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柳英 《汽车技术》1991,(12):60-60
汽车后桥差速器左、右壳内球面车削精度要求高,过去我厂一直是在C3180转塔六角车床上粗加工后,再转到其它车床上以内孔定位、三卡爪夹紧进行加工的。为保证工艺技术精度,操作必须用千分表校正,费时费力。现在,我们设计制造了如下图所示的车内球面专用工具,将差速器  相似文献   

2.
针对差速器壳内球面传统加工方法—锪球面加工工艺,存在生产效率低、精度差,尤其是加工尺寸小的内球面很难达到产品设计要求的问题,通过对产品空间几何尺寸计算和对机床、刀柄、刀体动作循环的分解,以及对刀尖运动轨迹的分析,采用镗车工艺加工,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对刀体旋转摩擦角的论证,为镗刀柄和刀体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3.
用普通车床或半自动转塔车床加工 TJ-130型汽车差速器壳体时,原先是采用内球面、内孔和止口分别加工的方法,需要两次装卡工件,因此工件的同心度不易保证。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设计了一种特殊结构的刀杆,可在一次装卡工件后,加工出内球面、内孔和止口。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同心度,而且提高工效3倍。用 CB3463-1半自动转塔车床加工 TJ-130型汽车左差速器壳体。机床前、后刀架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FANUC 0i-TC系统主轴同步控制功能,在该专机上实现差速器壳体内腔锪平面和锪球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计1种试验方法,对变速器差速器分总成的螺栓拧紧工艺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减速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配合制和螺栓拧紧顺序对齿轮精度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拧紧工艺。结果表明,差速器分总成最优的配合方式是过渡配合,最大配合间隙≤0.011 mm,最大过盈量≤0.033 mm;最好的拧紧方式是同时拧紧,其次是对角拧紧,再次是间隔拧紧,顺序拧紧的齿轮精度最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自制后桥差速器壳座孔内球面加工工装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ZF差速器壳专机夹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ZF差速器壳(简称差壳)内球面以及内端面成型刀具加工专机夹具设计。该夹具不仅能够满足ZF差壳加工,还要能够快速切换至SH78Z差壳加工。夹具设计中在夹具可用性、可靠性.便于切换、防错、便于制造等方面采取了有效而新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汽车驱动桥差速器壳体断裂情况,首先利用材料试验检验分析了该驱动桥差速器壳体所采用球墨铸铁材料的金相组织和铸造等级,然后根据试验标准,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差速器壳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差速器壳体的静强度分析,得到了该差速器壳的应力分布情况和应力集中部位.通过与样件失效部位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差速器壳体断裂失效的原因,为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立式加工中心上采用电永磁夹具加工多品种圆柱齿轮壳及轴间差速器壳的柔性化设计及应用。针对多品种圆柱齿轮壳及轴间差速器壳的零件特点、加工要求、定位方式以及传统立加气动夹具的现状和缺陷,设计了柔性化高的电永磁夹具,夹具结构简单,换线时间短,维修方便,操作简单,解决了传统气动夹具在多品种圆柱齿轮壳及轴间差速器壳加工存在的柔性化差、零件易变形,故障率高,换线麻烦等缺陷,在大批生产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壳类零件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5^T液力叉车变速箱差速器中Φ22H7锥齿轮轴孔及SΦ116内球面在卧式镗床T68上加工及检验的方法,工艺方法合理可行,检测手段简单方便,对加工同类零件非专业化生产厂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均可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夏良 《汽齿科技》2006,(1):17-19
在我们常见的汽车前轮驱动变速器零部件中,差速器壳体产品图纸上均有一个技术要求,即内球面相对于行星轴孔轴线或两主轴孔轴线的同轴度(见图1),这是个比较重要的形位公差,同轴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行星侧卫齿轮的啮合质量。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它呢?首先,我们探讨一下,二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一,用三座标检测;方法二,设计专用检具,在行星轴孔内穿一芯轴,轴上安装一测头,芯轴一端安装一千分表,芯轴转一圈,千分表上的读数经过换算,得出内球面的同轴度,见图2。  相似文献   

12.
对电驱动总成的差速器壳体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差速器壳体仿真模型,计算得到其应力水平及变化规律,基于Goodman平均应力修正法及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估差速器壳体各关键部位的疲劳寿命;同时搭建疲劳耐久试验台架,对差速器壳体的疲劳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发现经过一定试验循环后差速器壳体轴颈部位发生断裂,与仿真预测的失效部位一致。  相似文献   

13.
驱动桥差速器在重载工况下经常出现壳体和垫片异常磨损的情况,影响了齿轮啮合甚至造成齿轮打齿、齿根断裂等严重失效。文章对某驱动桥总成进行差速器齿轮垫片耐磨性试验,对比了两种不同材料、工艺的差速器齿轮垫片和壳体的磨损量。通过对试验后的润滑状况和齿轮侧隙的计算对比,指出了双金属垫片-差壳摩擦副低磨损量的优越性,并提出了的垫片的合理厚度公差、金属厚度和油槽方式,为驱动桥差速器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以熔模工艺生产汽车差速器壳体成本高及废品率高的问题,研发了壳型填丸工艺生产差速器壳体的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创新点为:为满足汽车差速器壳体对动平衡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砂芯与壳型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 mm;通过计算机模拟确定了壳型填丸工艺的浇注系统,并采用单工位制芯。经检验,样件的外观、尺寸、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本体性能都合格。批量生产试验的统计数据表明,铸件废品率由原来熔模工艺的20%降到5%以下,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用车差速器壳产品的升级换代,零件精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生产的要求也不断更新,某公司换代差速器壳采用了国内首条集成化的加工、检测、清洗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介绍该生产线的具体案例,采用集成化的工艺方案,选用高效加工设备及工装,配合智能补偿反馈系统、在线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zess Contro,SPC)、自动防错等智能化技术,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精益生产。  相似文献   

16.
我厂在加工WH130型汽车差速器壳体时,原先是采用内弧、内孔和上口分别加工,需要两次装卡工件。因此,工件的同心度不易保证。我们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在C618车床上增加了一个刀架(如图所示),便可在一次装卡工件后,加工出内孔、止口和内弧。这样不仅保证了同心度,而且对内弧加工来说,比原用旋风铣加工提高工效4倍。刀架座13是固定在车床床身上的,装有刀具摇臂6的活动板5可以绕刀架座的0_1轴旋转,即当加工圆柱面内孔时,可将活动板移开工件,用车床刀架9上的刀具进行加工。当加工内  相似文献   

17.
在机械加工中,经常采用双销定位——一面两孔定位,如图1所示。由于定位可靠和可使定位基准统一,有利于保证加工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以及可使各工序所用定位元件结构一致,简化夹具的设计、制造和调整,所以,它被广泛地用于箱体、壳体、盖板和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中。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电驱动总成差速器壳体疲劳寿命分析的准确性,基于实测载荷谱和台架试验开展疲劳寿命分析.首先建立差速器壳体有限元模型,基于液压伺服系统、应变测试系统等设计了动态载荷加载试验系统,并分别进行了相同条件下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实测载荷谱,综合运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名义应力法、壳体...  相似文献   

19.
结合车桥公司290轮边减速驱动桥改进项目,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了变化部分的零件图和差速器装配图,采用Pro/E软件建立了差速器壳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车桥公司290及300轮边减速驱动桥轮间差速器装置进行结构强度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30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结构尺寸与290轮边减速驱动桥相近,强度高出19.5%,最终通过对29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壳体进行重新设计,将30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齿轮及十字轴匹配到290轮边减速驱动桥上,使29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强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成熟产品部件,降低了产品改进的成本投入。  相似文献   

20.
我厂机械叉车传动系统的飞轮壳,由于形状复杂,壁厚不均匀,内部呈腔形,零件上既有较高精度的支承孔和平面需要加工,且有精度较低的紧固孔需要加工,这样给零件的定位、装夹、以及零件的加工造成困难。采用常规工艺,往往图纸要求的两端面平行度、定位孔的端面跳动、内孔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很难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