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喷射陶瓷粒子来增大轮轨间的粘着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在降雨等条件下通过采用增粘着材料使减小了的轮轨间的粘着系数迅速地得以恢复的作用机理。介绍了将少量陶瓷粒子高速、高效喷射到轮轨间来提高粘着系数的装置和方法。还通过各种试验证明,采用该方法除了可大幅度增大列车在高速区域的粘着系数外,还具有缩短制动距离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2.
高飞  武强健 《铁道车辆》1997,35(6):8-12
为能在高速条件下有效地利用粘着系数,研制开发了高速轮轨粘着蠕滑模拟试验台,它能模拟轮轨间的高速动态运动方式,进而研究高速下的轮轨关系。对实验台的结构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轮轨可用粘着随列车运行速度提高而降低,地铁列车恒制动力控制方法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或城际线路上会因高速段粘着的降低带来滑行的风险。南京宁高城际项目S9线列车编组为3辆B型车,最高运营速度为120 km/h,全线为高架线路且上跨13 km宽的石臼湖面,轮轨间实际可用粘着较低。通过对S9线的粘着计算和电制动能力分析,提出分段制动力控制方法,用以降低对高速段的粘着需求。该方法能够减少列车高速段发生滑行带来的制动距离超标及轮对擦伤等安全风险,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电制动减少列车闸片磨耗。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已投入应用的合金铸铁闸瓦的制动性能以适应高速机车车辆的需要,提出了向车轮-闸瓦摩擦界面供给硬质SiC陶瓷粒子以提高制动时的摩擦系数和缩短高速制动时的制动距离的方案。研究了三种陶瓷粒子供给方式:向车轮-闸瓦间喷射陶瓷粒子;在车轮踏面上压紧陶瓷粒子块;在铸铁间瓦铸造时埋铸圆柱状陶瓷粒子块。对上述三种方案进行了试验台制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制动初速度为125km/h时,与单独使用合金铸铁  相似文献   

5.
高速列车一般采用空气制动联合再生制动方式进行制动调速或停车,空气制动和再生制动均为粘着制动,受轮轨间粘着系数的影响。随着速度的提高,轮轨间的粘着系数呈降低态势,动车组出现滑行的概率增大,因此动车组的防滑控制也越显重要。本文通过对CRH2型动车组运用问题的梳理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对应的防滑控制优化方案,能有效地减少防滑系统故障。  相似文献   

6.
轮轨间粘着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轮轨间粘着并实现最佳利用是铁路实现高速化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轮轨间粘着机理进行了回顾与探讨,并针对粘着系数随运行速度增高而减少的机理提出了3方面的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轮轨粘着-蠕滑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轮轨粘着-蠕滑特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采用模拟试验方法,分析机车轴重、轮径、增粘块和轮轨间冲角等参数对轮轨粘着-蠕滑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若轴重增大、轮径减少和轮轨间冲角增大,则车轮粘着系数下降。  相似文献   

8.
高速轮轨粘着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在滚动振动试验台上所进行的1:1实物模型高速轮粘着机理试验情况,试验包括干净表面、水润滑和油润滑三种轮轨表面状态在不同轴重、不同速度工况下的粘着试验。试验不仅得到了完整的粘着力(粘着系数)与蠕滑率的关系,同时得到了粘着系数与运行速度的关系。最后,通过拟合轮轨接触函数型摩擦系数并进行计算,首次使轮轨接触粘着计算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轮轨粘着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轮轨间的粘着机理,以及影响粘着系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未来制动系统的开发要点有三个:其一是使制动力接近粘着力极限,为了缩小整个列加的粘着力极限同制动力之差,应相应于各节车在编组中的位置,出符合各节车粘着系数的多条制动特性曲线,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粘着力,还需要制动系统具有高的灵敏度。其二是提高粘着力极限。开发并应用车轮踏面清扫装置、钢轨清扫装置及增粘材料喷射装置,使车轮和钢轨保持适当的粗糙度,以增大粘着系数,从而提高粘着力极限,其三是在列车上加装与粘  相似文献   

11.
轮轨润滑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Ч.  ВС 《国外铁道车辆》2000,37(5):36-37
分析了轮轨间主、副摩擦面的工作特点,介绍了新研制的2种轮轨主、副摩擦面上用的润滑调节剂及其润滑系统的结构特点。运用结果表明,既可改善轮轨润滑以减少轮轨磨耗,又可保证轮轨间的粘着系数,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高寒地区恶劣条件下轮轨接触状态特性,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研究了运营速度400 km/h的高速列车在俄罗斯高寒地区轮轨接触的粘着特性,首先建立了相应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及轮轨滚动接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寒地区轮轨接触粘着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求解出相关的峰值粘着曲线和粘着曲面,最后在保证轮轨良好粘着状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粘着条件设计了列车制动减速度曲线,并验证了该曲线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人们在探索轮轨间粘着与滑动规律中所获得的几种模型试验结果,典型的理论分析结果,以及UIC ORE B44委员会精心取得的实物试验结果。阐明了粘着系数的不同定义、实测值的变化范围以及与滑动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影响粘着系数的几个主要因素等。并对我国铁路轮轨间粘着—滑动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铁列车组动车配置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详细介绍了地铁列车组中动车所占比例不同对列车组牵引性能、常用电制动性能、轮轨间黏着系数和平均旅行速度的影响;67%动车编组和50%动车编组的轮轨间黏着系数利用相当,全动车编组和67%动车编组的最大起动加速度、最大常用电制动减速度、平均旅行速度相当;从平均旅行速度方面来考虑,最高运行速度在100km/h以下时,50%动车编组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算的编组。  相似文献   

15.
轮轨粘着问题的微观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微观摩擦学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轮轨粘着的微观研究模型,获得了新的轮轨粘滑特性曲线,对轮轨粘着系数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下降的原因作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6.
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了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时的摩擦模型,并将此摩擦模型应用于修正的轮轨粘着理论中,对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的增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且增粘效果和轮轨的表面状态、颗粒的质量和进入轮轨接触面间的颗粒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对提高新干线列车速度来说,如何能迅速地使列车减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对靠轮轨间粘着力加速和减速的新干线列车,关键在于掌握高速范围内粘着力的动态,增加粘着,有效地利用粘着力和防止损失粘着力。为了进一步高速化,最近在研制与轮轨粘着力无关的非粘着制动。  相似文献   

18.
替代撒砂改善粘着新方法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开发出一种替代传统撒砂来改善轮轨之间粘着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所需的少量陶瓷颗粒用压缩空气高速、高效和高灵敏度地喷撒在轮轨之间。陶瓷用量比传统撒砂用砂量少,只需0.3mm的陶瓷颗粒便可阻止列车高速运行时制动过程车轮滑行和牵引过程的车轮空转。本文结合试验室和现场试验结果对这一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轮轨低粘着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讨了地铁车辆在低粘着条件下的几种改善措施,重点对撒砂系统进行研究,从撒砂原理、控制方式、试验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试验表明增设撒砂系统能有效提高轮轨间的粘着系数。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改善合金铸铁闸瓦的制动性能,对陶瓷硬质粒子进行了研究,以使闸瓦具有高性能并适用于高速列车。在车轮与闸瓦间添加SiC(碳化硅)粒子,或提高制高制动性能约20%。添加陶瓷粒子的方式有:喷射SiC粒子;使SiC粒子块与车轮踏面摩擦;在闸瓦内嵌入SiC粒子块。所在这些方式均能有效地提高铸铁闸瓦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