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路跨越式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为实现铁路的进一步提速奠定了基础,也为站段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取长补短,建立完整的功能体系创造了条件.以南昌铁路局为例,路局管辖范围横跨江西、福建两省,物资供应企业由原来的4个段合并为现在的1个段,存在管理跨度大,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调整,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实现最佳管理是当前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铁路原有的运输生产力布局不适应内涵挖潜、提高运力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不适应建设现代化检修基地、提高设备质量的要求,不适应运输企业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不适应建设发达铁路网、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铁路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为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创造了更加成熟的条件。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分为规划方案与全面推进、优化完善与深化微调两阶段向前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新增资源的生产力布局,做好既有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站段、车间的制度管理,整合生产作业流程,不断提高站段和车间的管理创新能力。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解决了运输生产站段规模小、数量多和主要干线分割严重,作业区段短的问题,为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和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沈阳铁路局近两年来在运输设备的更新、生产力布局调整和机构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把全局主要用料单位精简到112个、材料厂13个。面对生产力和生产对象的变化,针对物资工作人员现状,快速提高物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介绍生产力布局调整后我局计量工作面临的一些挑战,对如何调整铁路计量工作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18日,全国铁路成功实施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改革彻底打破了我国铁路延续50多年的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适应了铁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有力促进了运力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据全国铁路运输工作会议信息透露,今年前4个月,铁路运输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实现63.9万换算吨公里,同比增长8.3%。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深化调整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据了解,在全路两次较大规模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去年微调之后,全路运输生产站段已减至630个,站段规模小、资源被分割、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结合第6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铁路加强调度专业管理,统一规范了调度所内部设置,全路列调平均管辖里程由222km增加至240km,机调平均管辖机车由148台增加到227台。当前,全路已建成战略装车点240个,取消了零担中转业务,一站直达整零办…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调整,物资供应布局结构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物资供应部门要通过实现一体化全程物流综合管理和优化,达到物流功能要素、人力要素和未来客户服务需求要素之间的平衡,最终建立能够持续改进优化的客户服务运营体系,即客户导向性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需要建立物资供应管理策略,包括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8.
针对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的验收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新体制下验收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的几个方面,以确保实现生产力布局预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铁路运输安全是”命运攸关”的头等大事,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的效益,而且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在铁路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下,铁路生产力布局进行了调整,站段管理主体地位日显凸出,管理责任逐渐加重,管理空间逐步加大,对基层站段传统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探索当前体制下的安全管理新思路有利于促进基层站段管理人员对提高安全自主管理水平,有利于铁路高速和重载新技术安全平稳地发展.有利于和谐铁路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路局物资资源整合的不断巩固完善,物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中采购、集中储备、集中配送”优势效应进一步得到显现。上海物资供应站按照上海地区铁路生产力布局相对集中的特点和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现状,不断完善供应业务流程,认真梳理物资供应管理运作机制,全力优化并推进物资供应与配送工作,库存结构与储备总量目趋合理,物资供应管理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铁路发展绩效与其他六国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铁路部门发展的统计指标,应用阀值法和统计方法构造相对生产力指数,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构造相对生产效率指数;用构造的相对生产力指数和相对生产效率指数综合评价铁路部门发展绩效,计算相对生产力指数选取铁路营业总里程、单位国土面积的铁路密度、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及劳动生产率5个指标.计算相对生产效率指数选取铁路总营业里程、客车保有量、货车保有量、旅客发送量4个投入指标,以及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2个产出指标.以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6个国家铁路部门作为对比样本,与中国铁路部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铁路部门的相对生产力和相对生产效率均位居前列,表明中国铁路部门的生产能力、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到了充分发挥,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背景下运到期限计算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对货物运到期限的影响,通过调研、借鉴有关文献,分析了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对货物送达时间的影响,统计分析了各类货运产品的日均运行时间和平均旅速,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检验.以此为依据,对现行运到期限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和有关文献,确定了各参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3.
胡亚东 《中国铁路》2007,(6):1-9,38
2006年铁路各项运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进入200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顺利实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重大突破,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深化发展,运输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经受了重大考验,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运输安全保持相对稳定。2007年的后7个月,全路运输系统要建立完善提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继续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充分发挥新图效应;大力提高客货服务质量,努力塑造铁路新形象;紧紧围绕运输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适应和谐铁路建设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路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生产力资源的进一步整合.车辆段管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面对点多线长的新情况,铁道部决定在原标准化车间的基础上,首先在车辆货车系统开展创建安全自控型车间活动.提高车辆货车系统各车间,特别是异地车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保证货车系统在生产力资源进一步整合后各车间安全管理力度不减、安全保障能力不下降.满足新时期新形势对安全管理的新要求。面对目前神华铁路公司就货车资源的优化重组及经营管理模式与制度的确立与执行.对如何创建安全自控型车辆段、货车检修中心的问题.本文提出几个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京铁科技通讯》2004,(3):28-28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载装备升级对救援工作的挑战,北京铁路局太原科研所于2004年5月23日至26日,在广西北海铁道部职工培训基地组织召开了“第四届铁路救援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铁路》2005,(7):12-16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通过并实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全路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铁道部与30省市自治区签署合作建路协议,中国铁路实施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铁路主辅分离成果显著,铁路确保重点物资运输缓解煤电油运紧张,大秦铁路重载扩能煤炭年运量突破1.5亿吨,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铁路调整生产力布局站段减少40%  相似文献   

17.
朱殊 《成铁科技》2005,(1):30-31
研究路局货运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是贯彻和落实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回顾路局货运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路局货运设施规划的思路、目标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从铁道部获悉,“十一五”期间,铁路将继续把加快发展运输生产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构建新的铁路管理体制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9.
开展物资采购效能监察,不仅是巩固和发展全局提前扭亏成果,确保路局实现经营目标的需要,更是加强物资采购管理,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市场机制,全面提高铁路物资采购质量和效益,切实降低铁路运输物耗成本的客观要求。同时,在世界之交开展的这一全局性活动,既抓住了铁路物资专业管理的关键,又充分发挥了党政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运作的铁路企业管理的综合优势,是迎接新世纪铁路物资专业管理的突破,是铁路物资的管理创新,它必将对铁路物资管理的完善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铁路运输业与社会经济各部门密切联系。铁路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铁路发展有助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装备制造业、钢铁业、物流业的发展;铁路客货运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完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