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某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发动机性能为目标,使用CFD方法对其涡轮增压器的叶轮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分析叶轮内部流场,将叶轮叶片的叶型进行了改进设计,叶轮内部流场得到了优化。通过CFD计算得到了优化后的压气机MAP图,并将优化设计后的增压器安装到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CFD计算结果对压气机叶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有可行性,优化设计的压气机能够在全转速范围内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性能、高压比压气机的发展,抛物线叶型无论从压比还是从叶轮效率等方面,都已不能满足要求。椭圆形叶型在高压比时仍具有较高的叶轮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椭圆形叶型的设计方法,通过95轮径压气机的设计计算,证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增压器原机高原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一维初始目标设计和详细的三维流动仿真分析,对车用跨声速离心压气机进行了高原适应性改进设计.通过降低叶片后弯角、增加叶片数进而增加叶轮做功能力来提升压比.通过叶片细节设计,包括分流叶片前掠和出口曲线掠型进一步优化压气机性能,最终通过了试验验证,在原机的基础上成功优化设计了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满足了发动机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4.
无叶扩压器收缩角对车用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不同收缩角无叶扩压器的同一离心压气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就收缩角对压气机性能影响进行了详尽分析,并结合流场分析得出了这些影响所对应的流动机理,为进一步提升该压气机性能及为以后离心压气机无叶扩压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双面叶轮离心压气机的叶轮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对单、双面离心压气机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 CFD 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双面叶轮出口处流动的掺混特性以及机匣处理对双面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面离心压气机较单面压气机流量范围有了较大的提升,双面叶轮压气机扩压器内流动呈现极大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叶轮出口处的掺混效应。机匣处理装置可以使双面离心压气机处在良好的并行工作状态,对改善压气机性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离心模型研究了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中筋材拉应变和新老路堤变形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网铺设在软基和路堤之间比铺设在加宽路堤中部加筋效果显著,同时加筋可以降低加宽路堤的差异沉降.为较为全面分析加宽工程加筋路堤性状,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离心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和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具有良...  相似文献   

7.
为获取离心压气机机匣处理槽的最优结构参数,针对某型离心压气机机匣处理的槽参数展开了优化工作,通过已有模拟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NSGA-Ⅱ)对槽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寻优工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构参数为开槽宽度4 mm,槽中心位置为靠近叶轮前缘距离导风轮中段1.5 mm处。经过模拟分析,优化值对应的槽处理结构位置相对靠近叶轮前缘,使低速区域相对前移,改善了主通道内的流动情况,喘振边界在高转速下明显向小流量偏移,进一步拓宽了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8.
杨靖  罗贤芳  何联格  陶文祝  赵超 《汽车工程》2020,42(4):439-444,476
基于某高速汽油机,对燃烧室结构、燃油喷射特性、凸轮型线改型设计为稀薄燃烧发动机。提出利用响应面模型对正时策略进行分析和优化的研究方法,并建立利用响应面进行多目标优化计算的流程。以提高有效功率和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为优化目标,以点火正时、空燃比和进排气正时为设计变量,建立了发动机性能与响应面耦合优化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较标准混合比燃烧时,稀薄燃烧发动机的进排气提前角减小,点火正时提前,最低燃油消耗率下降3.9%,最大功率提升9.7%;同时利用响应面优化方法提高了优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制造成本,采快速成型技术制造了HIF增压器涡轮叶轮。涡轮叶轮制造如下:根据设计的叶型数据,采用CAD技术建立叶轮的精确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基于以选区激光烧结为原理的快速成型技术直接成型出供叶轮精密铸造用的消失模,最后以K13高温合金铸造出涡轮叶轮。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的涡叶轮,已加工成涡轮并涡轮性能试验,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运用Lighthill-Curle声学理论,宽带噪声源(BNS)模型和FW-H方程,对某汽车空调系统的多翼前向离心通风机的流场及声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调整通风机叶轮出口角大小,改善通风机进气状况,研究其对通风机声学性能的影响。据此选定的最佳方案,在保证通风机性能的条件下,气动噪声峰值降低了5dB,降幅达6.7%,达到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体动力学及有限元方法,对某型带分流叶片的离心式压气机叶轮进行了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建立了叶轮单个通道的三维流场模型,得到某转速下压气机叶轮内部流场的应力分布,然后将气动力施加在叶片上,获得离心力和气动力共同作用时主叶片及分流叶片上的应力分布及最大变形量,最后对比分析了离心力与气动力对叶片应力应变和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全三维仿真计算方法,针对离心压气机叶轮出口位置,进行了气体流动演变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转速下,随着流量的减小,叶轮出口绝对气流角增加,且增加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叶轮流道中心以下区域,叶顶区域变化不明显;相同转速下,叶轮出口总压比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转速下,流量的减小使得叶轮顶部的效率损失减小而主流区的效率损失增加,压气机的最终效率取决于间隙流和主流流动损失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Numeca数值分析软件分析了3种不同出口结构形式的压气机叶轮性能,等出口大径情况下径流叶轮压比最高,斜流叶轮压比最低,效率方面则是半斜流叶轮最高。通过压气机流场分析发现,各转速小流量下,径流叶轮在叶轮出口轮缘一侧产生大范围的回流,斜流叶轮则在轮毂一侧产生较大范围的回流,而半斜流叶轮兼有径流叶轮和斜流叶轮设计特点,轮毂和轮缘两侧的流场均得到明显改善。在堵塞流量附近工况点,半斜流叶轮和斜流叶轮出口相对马赫数较径流叶轮略小,利于堵塞流量的增加。通过轴向载荷分析发现,由于斜流叶轮和半斜流叶轮相比等直径的径流叶轮压比较低,导致由压气机轮背指向压气机进口的轴向力减小,使得整个增压器转轴有向涡端运动的趋势,由此容易导致止推轴承压端磨损严重;与此同时,转轴移动也会使得叶轮与压气机蜗壳的轴向间隙增大,导致半斜流叶轮与斜流叶轮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缩短研制周期,提高设计成功率,降低研制风险,基于当代工具预测设计方法,开展了某车用增压器跨音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压比3为亚音和跨音速临界压比,高于此临界压比,叶轮进入跨音速流动,流量范围急剧变窄;压比大于4,流量范围不高于20%,需采用机匣处理等流量拓宽装置以获得宽广压气机特性;采用机匣处理装置后,跨音速流量范围可拓宽15%左右;采用两区模型性能预测技术和控制载荷叶片造型技术可获得高压比宽流量范围的高性能压气机。  相似文献   

15.
袁学辉 《商用汽车》2011,(3):84-86,99
卡车用柴油机2010年市场分析1.卡车用柴油机市场与卡车市场同步发展2010年1—11月,我国中重卡销售总量达到120万辆左右,其中重型卡车达到94万辆左右,创造历史销售最高峰,实现井喷式的销售态势。2010年1-11月,柴油机行业整体  相似文献   

16.
整体市场分析2011年第1季度,由于厢式、篷式及仓栅式载货车等货运型车辆的市场需求低迷,广义专用车市场表现不甚乐观,同比增幅进一步缩小至4%,环比下跌19%,总上牌数19万3029辆。相比而言,狭义专用车市场表现则较为乐观,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11%,结束了自2010年第3季度以来的连续环比下跌的趋势(见图1、2)。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叶轮顶切程度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规律,并进行了相应的流动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叶轮顶切后虽然压气机整体性能略有降低,但可以使性能曲线整体向小流量方向偏移,是一种不需重新设计就可以满足小排量发动机增压匹配要求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为采用叶轮顶切方法实现压气机产品系列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