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泳涂装是分散在水中的电离涂料颗粒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涂覆在工件表面,形成保护性涂层的过程。电泳涂装方式有阴极电泳和阳极电泳两种:被涂工件作阴极的称为阴极电泳,被涂工件作阳极的称为阳极电泳。与阳极电泳相比,阴极电泳具有防腐蚀性能好、能耗低等优点.所以应用比较广泛。阴极电泳的主要设备包括电泳槽体、阳极系统、整流器、导电机构、循环系统及温控系统等。其中,阳极系统的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电泳涂装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电泳及电泳线的概念,并以重汽商用车章丘工业园车架电泳涂装线为例,介绍了电泳线的基本工艺;分析了电泳线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电泳线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并大胆提出了电泳新工艺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涂装工艺和白车身两个方面分析了电泳漆膜缩孔缺陷产生的原因;以某新建轿车工厂投产不久后电泳车身出现大量、密集漆膜缩孔的问题为例,介绍了从电泳槽、前处理脱脂、电泳后的水洗和沥干等方面对导致电泳漆膜出现缩孔缺陷的污染源进行全方位排查、验证和判断的方法,并根据试验结论提出了整改措施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电泳涂装车身剖检的定义、目的和工作内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编制拆解计划,安排被拆解电泳车身、拆车时间和场地、准备拆解工具,拆解车身,编写剖检报告,反馈并跟踪问题等方面;同时,结合电泳涂装车身实际拆解经验,从提高内腔电泳膜厚和整车防锈能力角度出发,对车身结构设计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前处理-电泳输送设备技术的发展背景和Rodip系统概况,重点阐述了Rodip系统的组成,出口塔驱动装置总成、入口塔张紧装置总成、Rodoip-3运输小车、锁紧和解锁装置等主要功能部件的作用,并从车身电泳漆膜的均匀性、电泳车身的泳透力、工艺链的布局和前处理-电泳工艺的选择性等方面对Rodip系统和双摆杆链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泳漆膜粗糙的质量问题,从前处理工艺及电泳槽液的电导率、电压、电流几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电泳漆膜粗糙的因素和解决措施,为车身获得优良的电泳漆膜、提高其防腐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中根据电泳涂装的原理和特点,研究了电泳涂装技术在大客车中的实际应用、常见问题和解决对策。研究表明:电泳涂装技术在国内客车企业的应用,必将大大提高国内客车制造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阴极电泳漆膜在户外存放时容易出现失光、变色和粉化等问题,而采用高光底面合一阴极电泳涂料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高光底面合一阴极电泳涂料是在原底面合一阴极电泳涂料基础上改进的产品,主要从主体树脂的分子架构、分子量分布及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后,降低了施工电压,提高了槽液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漆膜的耐候性能和装饰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上海某合资整车厂涂装车间“电泳无打磨(No Touch E-Coat)”项目的实施,以减少电泳漆膜颗粒缺陷为目标,对涂装前处理工艺和电泳工艺的过滤系统状况进行了调查.介绍了电泳漆膜颗粒缺陷的类型和颗粒来源,分析了前处理槽液中铁类杂质的浓度、粒径分布情况和前处理过滤设备的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提高磁性分离器对铁类杂质的去除效率+调整各工序过滤袋精度的措施,最终大幅度降低了影响车身电泳漆膜表面质量的颗粒杂质.  相似文献   

10.
阴极电泳能极大地提高涂装产品的防腐水平,但客车车体偏大,受场地和投资等因素的限制,制约了阴极电泳工艺的应用,而采用客车分总成电泳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介绍了客车底盘车架及车身骨架等分总成分别进行前处理、电泳后组焊成车身,再进行涂装的工艺方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电泳漆膜厚度是评价电泳漆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了影响电泳漆膜厚度的因素,并通过试验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了排查。在此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使电泳漆膜厚度和膜厚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解决了因电泳漆膜薄及局部不上漆而导致的生锈等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A系列车型为钢制车顶,车身在电泳时车厢内部电场被屏蔽,造成车身内、外板与骨架之间无法电泳,而对于盲窗的箱货车而言,车厢内部80%面积电泳膜很薄或是无电泳膜,对车身的整体,特别是盲窗车内部的防腐性能造成很大影响。通过对电泳机理及电泳设备的分析研究,解决了A系列车型电泳时车身内腔电场屏蔽问题,提升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由于A系列车型为钢制车顶,车身在电泳时车厢内部电场被屏蔽,造成车身内、外板与骨架之间无法电泳,而对于盲窗的箱货车而言,车厢内部80%面积电泳膜很薄或是无电泳膜,对车身的整体,特别是盲窗车内部的防腐性能造成很大影响。通过对电泳机理及电泳设备的分析研究,解决了A系列车型电泳时车身内腔电场屏蔽问题,提升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车身电泳涂装线在高泳透力电泳漆置换过程中出现的电泳涂膜条纹问题,对前处理和电泳的工艺过程及其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电泳涂膜条纹问题是由于车身带电入槽工艺导致车身入槽时上膜速率较快引起的。为此,需要最大程度地降低车身与电泳槽液接触初期的成膜速率,现场通过采取停用电泳阳极1区入槽端左、右3对阳极的措施,解决了电泳涂膜条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对"硅烷+电泳"与"磷化+电泳"的配套性能进行对比,制定了一种特殊的试验方案,即在同一块试验样板上采用两种化学处理方式——一侧用硅烷处理,另一侧用磷化处理,然后整体进行电泳。这样能够在样板两侧同一高度上获得完全相同的电泳条件,从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硅烷+电泳"的机械性能优于"磷化+电泳",而"磷化+电泳"的耐蚀性略胜一筹,因此,"硅烷+电泳"基本可以替代"磷化+电泳";硅烷膜层对底材缺欠的遮盖能力不如磷化膜,虽然两者相差不多,但对于有较高外观要求的涂层仍需进行硅烷和油漆的配套性试验。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车身内腔电泳膜厚不足导致生锈,而传统试错方法耗费大量成本、电泳工艺开孔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实现车身电泳工艺孔正向设计的新方法——基于电泳仿真的区域分析法。首先基于法拉第电沉积理论,获取电泳过程中的电场、流场信息,搭建电泳电化学仿真环境,建立电泳过程数学模型;构建电泳基础试验模型及其仿真模型,通过试验和仿真结果对比以及参数迭代修正,反求得到对涂料沉积量影响较大的基本沉积参数数值;基于工程上对车身电泳关键区域的划分,确定大梁局部区域典型3层钣金结构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大梁局部区域简化结构的电泳电化学全耦合仿真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以工艺孔形状、大小为变量,以电化学分析为手段进行研究发现:开孔形状对电泳膜厚几乎无影响,而开孔面积对电泳膜厚有较大影响,分析得到膜厚衰变的数值规律,导出了大梁区域内腔电泳膜厚的安全系数。通过对加强板上双孔叠加效果的分析,进一步推导出该区域孔间距设计的安全系数。最后将量化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某车大梁区域的结构更改,成功解决了该区域内腔生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针对轿车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电泳涂膜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探讨电泳漆膜缺陷形成的机理。主要从生产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对电泳车身门框斑纹缺陷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供了一些预防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车身的涂装前处理/电泳质量直接影响到车身的耐腐蚀性,进而影响到整车的使用寿命。从排水孔、排气孔、电泳工艺孔、零部件板件间隙和零部件板材选用几方面分析了白车身的结构对涂装前处理/电泳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进行车身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用循环腐蚀试验方法考查不同工艺制备的电泳样板的耐蚀性。制板过程选用了多种工艺和材料(包括2种底材、2种磷化材料、2种薄膜转化材料和1种普通阴极电泳涂料)。将上述材料按照不同工艺进行组合,并制备电泳样板后进行循环腐蚀试验。试验后,观察电泳样板被腐蚀的情况,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对紧凑型SUV车发盖电泳二次流痕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探讨了导致紧凑型SUV车发盖电泳二次流痕缺陷形成的机理。主要从涂装工艺、车身产品结构以及工件夹层涂黑胶工艺等多方面对电泳二次流痕缺陷形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供了一些预防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