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MS诱导信息系统的特点是系统的性能高度依赖驾驶员对信息的反应,诱导信息类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将行程时间作为诱导信息,如当前行程时间、预测行程时间。有学者基于两条等长路径尝试将速度信息作为诱导信息,并对最近驶出车辆的行程时间信息和平均速度信息的诱导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速度诱导信息效果更好。考虑实际路网中.替换路径长度通常不等,文中以元胞自动机为工具,对发布平均行程时间诱导信息和平均速度诱导信息的效果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SP数据的VMS设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宝  徐建闽  郑喜双  黄玲 《公路工程》2009,34(1):35-37,66
针对广州市内环路可变信息标志(Variable Message Signs,VMS)项目,研究了VMS的位置、信息内容及发布形式的设置.以广州市内环路VMS项目为实例,采用偏好陈述调查法(stated preference survey,SP)获取驾驶员对VMS的响应数据,并采用Logit同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广州市内环路VMS的设置策略,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VMS的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Vehicle,HEV)具备了内燃机汽车加油方便、续驶里程长和纯电动汽车污染少、效率高的优点,已经成为汽车界竞相开发的热点。本文结合混合动力汽车开发的项目实践,阐述了基于英飞凌C167CS微处理器的整车主控制器的硬件、底层驱动软件、安全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及各节点间CAN通讯的硬件实现。详细介绍了英飞凌产品:16位控制器C167CS、CAN总线收发器TLE6250G、继电器驱动用上位开关BTS724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雾天可变信息标志信息联动发布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晓伶  李长城  汤筠筠  文涛 《公路》2010,(11):123-128
在调研国内VMS信息发布系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雾天可变信息标志信息智能联动发布策略进行了探究,针对雾天能见度低于200 m但未封路和极低能见度下采取封路措施两种情况分别给出了具体的信息联动发布策略。并将此策略应用于沪宁高速公路雾天信息联动发布系统软件设计中,对其实现了实证验证。  相似文献   

5.
从北京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VMS(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s)布局设置存在的不足,结合北京市道路建设智能化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意见,综合运用节点重要度方法和交通区位线理论,研究并构建VMS布局规划设置优化模型——路段重要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北京市VMS布局设置规划方案,并为其他城市的VMS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定义、分类和特点3个角度介绍了嵌入式可变情报板。然后通过948份问卷调查,分析了嵌入式可变情报板在北京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北京市嵌入式可变情报板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交通拥堵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着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交通系统的日益复杂化,采取先进的交通控制和交通管理措施已迫在眉睫。介绍ITS中可变信息标志VMS在动态交通流分配的应用,提出VMS的有效设置地点、信息显示内容、信息显示时间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路段车辆行程时间和交叉口延误共同构成路径的综合阻抗,通过实际路段车辆行程时间和交叉口延误的交通数据计算路网的路径阻抗,以路网效用函数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在比较各种选址方案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选取效用函数值最大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采用北京市西直门桥至复兴门桥之间的实际路网作为算例,经计算,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并与该区域的VMS建设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前方车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率,本文采用一种毫米波雷达与机器视觉融合的感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率为93%,单帧数据的处理时间为42 ms,满足智能客车对前方车辆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绿色发展信息披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整车制造企业2018-2019年度公开披露信息,量化评估汽车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及信息披露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汽车企业的绿色发展信息披露机制处于起步阶段,披露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汽车企业绿色发展信息披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各系别车企整体披露水平差异明显,企业更倾...  相似文献   

11.
任福田  扈中伟  于泉  荣建  常颖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7):112-116,146
从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概念出发,研究利用已有的智能交通系统资源建立智能交通信息试验平台。首先对比分析了已有的平台体系结构开发方法,即面向过程的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两者都已不能适应复杂大系统的开发需求。通过引入计算机建模与仿真领域的HLA(高层体系结构)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HLA的体系结构开发方法,结合信息试验平台需求分析,设计了智能交通信息试验平台的逻辑结构。平台分4层来组织,分别是基础数据层、数据库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主体层,在若干接口程序的衔接下,各类联邦成员协同作用以实现信息平台的功能。结合现有的技术设备条件,实现了信息平台的物理连接。平台搭建后运营正常,已接入信息平台的ITS系统包括车载导航系统和城市商用车辆调度系统,并为其他子系统的接入预留了接口。  相似文献   

12.
唐棠  王俊骅 《交通科技》2015,(2):111-114
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了一个道路养护信息采集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道路养护信息的简单化、格式化采集和大量存储。采集的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较以往的书面记录方法省去了后期的录入和分类工作,方便后续的养护措施决策分析,减少了决策时间。  相似文献   

13.
对突发事件下驾驶员路径选择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协调用户和系统利益的思想,结合微波检测数据预测出行者行为的模型,提出了交通事件下变换信息供给策略的交通流诱导双层规划模型和相应的基于滚动时段的求解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路网流量分布趋向管理者期望的方向,并能缩短事件影响和持续时间,缓解交通事件下的交通流振荡现象,改善路网使用效益,该方法具有可实施、操作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以浦东新区2010年形成的道路网为基础,针对交通地位重要的浦东新区快速路网以及跨越黄浦江的越江桥隧及其相关地面主干道路,从路网的角度研究采用路侧可变信息标志对交通流进行诱导的方案。通过分析浦东新区快速路网和越江桥隧的地理及交通特征,针对快速路上交通流、主干道上拟使用快速路的交通流及越江交通流分别进行交通诱导需求分析,提出采用可变信息标志进行交通流诱导的策略以及可变信息标志的布设原则和发布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融合的发动机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发动机故障诊断的不足,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提高故障诊断精度的特点,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发动机故障诊断,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发动机全系统故障诊断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GIS的车辆监控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映雪  王勇  应荣华 《公路》2004,(5):100-104
对车辆的监控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分析研究基于WeBGIS的车辆监控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与此同时,在介绍GeoMedia WeBMap技术、监控中心和车载终端的基础上,展望了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无人机(UAV)交通状态感知方法,主要针对宏观交通状态参数的获取,同时尚未克服UAV自运动对交通参数检测精度的影响,难以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对于高精度微观交通参数的应用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地空信息融合的UAV交通状态感知方法,该方法包括:地空信息融合模型、道路关键点(IKP)检测及跟踪、车辆目标检测及追踪算法和交...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选定驾驶行为的组成主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基于所采集的各主因子 的传感器信号,采用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进行驾驶行为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多信息融合的驾驶行为识别方法能准确地识别出常见的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19.
过高的驾驶负荷是导致驾驶绩效受损和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研究中需要采用适当的负荷加载形式;通过试验分析不同信息量的交通标志对驾驶人认知负荷的影响规律,验证交通标志信息量对负荷加载的有效性。基于不同信息量的交通标志,对驾驶人的驾驶负荷进行试验验证。招募44名被试在静态控制环境下进行交通标志认知试验,采用信息理论对交通标志信息量进行量化计算,用不同信息量的交通标志进行认知负荷加载,采集被试对每个标志的主观负荷评价及反应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主观驾驶负荷与交通标志信息量有高度相关性,反应时间随着信息等级的增加而增加;而驾驶人性别和驾驶经验对交通标志视认反应时间和主观驾驶负荷量化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在驾驶试验中,交通标志信息量可以用于驾驶试验中的认知负荷的加载,而这种负荷的加载对于驾驶人的性别和驾驶经验是无差别的。该研究更多地考虑了驾驶人的认知特性,研究成果可用于驾驶负荷试验的次任务加载,帮助进行交通安全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