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通风控制就是要在节约电能消耗的前提下,将隧道内CO浓度和烟雾浓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对于这样一个大滞后的检测控制过程,利用模糊控制不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O浓度和烟雾浓度检测的变频通风模糊PID控制方法,实现了在控制过程中对不确定的条件、参数、延迟和干扰等因素进行检测分析.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对PID参数的在线自整定,可减小系统超调量、提高系统反应速度、缩短调节时间,从而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能降低电能消耗,延长通风机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定速运行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飞 《西部交通科技》2010,(2):100-102,106
文章通过正交试验构建出柴油机定速运行的控制模型,并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对该控制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策略的柴油发动机可以有效的使转速稳定在设定值范围内,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车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城市信号控制带来了机遇,但是车联网环境建设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本文将车联网发展过程中智能网联车和非网联车混行的过渡阶段称为不完全车联网环境。针对不完全车联网环境下城市孤立交叉口信号配时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环相位进行相序优化的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双环相位对相序进行优化,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入为绿灯相位排队车辆数和红灯相位排队车辆数,输出绿灯延长时间。对SUMO仿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该相序优化的模糊控制方法,并且将其与定时控制和模糊控制方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当智能网联车和非智能网联车混行时,相序优化后的模糊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降低车辆平均延误,提出了一种相序可变的干线双交叉口模糊协调控制方法。提出的模糊协调控制方法包括候选相位选择控制器、绿灯相位观测控制器、相位切换控制器和两个交叉口协调控制模块共五个控制模块。相序可变的干线双交叉口模糊协调控制方法基于对当前上下游交叉口交通紧迫程度的判断,以及对未来交通状态演变的估计,采用相序可变的模糊控制方法实时、动态调整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利用MATLAB对VISSIM二次开发搭建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糊控制方法在单交叉口和双交叉口两个控制层面均优于传统定时控制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车辆平均延误,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的基础上,以PID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理论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控制策略,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方法,利用Simulink设计了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器,进行了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单独控制质心侧偏角、以及对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进行联合控制,控制效果要优于单独的横摆角速度控制;模糊逻辑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而PID控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的基础上,以PID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理论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控制策略,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方法,利用Simulink设计了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器,进行了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单独控制质心侧偏角、以及对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进行联合控制,控制效果要优于单独的横摆角速度控制;模糊逻辑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而PID控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模糊控制不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等待长度的单路口交通实时模糊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来实现其模糊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兼顾电池SOC限值方法的混合动力汽车多种群遗传模糊控制策略。引入模糊逻辑控制以增强整车控制系统鲁棒性、实时性;用多种群遗传算法对模糊变量隶属度函数进行优化,使在模糊逻辑控制下整车燃油消耗得到降低;使用电池SOC限值方法避免电池在SOC过低时继续放电。利用matlab平台联合advisor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多种群遗传模糊模糊控制策略能够比advisor软件默认的电机辅住控制策略燃油经济性提高6.96%的情况,SOC限值方法使电池工作在更加合理的SOC值区间范围内,有效保护电池。  相似文献   

9.
对车辆巡航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进行控制并进行了仿真研究,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汽车理论和制动性性能的分析,建立包含汽车运动、车轮运动和车轮纵向摩擦力的汽车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汽车模型、制动器模型、轮胎模型和PID控制系统仿真分析模型,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并利用PID控制器以滑移率为控制目标,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为主要输出量,仿真研究汽车在不同的路面条件下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在不同的路面条件下均可实现对车辆性能的有效控制。研究结果为提高汽车的制动安全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管道瞬变流动控制策略可采用主动控制及被动控制两种方案,综述了包括阀门程控法、最优化方法以及最优控制方法等在内的主动控制策略实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目前,主动控制策略主要应用于简单短管道、简单水力管网等距离较短的系统,它在油气长距离管道输送的运行与控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对于保证桥梁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高程数据异常拟合模型参数估计,提出了两步抗差估计GPS高程拟合方法,提高了GPS控制网中高程拟合精度,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通过与采用曲面法、函数法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两步抗差法对于处理粗差有着明显效果,尤其对于含有多个粗差的情况;同时两步抗差法使用简单,具有明显技术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施桥运河大桥水上支架施工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施桥运河大桥为依托工程,介绍了水上支架施工控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针对施桥运河大桥水上支架的构造特点,以有限元仿真分析为基础,从结构计算、内力监控变形监控、钢托架支点处锚固螺栓、钢垫片外观检查等方面对其施工控制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施桥运河大桥施工过程支架结构安全,成桥各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铁附近的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受到青睐,基坑卸土及降水对邻近地铁隧道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从力学原理上分析了影响机理,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提出了减小基坑工程对邻近地铁影响的控制措施,并结合具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验证了文中提出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汽车轮胎动力学的非线性,对防抱死制动系统采用了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滑模控制能较好地解决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但其固有的抖动会影响控制效果。文章介绍采用一种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方法,针对两轮车辆的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了滑模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里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能较好的抑制控制系统的抖动现象。  相似文献   

16.
公路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在公路基本建设项目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性,阐述了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对公路基本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跨度钢箱系杆拱桥的施工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结合武广客运专线140m钢箱系杆拱桥工程实例,介绍了大跨度钢箱系杆拱桥施工控制的计算方法以及线形监测和应力监测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成桥线形和应力与理论值一致,证明该施工控制方法和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该智能无线遥控型恒电位仪是一种应用于阴极防腐保护的大功率直流电源。通过GSM短消息业务方式实现对恒电位仪主要运行参数和阴极保护电位的远程遥测控制,能够在阴极保护工程管理中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具有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特点,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建好工程档案对于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新藤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实例,对加强工程档案管理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为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has been to raise some doubts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ontrol of congestion is understood, not as an engineering problem, but as a socio‐economic one concerned with mak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use of scarce resources.

Despite some doubts, it seems that the basic theory, as applied to a highly simplified situation, is technically correct. What is much less clear, however,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cceptance of this analysis as a basis for policy making in the real world is justified. Even if, qualitatively, its implications are corre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quantitative uncertainties. Given that governments, local and national, are still pouring considerable sums of money, both through subsidies and investment, into the relief of congestion, it is desirable to change this state of affairs. There seems to be ample scope for the transport economist, the transport planner and the transport engineer to contribute to a debate which has a long and, in places, distinguished pedigree, but where the outcome is as yet considerably outstripped by the import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s which must be s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