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连续梁中间支承砌体偏心受压状态的力学模型,从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给定的梁端支承砌体所受支承压力的偏心距计算公式出发,导出了连续梁中间支承砌体所受支承压力的偏心距计算表达式,算例表明,当连续梁相邻两跨的跨度相差悬殊或者所受楼面活荷载较大时,其中间支承砌体所受支承压力的偏心距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2.
以双层弹簧阻尼支承Timoshenko梁作为钢轨的力学模型,在列车荷载作用下钢轨动力响应解的基础上,采用二系质量模型,计算了不同轨下基础参数时的轮轨作用力时程曲线和频谱曲线,分析了轨下基础参数对轮轨作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Winkler假设在模拟有碴轨道结构时的缺陷,提出用单向弹性支承交叉梁系模型分析轨道结构,并与弹性支承交叉梁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显示出本文的方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实际结构的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轨道结构路桥过渡段静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轨道结构简化为弹性支承交叉地基梁系,建立了有碴轨道结构路桥过渡段的空间计算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过渡段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并对不同的竖向支承刚度比时过渡段钢轨及轨枕的应力及位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爆炸荷载作用下柔性支承钢筋混凝土梁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设置柔性支承提高。理想的刚性支承在实际结构中很难实现,通常都是柔性支承。通过在梁两端设置弹簧和阻尼器,建立了柔性支承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数值计算模型。运用LS-DYNA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所建立的柔性支承梁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与理想刚性支承相比,柔性支承对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有很大阻碍作用。梁的变形随着弹性支承刚度的减小而减小,并且结构的振动周期会随之增大。梁的挠度随着阻尼支承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设置合理的弹性支承和阻尼支承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力。  相似文献   

6.
抑制轮轨摩擦自激振动的扣件结构多参数拟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扣件结构参数对轮轨摩擦自激振动的影响,基于轮轨摩擦耦合自激振动的观点建立了小半径曲线轨道整体道床支承的轮轨系统有限元模型;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仿真验证了轮轨摩擦自激振动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扣件结构中各参数对轮轨摩擦自激振动的影响;综合考虑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预测轮轨摩擦自激振动发生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双块式无碴轨道开裂支承层的折减弹性模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有限元法,在双块式无碴轨道支承层开裂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裂缝间距、支承层厚度和弹性模量,分析了道床板与支承层形成的结合式双层结构抗弯剐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开裂支承层的折减弹性模量.研究表明,支承层材料的弹性模量越高、厚度越大、裂缝间距越小,支承层开裂后弹性模量的折减率越大,设计中应根据相关结构参数和可能的裂缝间距合理确定支承层的折减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8.
连续支承条件下轨道位移波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列车与连续支承轨道耦合振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模拟了高速列车作用下所出现的轨道位移波现象。分析了轨面不平顺波长、轨道质量、刚度、阻尼等参数对轨道临界速度及位移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液压支承在传统的橡胶支承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液压阻尼系统,克服了橡胶支承低频阻尼偏小、高频动刚度偏大的缺陷。本对发动机液压支承进行了传递动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液压支承具有较大的低频阻尼和较小的高频动刚度,能够改善发动机支承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0.
弹性反力方向对隧道衬砌可靠指标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荷载-结构模式进行隧道衬砌可靠度分析时,一般用弹性支承链杆来代替围岩与隧道衬砌结构的共同作用。对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衬砌标准设计图按相同设计参数,但将弹性支承链杆分别按水平和法线方向进行可靠度分析比较,其结果说明弹性抗力方向对隧道衬砌可靠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抛物线双肋拱在保向力作用下的横向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抛物线肋拱桥在保向力作用下的横向稳定性,建立了参数化的实用计算方法,并分析了矢跨比,横系梁刚度和支承约束度不同结构参数对双肋拱横向稳定性的影响,按本文中方法计算的双肋拱的临界荷载约为实际稳定承载力的2-3倍。  相似文献   

12.
用刚度突变的连续弹性支承梁模型表示桥梁和路基两种不同类型的轨道支承条件,给出了在力学模型上的任意位置有一集中力作用解析解,具有多个集中荷载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叠加得到,此结论可应用于其他刚度突变连续地基梁结构中。还对不同刚度比、不同加载位置时钢轨的应力和位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弹性杆件的纵向振动理论,研究基桩简化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用弹簧代替损伤的自由-弹性支承杆的损伤材料,通过分析位移导纳,建立损伤截面的刚度、损伤位置和杆件固有频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不同的损伤模态频率实现对自由-弹性支承杆的损伤进行定位和损伤程度的判断。数值模拟给出了很好的损伤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李宏瑾 《交通与社会》2002,(19):36-38,40
本文就柔性单排桩柱式桥墩的支承条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用二阶阶梯形变截面杆等效桩基础作用,进而采用单排桩柱式桥墩的力学模型对其稳定进行了分析,并编制了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5.
熊君 《湖南交通科技》2013,(4):51-54,136
为研究斜支承弯梁桥的力学特性,利用ANSYS软件建立斜支承单跨弯梁模型,分析斜支承单跨弯梁在弯扭刚度比、斜度、荷载类型、荷载作用位置等作用下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并绘出了各影响因素下的大量曲线图表,并得到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6.
传递矩阵法在船舶轴系校中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船舶轴系校中计算中传递矩阵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轴系计算模型以及传递矩阵法求解的方法和计算流程,并将传递矩阵法校中计算结果与三弯矩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传递矩阵法计算方法先进,可以克服三弯矩法中把轴承为刚性支承的不足,并简化了数据参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磁悬浮转子需同时满足抗干扰与共振隔离需求,为了从磁悬浮轴承结构角度奠定设计基础,基于磁悬浮轴承结构参数对支承刚度的影响,对高刚度磁悬浮轴承设计方法展开研究. 首先,通过磁悬浮轴承刚度解析式推导,分析磁悬浮轴承结构参数对支承刚度的影响因素,确定支承刚度优化方向;其次,提出高刚度磁悬浮轴承设计方法,分析支承刚度的优化效果;最后,通过转子固有频率测试及压缩机升频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在压缩机样机中,磁悬浮轴承采用不等磁路面积结构,在齿轭宽度比为1.2时,可使轴承在最恶劣工况,即对应最大控制电流时,支承刚度较常规等磁路面积结构提高了25%,压缩机在工况运行区间有效避免共振,为工程应用中磁悬浮轴承刚度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顶推拖拉法在简支钢桁梁的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施工过程中的传力路径明确,支架系统直接承受着多个支承节点传递下来的荷载,然而支承体系随着施工步骤进行不断发生着变化,支架系统承受的荷载也相应发生变化,同时支承于支架系统上的桥梁因支架支承刚度的差异,反力分配也将发生变化。为确保顶推过程的安全性,不能简单将支架与桁梁单独进行分析。以某钢桁梁桥为例,分别建立了桁梁-支架分离模型和耦合模型,对大跨度简支钢桁梁桥的顶推过程进行了分析,2种模型下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施工过程分析需要考虑支架刚度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支架刚度的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铁先锋扣件地段钢轨波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先锋扣件地段钢轨波磨的成因并给出应对措施,基于摩擦自激振动引起钢轨波磨的理论,建立了包括导向轮对、轨道系统的自激振动有限元模型,使用复特征值法研究了轮对-轨道系统的动态稳定性;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寻找影响钢轨波磨的主导因素,提出抑制乃至消除钢轨波磨的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轮轨间饱和的蠕滑力引起的轮对-轨道系统频率为319 Hz的自激振动是导致内侧钢轨严重的波磨的主要原因,模型预测的波磨波长为51.4 mm,与实测数据非常接近;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先锋扣件中的橡胶支承块的弹性模量和阻尼系数越大,钢轨波磨发生的可能性越低;采用弹性模量和阻尼系数有利于抑制乃至消除钢轨波磨,将阻尼系数提高到0.000 1可显著抑制钢轨波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大钢管支承布置方式对宽大主梁梁体支承承载力与稳定性的影响,确保在满堂支架拆除以后能由大钢管支承梁体继续施工,针对现有条件,设计了4种不同的大钢管支承布置形式。结合某波形钢腹板无背索斜拉桥,使用ANSY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的支架模型进行弹性屈曲分析、局部受力安全性分析、钢管应力变化和支反力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波形钢腹板无背索斜拉桥宽大主梁,其主梁自身质量较大,容易导致单根钢管支承力过大,不利于基础设计,但在设计施工条件下发生屈曲破坏的可能性很小;钢管支架密集设置可一定程度上减小最大支反力与最大组合应力,有利于大钢管支承与主梁受力安全,但其经济性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