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华 《中国船检》2012,(6):29-32,96-97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今年将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业一直期待国家战略的引领和推动。国家级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重陆轻海“陈旧观念的束缚,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开篇寄语     
《世界海运》2014,(2):I0001-I0001
<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运大国,海运事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3.
暮春之初,惠风和畅。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里,我们兴奋地看到,今年"两会"上,海洋强国战略成为众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所关注的热点。在畅所欲言议国是、群策群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中,代表委员们从不同层面为建设海洋强国献计献策。毋庸讳言,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与蓝色海洋紧紧相连!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今,以"两会"闭幕为标志,中国已经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车军  寿建敏 《中国港口》2006,(3):20-21,24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项海洋产业增速显著,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的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迅速崛起。1994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1707亿元,2003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见图1。200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268亿元,占全国GDP的3.9%,同比2003年增长了9.8%,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统计还显示,2004年我国沿海地区有近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已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165个行业小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今年3月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随后的"两会"新闻频出:从月10日披露国务院将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的信息后,短短一周,新的国家海洋局威武亮相,并且迅速配备了领导班子。在之后至今的一个来月的时间里,国家海洋局代表中国政府更加有效地维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各国尤其是沿岸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海洋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海洋权益斗争更加复杂,向海洋进军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两会航情     
年年开两会,岁岁有不同。今年政府报告中“水”分非常充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水运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年水运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运是涉海行业,不仅国家重视“海洋强国”建设,代表和委员也关注海洋经济发展,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 《中国远洋航务》2012,(12):34-34
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未来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和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这使肩负富国强军双重使命、以“舰船报国”为己任的中船集团公司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和鞭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运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海员--作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关键的人才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水陆工资差的不断缩小,海员在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上的优势逐年下降,随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海员这一职业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明显不如以前,高级海员缺失严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的特征,特别是Internet技术与"数字海洋"信息技术,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航海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晓波  赵勇 《中国水运》2006,6(11):211-213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量度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该研究可以对沿海地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获取最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世界海运》2014,(5):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目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对海洋有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海洋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建设海洋强国也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的核心是海运强国,中国是世界航运大国,然而由于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中国航运与世界航运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大连海事大学在深刻领会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度思考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和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之后,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于2014年3月18日成立了世界海运研究中心,旨在为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尤其在推动中国航运软实力建设上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本次"中国航运大讲坛"的与会嘉宾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畅谈海洋强国战略下的中国航运软实力建设,探讨怎样加速通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步伐,共同为中国航运软实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全体炎黄子孙的时代诉求,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进程。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当前,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与挑战。以党的报告形式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作系统性阐述,这为出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数字     
2563亿美元据中国驻韩国使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韩贸易额创下25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是建交初期的50倍。95%已连续四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中国,过去的三年褐煤(高硫低卡煤的代表)年进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港口转型的实质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内容方面进行分析,转型层次具体可以分为数字转化、数字赋能和数字重构。为了推动数字金融和港航物流数字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利用先进的理论和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同时港口地区也需要促进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8.
数字     
《珠江水运》2012,(7):8-9
截至3月19日,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沿海25港口)为9779万吨。中国进口品位63.5%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为149,上涨2个单位;58%品位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为126,上涨2个单位。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指出,综合来看,钢材下游产业需求依旧低迷,导致钢材价格的反弹更趋于短期调整,加之港口铁矿石库存仍处高位,这些因素令进口铁矿石价格承压,预计进口铁矿石市场短期内仍将维持窄幅盘整格局。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11日,是第九个中国航海日。今年的纪念活动主会场设在濒江临海的美丽港口城市江苏省南通市,当天召开了以"通江达海、兴海强国"为主题的纪念大会,同时在南通以及其他几个城市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简朴而又不失隆重的诸多纪念活动,昭示着国家实施海洋强  相似文献   

20.
胡宝顺 《航海》2020,(2):19-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工作时也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这一重要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法治建设快速发展,海洋立法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结合实际培育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法治意识,有利于服务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