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朔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对大屏系统的需求,分析LED、DLP、LCD三种显示屏的显示技术;介绍朔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大屏系统的应用选择及其系统构成,为更多的工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廖宇  唐平 《铁道工程学报》2012,(7):67-70,92
研究目的:铁路站房有大量的旅客滞留,同时站房内设有供配电系统、建筑智能化以及客运服务、通信、信号等运输调度系统,为了保证人员、设备和运输生产的安全,必须做好站房的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本文对站房的防雷接地进行系统研究,指出设计中的关键点。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得出:(1)铁路综合站房的雷电防护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相结合的手段;(2)等电位联结是所有防雷措施中最为关键的一条;(3)综合接地1Ω的要求并不是每座建筑物都应满足。  相似文献   

3.
兰州西站规模为13台26线,高速场与普速场并站设置,站场内设大型高架站房及雨棚,是中西部客运专线枢纽级车站及地标性建筑。由于高架站房及雨棚结构复杂,整体景观要求高,对接触网系统同时提出更高要求。通过综合考虑高架站房及雨棚结构形式、风格及接触网系统功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提出适用于兰州西站的接触网与站房雨棚接口设计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铁路旅客站房管线布置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检修条件不好等问题,影响站房的稳定和美观,且造成工程建设时有反复,投资增加。为了适应新时期下铁路站房建设及发展需要,开展铁路旅客站房综合管线研究设计,提出铁路旅客站房综合管线设计的原则,对设计流程和综合管线图纸内容作出规定,为铁路旅客站房综合管线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研究结论:(1)分析铁路旅客站房管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设计研究的意义;(2)铁路旅客站房综合管线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管线接口、空间效果、综合布置、维护保养等条件;(3)建筑与装修、结构、各设备专业要密切配合,通过平、剖面及节点等各类图纸绘制,统筹管线布置,达到空间效果及工艺要求;(4)总结不同类型的站房布局特点及其管线综合设计的重难点,对铁路旅客站房综合管线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铁路站房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系统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和多种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体,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路站房综合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问题,是实现一体化运输的重要环节,在简要分析南京站北站房与地铁3、9号线方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铁3、9号线与北站房两种配合方案对比,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一体化衔接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交通枢纽站房也朝着功能复合、地域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高铁黄山北站的设计实践,从站区规划、设计构思、平面功能、建筑结构、室内装修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城市自然风貌以及文化传统对站房设计的影响,提出了交通枢纽站房设计中将站房与城市、站房内外部、站房内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室内空间与外部造型和谐统一。地域特色的抽象提炼表现手法可为其他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房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负责对监控管辖范围内的空调、通风、给排水、照明、电扶梯等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化监控.以晋中站站房和滨海站交通枢纽为例,介绍高速铁路站房及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中的BAS系统的控制器、构成、配置和设计时注意事项,为BAS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CATV系统为旅客及车站办公人员提供综合视频信号。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既有站房、行车公寓进行了数字信号传输模式改造。现有的改造方式利用了既有的区域网电视信号传输通道,未对传输方式进行变革,不能满足数字电视更大的数据流量。一种将ATM技术和PON模式结合的APON技术满足数字电视的传输需求,且传输距离长,适用于新建大型站房。  相似文献   

9.
介绍青岛综合站房的全貌及概况,从而开创了综合性大型站房的设计先例。文中阐述了为保留老站房景现风貌及新老结合的站房特色。  相似文献   

10.
石武客运专线全线采用综合接地系统,全线车站均为综合站房形式,防雷系统和综合接地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运专线电子设备和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和人身安全防护要求,以郑州东站为例,对郑州东站的信号用房综合防雷和综合接地系统实施方案汇总分析。着重分析目前客运专线所采用的综合站房内信号设备用房的防雷设计以及高架车站内综合接地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以及与传统的信号设备独立用房和非高架车站内综合接地系统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