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威胁所有人的全球变暖正在发生。而在一切失去控制之前.联合国定於2009年P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是制止气候持续恶化最为关键的机会,届时,世界各国就要签署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有效协议。这个协议将是防止气候恶化斗争的转捩点。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月2日上午在巴黎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会上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了这个结论。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组成的一个政府间的专业机构,重点是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和适应减缓的方面进行对策评估,这是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夏天,全国各地高温创纪录,极端高温天气引发森林自燃,导致山火频发。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全球变暖是导致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对全球气候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累积的气候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以及农作物生长受影响等,因此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4.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召开前,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和能源危机,节能减排、低碳时代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的全新命题,而汽车作为耗能、排放"大户",轻量化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认为,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目标,汽车产业必须把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确立放到重要地位,在国家针对减碳提出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推进汽车轻量化工作尤为迫切,同时也需要政策引导支持汽车轻量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 被众多的舆论冠以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大会刚开幕就进入白热化,围绕少数发达国家拟定的所谓“秘密协定”.发达国家与“77+中国”集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抢在6月初八国峰会召开前夕,美国总统布什在5月的最后一天抛出了名为“气候变化动议”的计划。布什无非试图让自己的,气候变化动议“成为即将失效的《京都议定书》的替代品,进而为自己的总统生涯圈下光彩的一笔。尽管布什私心盈盈,但人们却从这位历来与《京都议定书》背道而驰的“强势总统”的态度逆转中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7.
8.
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根据《京都议定书》要求,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应削减7%。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布什政府于2001 年“以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为借口.宣 相似文献
9.
10.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成为各个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随着哥本哈根会议於本周开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美国政府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相似文献
11.
12.
低碳环保,谁还会说不在乎?气候变化日益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系统性危机,无论是《2012》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还是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都无一例外地昭示了公众对于地球变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3.
现在,每过去一秒钟,都有超过100座冰山正缓缓漂向新西兰南岛沿岸;由於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温度上升,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冰川正以比过去快数倍的速度消失——哥伦比亚冰川每天移动速度达35米:南极大冰原每年减重1000亿吨。相比之下.包括阻止冰川融化在内的全球气候谈判进度却比冰川移动慢得多。P2月7日的哥本哈根, 相似文献
14.
15.
虽然欧洲领导人带头与全球变暖问题作斗争,可是这些提倡实行绿色革命并推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非碳燃料斗士在核动力问题上仍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6.
当飞机降落在底特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冰天雪地。来接机的西斯先生说,今年的天气暖得有点反常。是的,不管是上海还是底特律, 全球气温变暖都将是未来一个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7.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IvanHodac以“汽车与气候变化”为话题接受了哥本哈根当地电视台采访。采访中,IvanHodac对汽车工业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走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冰川正在以比过去快数倍的速度消失,相比之下,包括阻止冰川融化在内全球气候谈判进度却比冰川移动慢得多——为推动年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联合国9月22日召开一场气候变化峰会,并请来了700多位国家元首与会。 相似文献
19.