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北京奥运会为例研究了大型活动ITS体系框架的开发方法,对TurboArchitecture软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了2008年奥运会ITS的定位和发展基础,确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借助ITS框架开发软件TurboArchitecture,按照识别用户服务、确定ITS要素、选择功能模块和构建物理框架的步骤,开发了奥运ITS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
区域ITS框架开发方法与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框架的概念,在阐述研究意义及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在北京市区域框架开发实践中探索的一套理论方法,即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区域ITS发展的功能需求;将功能需求映射到国家框架,确定出ITS用户服务;引入美国国家ITS框架实施服务模块的概念,将ITS用户服务进一步分解到可实施的实施服务模块层次;借助框架辅助开发工具,确定物理实体及框架流,得到ITS的物理框架;结合物理框架,识别出北京市ITS标准需求;最后对开发实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ITS体系框架辅助开发软件Turb Architecture,论述了其操作界面、用于开发ITS体系框架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该软件在“奥运ITS规划”课题中的应用为例,对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4.
美欧日ITS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作为ITS的信息和功能模型,ITS体系结构在ITS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以及具体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指导原则、用户服务、逻辑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和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家ITS体系结构及其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ITS体系结构的开发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以国家体育场停车诱导系统的设计为研究对象,选用美国国家ITS体系框架5.1版本作为系统开发的依据,在对框架的内容仔细分析和综合之后,结合国家体育场和停车诱导系统的自身特点,做出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6.
为了统筹指导城市ITS建设,发挥大交通管理的优势,实现综合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大交通模式下的ITS体系框架,对框架的4个层次——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分别进行了展开,同时提出了“一套保障体系”,为城市ITS建设提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智能运输系统对信息学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回顾了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发展历史,指出了ITS出现的必然性,依据智能路、智能力和智能门与信息学科中新兴技术的结合,阐述了当前ITS的若干研究和开发领域,针对发中国的ITS特点和现状,提出了我国ITS研究、开发与实施中的若干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8.
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影响评价对于ITS项目开发、实施、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中以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FTMS)项目为研究对象,对FTMS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准则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9.
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为促使相关标准的组成达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有序,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需要制定ITS标准体系。本文介绍了ITS标准体系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际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化状况,提出ITS标准体系覆盖范围应考虑标准化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提出了体系结构层次确定的原则、具体结构层次及标准要素集群,并制定了ITS标准明细表。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智能交通系统(ITS)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建设实践,讨论了中国发展ITS系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议建立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协调机构,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研究框架和标准,分清层次,有所侧重,多元化发展,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以促进我国ITS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集成化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则是实现其集成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介绍目前国内外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然后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几大发展趋势: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性,以及关键点之一———标准化,以期为我国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智能交通国际发展概况和国内优先考虑的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允才  张素  施鹏飞 《公路》2001,(11):26-34
综述智能交通系统10年来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讨论了我国研究开发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先链。指出:在宏观上,我国应首先制定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以保证智能交通系统的兼容性、扩展性和互联性。并建议在我国及早成立智能交通协调机构,认为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智能交通项目应首先考虑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交通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交通信息需求的提高,解决交通信息集成、共享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智能交通标准化的相对滞后,成为信息集成、共享的重要壁垒。要想解决这种现状,必须探求发展与标准化之间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办法。建设交通共用信息平台是解决信息集成与共享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智能交通体系框架、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的标准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反过来也将对智能交通标准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姜雨  陆键  项乔君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1):130-135,142
区域ITS项目实施的综合排序主要受到ITS项目实施的需求程度、影响程度、实施效益以及需要实施的ITS项目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制约。采用DEMATEL方法对ITS项目实施的需求程度进行排序,采用层次分析法对ITS项目实施的影响程度和实施效益分别进行排序,并提出了采用线性综合排序方法对ITS项目的实施进行综合排序,最后分析ITS系统实施的内在发展规律以此对ITS系统实施的综合排序进行调整。此排序方法即考虑了项目实施的外在因素,又兼顾了项目的内在发展关系。同时将该方法用于江苏省公路ITS项目的实施排序中,避免了ITS项目实施的主观臆断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交换是智能交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信息交换离不开通信协议。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信息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展,复杂度不断提高,对通信协议的专业化应用以及通信协议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协议族是灵活应用已有通信协议,并解决通信协议标准化的合理方法之一,NTCIP是协议族在智能交通中应用的典型例子。本文以NTCIP为例,分析了协议族在智能交通应用的优点,并讨论了协议族在原始交通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开发和验证是制约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1个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验证的需求,应用大数据理论和方法,提出了1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交通在线实验环境,论述了其主要需求和特点,给出了其功能框架和物理框架,并采用当前主流的 Hadoop开源框架,基于 HDFS数据存储和MapReduce数据并行处理机制建立了该实验环境的软件实施框架。利用该实验环境可定制并创建面向用户的城市智能交通业务分析虚拟实验室,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快速开发和验证,有助于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交通数据采集系统检测器优化布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伍建国  王峰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2):88-91,98
智能运输系统(ITS)被公认为是当前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和提高道路安全的有效手段。利用检测器收集交通数据是ITS的基本功能之一。如何在城市道路网中布设交通检测器是ITS建设时必须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网基本路段交通流量的相似性分析,建立了路网交通检测器优化布点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一个算例,详细叙述了建模及求解的全过程。作者希望所述的检测器优化布点方法能为城市ITS建设中的此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任福田  扈中伟  于泉  荣建  常颖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7):112-116,146
从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概念出发,研究利用已有的智能交通系统资源建立智能交通信息试验平台。首先对比分析了已有的平台体系结构开发方法,即面向过程的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两者都已不能适应复杂大系统的开发需求。通过引入计算机建模与仿真领域的HLA(高层体系结构)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HLA的体系结构开发方法,结合信息试验平台需求分析,设计了智能交通信息试验平台的逻辑结构。平台分4层来组织,分别是基础数据层、数据库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主体层,在若干接口程序的衔接下,各类联邦成员协同作用以实现信息平台的功能。结合现有的技术设备条件,实现了信息平台的物理连接。平台搭建后运营正常,已接入信息平台的ITS系统包括车载导航系统和城市商用车辆调度系统,并为其他子系统的接入预留了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