的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流程,并将其模拟应用于重庆朝天门地区交通组织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集装箱港区吞吐量增长给港区公路集疏运系统所带来的压力,研究公路交通量与集装箱公路集疏运量的关系。通过建立集装箱港区公路交通量的计算模式,并借助交通工程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港口道路集疏运系统的适应性。本计算模式可指导集装箱港区公路集疏运系统的规划设计,保证集装箱港区公路集疏运系统的顺畅,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